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冕堂皇这个词,是个贬义词。
比如用这个词造句:少说些冠冕堂皇的话,多做些事情。
这是我们对于这个词的普遍认知。
不过要看历史原因的话,就会发现,冠冕这个东西,是没有办法不堂皇的,毕竟古人的衣冠根据不同身份要有不同的花纹,而冠冕,又指的是古代皇冠或官员的帽子。
古人的衣饰都是跟政治因素挂钩的,舜帝用十二章纹用作衣袍的装饰,经过千百年的演变,十二章纹直接成为了中国帝制时代的服饰等级标志。
而顶在头上的冠冕,更是被人看重,儒家讲君子必须要正衣冠,很多人当时在战场上战死也要正衣冠,有的诸侯国的国王因为见大臣带了不符合场合的冠冕就直接被嫌弃了。
根据相关记载,冠是古人根据自然界中鸟兽的头型而来的,人们根据自己所看到的,加以模仿和改造,加上了对于礼仪的讲究,冠的基本形状也就出来了,当然,这种讲究是根据身份和用途来定的,譬如是祭祀还是上朝,是文官还是武官。
但无论是什么用途什么样子,发冠的基本结构都差不太多,并且需要簪插在发上使其稳定,牢固和美观缺一不可。
可见,古人对于冠冕的讲究,不比衣服上的花纹少,毕竟根据《论语·尧曰》里孔子说: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当然,抛开统治者和官员,涉及到个人,男子的成人礼,就是冠礼,按周制,是为二十岁,故而中国人在男子的二十岁时候称弱冠之年。
但后来几经变化,各地定的岁数不一样,一般是为15到20岁之间,冠礼之后,意味男子成年,可以婚娶生子,形式上十分隆重,在古代社会十分重视。
古代的冠礼,要在宗庙内举行,举行之前,还需有人为受冠者算好良辰吉日,十天里面没有好日子,就往后顺延十天,如此一来,若有身份尊贵的男子举行冠礼,只要买通占卜的人,这个男子就迟迟不能算是成年人,对当事人的政治生涯影响很大。
而算出了好日子之后,需要在前三日选出主持冠礼的人和加冠的,加冠者一般为受冠者父亲,冠礼上,也会完成取字这一重要内容。所以,一个古代男人,只有在接受冠礼之后,才会有字,之前是没有的。
在冠礼之后,具体要戴什么样的冠又是一门讲究。
古代男性的冠不仅是一种成年男子身份的象征,更象征了自己的身份,而除了身份,还有场合的适用,而为了适应这么多不同的区别,这发冠上的装饰和花纹自然也是繁复的。
例如在朝堂上,文官和武官的发冠就不能相同。
武官的发冠左右两边各有一根羽毛,羽毛是为鹖尾,鹖这种鸟性好斗,盯上敌人后就是至死方休,在武官的发冠上插上插以鹖羽,是要让武官记着要英勇对敌,这样的冠被称为鹖冠。
文官的冠被称为进贤冠,进贤冠上是在耳旁插一根簪笔作为装饰,不过后来随着时间的演变,人们感觉这样并不是那么好看,就变成了从后面垂上一根缨繐到额前,名字也就从簪笔变成了垂笔。
当然,离开了朝堂,贵族和大臣们在家中也有日常的装束,例如在家便装时所佩戴的冠,束髻冠,多为皮制也有金属质地,行装如手,正束在发髻上,这是一种束在头顶的小冠,形如手状,正束在发髻上,用簪贯穿,这个在古装电视剧中还很常见,当然,这也是古人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冠。
而比官员们更复杂的冠,就是皇帝的”冠”了,但皇帝头上戴的,已经不能称之为冠,而要称之为”冕”。
冕在很多古装电视剧中能看到,上面是一个长方形的板,这块板有个学术名,叫廷,在廷的前沿上挂着好几串小圆玉,一串一串的小圆玉也有个学术名,成为旒。据说天子有十二旒。
故而”冕旒”又是帝王代称,例如王维有一句诗,是:万国衣冠拜冕旒。
而单拎出来冠冕来讲,这个词的解释又是:古代皇冠或官员的帽子。
如此说来,冠冕本身就是皇亲贵族的拥有物,而在《信陵君窃符救赵》中记载: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
这里的冠盖是指代使者,也就是带冠乘车,是用来显示使者的光辉形象的,而在古时,贵族才能带冠乘车,平民不能带冠,只能带巾!
巾,一开始是作为劳动人民擦汗的手巾被包在头上的,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平民老百姓专用的头上装束。
不过巾也有许多种类,只是没有冠冕那么多的装饰,也不如冠冕那么华丽,毕竟,这是平民和贵族的区别。
而作为贵族象征的冠冕,随着时间的演变,也从最初模仿鸟兽鱼虫的造型变成了一种贵族人彰显财力的一部分,越有钱的人家,发冠的装饰越复杂,做工越精细。
故而,被贵族使用的冠冕,除了政治用途意外,也就涉及到了彰显财力的用途,那这东西,也是从最初的不得不”堂皇”,变成了人们乐意见到它”堂皇”。
那冠冕加上堂皇,想没有讽刺意味都是难的。
不过,冠冕虽然在古时是贵族和有钱人使用的奢侈品,但其精巧的做工和美好的设计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现在流行的汉服的一部分。然而,我们真正要传承的却不是繁复的冠冕,而是古代人对冠冕重视背后的那一层”礼”。
细品”礼”字,做好有礼,才是更好的传承。
本文结束,喜欢的朋友们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