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是哪天(立夏养生食谱)
日就是入伏的头一天,从小暑节气之后,就进入了长夏季节。长夏季节指的是干支历中的未月,是古人为了季节与五行相对应,在四季中又单分出来一个独立的季节,于是一年就有了五个季节,对应着木火土金水。老话说:“长夏三个庚,必喝伏羊汤”,为啥会有这种说法呢?
五行在季节中是如何运行的?
五行相生的关系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季节之中,春季属木,夏季属火,长夏属土,秋季属金,冬季属水。所以春季生夏,夏季生长夏,长夏生秋季,秋季生冬季,冬季生春季。
其中立春为春季的开始,立夏为夏季的开始,小暑为长夏的开始,立秋为秋季的开始,立冬为冬季的开始。立春时,水尽生木,木取代水;立夏时,木尽生火,火取代木;长夏时,火尽土生,土取代火;立秋时,土尽生金,金取代土;立冬时,金尽生水,水取代金。这就是五行在五个季节中的运行规律。
长夏三个庚
长夏季节指的是干支历中的未月,未月属土代表长夏。也就是从小暑开始到立秋前一天结束。人们常说“夏至三庚为伏”,意思就是夏至之后第三个庚日就是初伏的开始,那么从夏至到小暑之间为一个节气,也就是十五天。每十天就会出现一个庚日,也就是说夏至到小暑之间,至少会出现一到两个庚日。
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就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如果立秋之前出现了第五个庚日,那就代表着中伏会多出十天。也就是说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每遇到一个庚日,就为一伏,一直到立秋后的第二个庚日出伏。
那么长夏季节指的就是从小暑开始到立秋前一天结束,民间还有“小暑逢庚入伏”的说法。如果长夏季节出现了三个庚日,也就意味着多出来一个中伏,中伏必然为二十天。比如今年的长夏季节就有三个庚日,分别为农历的:六月初二庚申日入伏,六月十二庚午日为中伏,六月二十二庚辰日为加伏,所以今年的伏天就有四十天。
如果长夏季节有三个庚日,也就意味着末伏会出现在立秋之后,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秋包伏”。所以“长夏三个庚”也就预示着“秋包伏”的出现。老话说“秋包伏热死牛”,因为立秋之后至少还有十天以上处于伏天,热的时间长了,而且容易出现秋老虎,意思就是出伏之后,还容易出现炎热的天气。
为啥“必喝伏羊汤”?
以前人到了伏天,是没有空调或者电扇的,就连皇帝也只是吃个冰块啥的。可想而知,普通老百姓只能在炎热的天气下暴晒,还要下地干活,因为伏天正是庄稼地里锄草的时候。锄草还要选择天气炎热的中午,因为中午太阳暴晒,草被锄掉后很快就焉了,要不然就容易再次成活,就白锄了。所以就有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句。
在如此炎热的三伏天,还要顶着太阳下地干活,该怎么办呢?古人想出了一种以热制热的办法,比如外面的气温是38度,如果在50度的环境中呆一段时间,出去之后,就会发现38度的温度就不算热了。如果在三伏天穿着棉袄吃一顿饭,大汗淋漓,再脱掉棉袄,就会觉得很凉爽了,这就是所谓的以热制热。
如今有些地方到了入伏那一天,要穿着一身长裤长衣,还要把裤腿绑住,鞋袜穿好。然后吃一段“酒爆子叫鸡”,一定要吃得大汗淋漓才行,用的就是以热制热的办法,当然这种方法不仅可以降温,更重要的是可以排出体内的湿气和毒素。
羊肉是热性的,所以三伏天吃羊肉自古就有,相传在尧舜时期,就有了吃“伏羊”的习俗,伏羊就是伏天的羊肉。人们在喝伏羊汤的时候,还要加上辣椒油、香菜和米醋等,并且要趁热喝,一定要全身大汗淋漓才行,与入伏穿衣服吃鸡肉是一个意思。
如果长夏季节有三个庚日,就意味着伏天加长了,更要喝伏羊汤来驱热避暑了,所以就有了“长夏三个庚,必喝伏羊汤”的说法。就算中伏只有十天,也要喝伏羊汤,所以前一句只是一个衬托。
如今很多地方还有“伏羊节”,从入伏当天开始,一直到末伏结束。在“伏羊节”期间,大街小巷,四处都飘着羊肉的味道。以前还有狗肉节,与伏羊节是一样的,只是近些年因爱狗者的抵制而少了很多。
举报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