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被哄(7天讲座确立国学大师形象)
社会需要更多于丹这样的学者,让经典走出象牙塔,以大众最能接受的方式传播出去,惠泽社会和人民!——汤一介
她通过《百家讲坛》上通俗幽默的讲述成为了人们熟知的学者,开设的专题解读也在短短七天之内爆红,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好评与追捧,成就了一种狂热的"于丹形象"。
她一度被誉为国学大师,但后来却遭到了万人的唾弃,甚至在她到北大开讲座的时候还被北大学子公然赶下了讲台。与之前她在百家讲坛、被公认为国学大师时的风光无限相比,如今褪去光芒的于丹却显得默默无闻,而这一路上她究竟经历了什么呢?
意外追捧,国学大师
其实,这都要从她的活与学习经历开始说起,于丹的遭遇与她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于丹出生于书香门第,受到家庭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耳濡目染中的于丹自小也饱读诗书,对中华文化及古诗典籍也有着一定的了解。
即使是这样,于丹获取到的知识也是远远不够的,这并没有专业学术是深入的研究。而且,于丹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广播电视形态学与广播电视频道研究。在传统文化的研究上,于丹却没有把它当作是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而且她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也是因为因此偶然事件造成的结果,而并非是出自她的初衷。
但其实,我们都不能否认于丹在她的研究领域中的表现,无论是在电视广播还是在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上,于丹作出的成绩也是让我们有目共睹的。她也善于将她所有的研究领域结合起来,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也作出了贡献。
其实,于丹最初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也是因为她在《百家讲坛》上的精彩讲述,这也有了她国学大师称号的由来。在2006年的国庆假期时,《百家讲坛》连续播出了七天的于丹专题讲座,她通俗生动、幽默风趣的讲述风格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好评。同时,于丹也在人们心中树立起了一个知识渊博、满腹经纶的才女形象。
浮华炒作,名声大噪
一时之间,于丹很快受到了世人的追捧,在国内很快掀起了一段国学热潮。于丹不仅仅对于传统文化颇有研究,其实她还致力于促进传统文化的推广,她说:"让经典走进千家万户属于人们享受文化平等的权力。"同时她还利用媒体与书籍、以及专题讲座等方式向世人普及传统文化,不仅仅让更多的人对于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更吸引了一大批人爱上了传统文化。
在短短的一年内,于丹就从一个默默无名的普通学者成为了社会公认的国学大师,虽然这里面少不了她自身能力的因素,其实在她成名的路上还存在着诸多外界因素的干扰。诸多偶然,运气在她成名的路上占据了很大的原因。
2007年,于丹一举成名,她也趁热打铁,趁着自己的热度前前后后出版了不少书籍。于丹当时的书也很畅销,甚至她还凭借着自己超高的版税深入登上了作家富豪榜。在各方媒体的炒作之下,于丹更是名声大噪,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心浮气躁,归于平淡
在媒体的炒作以及群众的呼声之中,于丹的名气越来越大,这反而使她变得心浮气躁起来。其实,国学研究本来就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一般人没有很长时间的研究上难以取得成果的,而且国学大师的名号也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得到的。
于丹的成名就像是一场绚烂的烟火,在人们狂热而盲目的追求之后,这短暂的绽放还是终究归于平淡。其实,虽然于丹每一次的演讲都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天花乱坠,但与其说她是一位国学大师还不如说她是一位优秀的讲师。她本身就是一名教授,讲授知识本来就是她的本职工作。在于丹短暂的浮华消逝之后,人们渐渐发现了她的平凡与原本的样子。
虽然于丹一度被热捧为国学大师,但是他在学术界却是资质平平,也没有作出过突出的贡献。于丹的教育经历也普普通通,也并非科班出身,与界内真正的大师上无法匹敌的。真正国学大师的养成,没有经过多年的积淀与研究上难以做到的。
再加上天花乱坠的讲述,其实也从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她知识的浅薄与不足。慢慢的,她失去了人们盲目的追捧,在一切都归于平静之后,人们也逐渐发现在于丹的夸夸其谈之后,也隐藏着一个资质平平的讲师。
万人唾弃,批判之声
此外,虽然于丹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其实她更注重的是其背后的商业利益。不得不说,于丹是爱钱的,她除了讲述知识之外,更重要的目的则是为了追求钱财与名利。在这样的空有虚名的背景下,于丹趁着自己的热度也猛赚了一笔,这样的行为自然迎来了不少学者专家的批判。
著名学者杨念群先生就曾经对于这种显现保持批评态度,他说:"如今有些文化人,学术业绩不足以道,而在社会上却如鱼得水,不过主要得力于一种"时间差",另加一些极好运气而已。"
的确,于丹的成名有着很大的运气因素,通过媒体的推销、人们的盲目追求,其实国学大师的称号对于于丹来说也是空有其表。当这样一种类似于网红经济的热潮很快消逝后,人们也逐渐看清了浮华背后资质平平的于丹,自然也放弃了对她的崇拜。再者,于丹推销自己,大肆回去经济利益的行为也公之于众,人们对她也渐渐开始了批判与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