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先生初入史语所时,尝从罗常培先生问训诂。罗先生意训诂亦语言研究之一部分,若由现代语言学之词汇学、语意学、语源学入手,当能理出头绪云。其后先生时念以语言学知识运用於古书训解,而苦无机会。四十七至四十八年间,受高本汉先生著《诗经注释》激发,立意尝试为之。系主任台静农先生对此亦表支持,因召集学生数人,每周举行「古籍训解讨论」一次,利用《诗经》、《战国策》为材料,根据现代语文学基本知识,先排除不可理解有悖常理或不能持之有故之说,再尝试建立可理解可信之说解。一年之中,积极结论虽不多,而众人从此知训诂之不能任意为之,如有所见,必有所据而人皆可理解,至若有未能解决之问题,实因蒐集整理资料之基本工夫不足之故。四十九年,出版《高本汉诗经注释》中译本。自云翻译此书之意,在使有志趣之年轻学者多多领悟:虽读古书,而现代工具与方法极为重要。先生坚信若有一学者,与高氏唯一之异,仅在幼年所受薰陶为中国或为西洋文化背景之异,是二人解读《诗经》,在语文学知识方法所能掌握之范围内,必不致有基本之差别。
五十年二月廿一日,先生在史语所讲论会发表演讲,题为「古籍训解和古语字义的研究:一个工作计划的拟议」,提议逐部整理中国古籍,以单一古籍为单位,研究其语法及语汇,以此为基础,再从事整体比较研究。会中劳干先生云:「先生所为系发凡起例之工作,何时完成,不可预料,惟此乃一方向。」先生逝世后,郑再发先生整理其遗物,内有该次演讲之草稿,其文末云:「又有人说:照你那麼说,要多少年做完呢?这我完全不能回答。显然的,这不是一个人所能做完的,一个人如要做出一些可观的成绩,毕生从事也还有希望。然而,我们都知道,近代的学问渐渐不是一家之学了。这个计划如值得做,史语所这个团体是责无旁贷的,在团体的进行之下,假我数年,……。」此未完之稿竟停笔於此,而天不假年,对於训诂学之计画终未能著手实行。
五十二年春,先生带领学生郑再发、丁邦新、郑锦全、严棉等,调查高雄县之南邹语,步行十二小时陡峭山路始达目的地。调查期间日间记音,夜间督导学生制卡分析,工作繁重,导致胃痛不堪。下山后住院检查,诊断为黄疸阻塞,开刀不治,於同年六月十八日逝世,享年五十三岁。身后留下遗孀及二子。
先生任教台大中文系前后十五年,学生龙宇纯、杜其容、郑再发、丁邦新、梅广、郑锦全等均能发扬先生之学,为语言学界当代重要学者。先生访问哈佛大学二年期间,梅祖麟先生适就读该校,得有机会向先生请益受教,执弟子之礼。学生之中,丁邦新、梅祖麟、郑锦全三位今皆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先生生前出版之专著有《上古音韵表稿》、《中国语音史》、与赵元任先生等合撰之《湖北方言调查报告》等,译著有《高本汉诗经注释》。身后出版者有《邹语研究》、《语言学大纲》、《汉语音韵学》(即《中国语音史》之完整原稿)、与赵荣琅及蓝亚秀合著之《记台湾的一种闽南话》、丁邦新先生所编《董同龢先生语言学论文选集》等。先生不仅於汉语古音研究有重要成就,於汉语方言研究复突破以往仅据《广韵》字表调查之限制,增以长篇语料,更能真切掌握语言事实。其〈四个闽南方言〉又开方言比较研究先河,方言之历史音韵研究基础於焉奠立。罗杰瑞(Jerry Norman)先生即受该文启发,而研究比较闽语有成,此亦可谓先生学术影响之一端。先生所治,於汉语之外,更及於南岛语言,其领域之宽广、治学之严谨、眼光之远大,有后学所不能及者。
1911年10月12日中国音韵学家董同龢出生。
80酷酷网 80k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