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死状态(憋气压胸死亡游戏)
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这是自然界不变的法则。处于食物链下游的动物要想在残酷的野外活下去,那就必须掌握至少一项保命技能,要么是“全地形长跑冠军”,要么是“顶级伪装大师”,或者自身自愈能力极强,缺胳膊短腿也不影响干饭的速度。
但在所有逃避捕食者的方法中,装死也许是风险最大但收益也最高的一种防御手段。
从无脊椎动物到鱼类再到鸟类,甚至连哺乳动物也能分分钟“死给你看”。装死这项技能仿佛被刻进了它们的DNA,成为了动物求生的最后一线希望。
虽说大家都是同样的套路,但是装到什么程度还是有区别的,装的好则有惊无险,装的不好就是乖乖等死(直接白给)。那么如何“逼真地造假”就成了大多数动物的必修课。
首先姿势要标准,能躺平绝不侧着或是趴着,将自己的弱点暴露在敌人面前,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它们的警惕心。当然,也有可能会让它们更好下嘴。
另外躯体要保持僵硬,这点非常重要!有条件的还可以将原本处于收缩状态的四肢尽可能伸展,例如日本的侏儒蚂蚱,当它们暴露在天敌面前时,会直接就地一躺,并把前胸、后肢、背棘等部位向外拉伸。
侏儒蚂蚱假死时所采取的特有姿势
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能让捕食者难以吞下猎物。
捕食者无法一口吞入假死状态下的侏儒蚂蚱
其次,眼神不能表现得像个“阳间生物”,否则四目相对,场面将瞬间变得尴尬起来,所以最好还是闭着眼,享受“死亡气息”掠过脸庞的感觉(bushi)。
如果实在想营造出“死不瞑目”的效果,眼珠子也要找个位置固定视线,切勿四处乱瞟。
最后,更高级的“装法”还要来点儿“特殊”味道,因为大多数捕食者只会捕捉活着的猎物,死去的甚至散发腐臭气味的食物它们也会选择不吃,防止寄生虫和疾病的传播(当然,食腐动物除外)。
在这一方面,就不得不提北美负鼠了,即便身处天敌环伺的美洲大陆,它们的种群数量非但没有减少,整体的分布区域还在不断扩大,靠的正是一手“装死绝活”。
当北美负鼠遭遇捕食者时,会立即瘫倒在地,露出圆鼓鼓的肚皮,还会张开嘴巴,将舌头故意吐出来耷拉在外面,呈现出已经死亡的状态。
感受到威胁的负鼠选择了装死
如果这样还不能打消捕食者的疑心,它们会进一步哆嗦着身体把呼吸和心跳都降下来,并从肛门附近的臭腺排出一种具有腐臭气味的绿色黏稠液体。
“装”到这种程度后,基本上捕食者会认为面前的猎物已经腐烂变臭,无法食用,然后快速离开,北美负鼠也因此逃过一劫。
总的来说,“装死”广泛适用于各个场景,但科学家对这种行为背后产生的原因仍然知之甚少。目前多数研究认为“装死”来源于恐惧,简单来说,被捕食者是真的被吓到了,然后出现了强直静止(Tonic immobility)现象。
一只装死的小雨燕
这种现象大家可能在鸡身上见过,当鸡被疯狂追赶的时候,会突然停在原地一动不动,这是由于过度恐惧而导致身体对外部刺激反应降低,人被突然吓到也是如此,身体会出现一到两秒的僵直状态。
另外也有研究指出,捕食者对猎物的处理时间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如果猎物并没有被当场杀死,而是被带回巢穴,那么在这段时间内,装死就有可能带来生的希望。
还有一小部分生物找到了“装死”的其他打开方式,它们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逃生,而是引诱猎物上钩。比如东非马拉维湖里的沉睡慈鲷,这种鱼会侧卧在湖底的沉积物中,并让身体表面浮现一圈圈的白色斑点,看起来就像一条死鱼。然后等清道夫鱼接近后突然“反客为主”,迅速将其吃掉。
东非马拉维湖里的沉睡慈鲷
你以为我死了?对不起,我装的。
- 作者信息 -
鱼鱼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银奖获得者,清蒸鱼头、麻辣鱼头等各种鱼头爱好者。
主要参考来源: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pparent_death
【2】
https://doi.org/10.1098/rspb.2006.3501
【3】
https://www.jstor.org/stable/2424542?seq=1
封面图来源于网络
排版 | 萝卜娟
审核 | 陨石、六朵、苍翼蝴蝶
1. 博物志 | 我的智商被一只乌鸦按在地上摩擦
2.博物志 | 不会吧,都2021年了,还有人相信旅鼠自杀?
3.博物志 | 让你模仿,不是让你超越啊!!
4.博物志 | 神奇的海马“男妈妈”
5. 博物志 | 漂亮花朵惨遭冤枉,真正引起过敏的原来是它们……
6. 博物志 | 猪笼草的“内卷”时代
7.博物志 | 电影《金刚》的原型竟然是它!
8. 博物志 | 菠萝和凤梨别再傻傻分不清楚了
9. 博物志 | 世界上最黑的羽毛,原来只是用来求偶的工具
10. 博物志 | 夏天到了,如何才能成为蚊子最讨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