蒸汽机车(揭秘新中国第一台国产蒸汽机车)

80酷酷网    80kuku.com

蒸汽机车(揭秘新中国第一台国产蒸汽机车)

1952年7月26日,青岛四方铁路工厂的南广场上,随着一声高亢的汽笛声响起,整个广场的工人们沸腾起来了,大家激动地喊着:“成功了!成功了!”

随着新中国第一台国产蒸汽机车试车的成功,新中国从此拥有了自主研发制造蒸汽机车的能力。

蒸汽机车的自主研制生产对于新中国而言,究竟有着怎样特殊的意义呢?

蒸汽机车要中国制造

自中国1876年建成第一条营业性铁路——上海吴淞铁路之后,神州大地铁路线上奔跑的机车全都是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生产的旧型蒸汽机车,没有一台是中国制造。

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决定研制生产新型蒸汽机车。国家把这一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交给了四方铁路工厂。

这个于1903年建成投产的工厂,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机车修理和改造经验。当工人们接到自主制造新型蒸汽机车的任务时,内心十分激动。

一场围绕国产蒸汽机车生产制造的技术研发运动,很快在工厂里如火如荼地展开。

新中国的第一台国产蒸汽机车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呢?

听党史专家江英详细讲述

中国第一台国产蒸汽机车制造背后的故事

20世纪50年代初,青岛四方铁路工厂就接到了制造蒸汽机车的任务,技术人员就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

当时他们遇到了一个技术难点,就是控制蒸汽进出的气缸,有一块月牙形的钢板,它会直接影响到机车牵引引力的大小。但当时工人们造出的月牙板硬度达不到要求,这一困难的出现,甚至使有的人泄气了。

一位老技工丁学文,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一边是刻苦地学习化学知识,一边来做实验。他甚至把牛骨、水胶这些材料都进行了加工处理,熔入月牙板的表面里面去,然后再对月牙板进行一系列化学处理。经过反复试验,机车月牙板这一技术难点终于被攻克了。

——党史专家江英

献礼八一!从“和平型”到“前进型”

1952年7月26日傍晚,由新中国自主研发的蒸汽机车在四方铁路工厂正式试车。当机车缓缓驶出厂房的时候,现场一片沸腾。

从此,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史揭开了崭新一页!为了向八一建军节献礼,这辆新型机车被命名为“八一号”。

但是它在设计水平和牵引功率等方面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广大技术人员迎难而上,经过不懈努力,我国蒸汽机车技术的集大成和最杰出的代表“前进型”蒸汽机车应运而生。

“前进型”蒸汽机车在研发的过程当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为了生产新型的蒸汽机车,全国各地抽掉了很多工程技术人员,再加上苏联专家的援助,各种力量都集结到大连机车车辆制造工厂。

这项工作刚刚开始,苏联专家们就建议:新设计的机车锅炉可以不带燃烧室。

人们看到按照苏联专家的意见生产出的“和平型”机车,在实际运行中动力效果并不好,就决定考虑中国著名的机车专家郎钟騋提出的方案,改进锅炉。

1964年9月,改进后的“和平型”蒸汽机车试制成功。之后,人们将其命名为“前进型”。经过不断地技术升级,“前进型”蒸汽机车具有牵引性能好,省煤省水等特点,达到了当时世界蒸汽机车技术的先进水平。

一台台质量优良的蒸汽机车奔驰在全国各大铁路线上,极大地推动了铁路建设,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首创作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歌曲《飞奔时代列车》就反映了当时蒸汽机车给新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人们也因为交通的便利,感受到幸福和快乐。

1964年,画家卢沉有感于中国人民在自主设计研制国产蒸汽机车所展现出的自力更生、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创作了中国画《机车大夫》。

这幅作品以饱满的情感与精湛的表现,呈现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劳动人民的建设热情。创作完成后,画作《机车大夫》入选了第四届全国美展。

人物刻画,跃然纸上

《机车大夫》是一幅融合了传统笔墨和时代精神的经典中国画作品。这幅作品描绘的是机车维修工人修理完故障的机车之后,机车又重新启动时的情景。

机车维修工人们手中有拿锤头的,有拿记录本的,也有拿着扳手的,组成了一个各司其职的工作团队。

画家在刻画人物细节时创作手法也别有匠心。比如,人物的轮廓以方折笔法勾出,突出工人高大坚实的身躯。

他们身上的工作服则以皴擦和晕染相结合的手法加以描绘,生动地表现出工作服布料的那种坚硬质地和上面留下的污痕。

同时,最重要的是前面这一缕烟,使画面的虚实得到了很好的配合。

在中国画《机车大夫》中,老中青三代修理师在画面上排布得疏密有致,动作各异。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身穿白色工服的老师傅,左手中的抹布刚刚擦拭完右手上的污渍,上衣兜口露出记事本的一角,这些细节真实再现了老一代机车修理师严谨的工作作风。

与老师傅并排侧身站立的青年男子,左手拿一册黑边红本,左胸佩戴共青团团徽,右手握拳,显得干劲十足,代表着共青团员扎根基层,勇挑重担的骨干作用。侧身探头的青年男子,动作和表情在画面中最为活跃,为作品增添了更为活泼的气氛。

无论是老师傅还是年轻的工人,他们都面露微笑、情绪昂扬,将目光投向画面的左方。目光所向之处飘来一阵白色烟雾,暗示着机车师傅们修理好的机车刚刚行驶过去,拓展了观者的想象空间,表现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劳动人民的建设热情。

亲身体验,写实写意

上世纪六十年代,歌颂平凡的劳动者是当时的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美术评论家于洋

听美术评论家于洋

介绍画家卢沉的背景及画作《机车大夫》创作缘起

为了创作中国画《机车大夫》,卢沉先生曾多次深入工厂车间一线体验生活。当他看到一辆蒸汽机车随着一声鸣笛驶出工厂时,现场围观的铁路工人们非常兴奋和喜悦,这一场景深深地感染了卢沉。于是他决定创作一幅修理机车的工人群像。

在当时的美术界,画家们很难用中国画表现现实主义题材。现实主义题材讲究写实,而中国画讲究写意。如何在《机车大夫》这幅作品中处理好写实和写意两者的关系,成为当时摆在卢沉先生面前的难题。

为了解决这个创作难题,美术功底扎实的卢沉经过深入思考,决定在中国画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绘画方法。

比如,在描绘工人短衣和机车的机械配件时,区别于中国画描绘表现古代长袍的线条,画家卢沉采用几何线条进行表现,同时又充满中国画流畅的笔墨趣味。

在创作了大量草稿之后,卢沉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反复刻画、精心打磨,最终创作完成了中国画《机车大夫》。

从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台蒸汽机车下线,到领先于世界的复兴号高铁成为中国名片,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史上的一次次奇迹般的跨越,展现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奋斗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交通运输业重大科技研发硕果累累。

2017年,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动车组列车实现首发;

2020年,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成功试跑。

“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基本贯通,中国高速铁路里程位居世界第一,中国高铁成为亮丽的中国名片。

如今,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征程上,更多的中国铁路人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姿态,攻坚克难、埋头苦干,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新中国第一台国产蒸汽机车的研发背后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画家卢沉在创作画作《机车大夫》的过程中有哪些别具匠心的考量?

让我们跟随中共党史专家江英、美术评论家于洋一起,了解《机车大夫》背后的故事!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