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9月11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开播

80酷酷网    80kuku.com

  1941年9月11日,在太行山麓涉县沙河村,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增设了英语广播。英语播音在汉语普通话广播结束后播出20分钟,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报道我军胜利的消息和解放区人民的新生活。这是党中央直接领导下的对外广播的开始,我党通过电波冲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新Wen封锁”,把中国人民的声音传向世界。新华广播电台的第一位英语播音员是魏琳。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外广播的语种和播音时间不断增加,编辑、记者、翻译和播音队伍逐步壮大,如今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已成为在世界上有广泛影响的电台。
  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十分重视外宣工作,邓小平同志曾挥毫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题写台名。1996年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创办55周年之际,江泽民总书记欣然为国际广播电台题词:“声音传五洲,朋友遍天下。”
  目前,从队伍上看,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外宣从业人数最多;从语种上看,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使用43种语言对外广播,外宣语种最多;从覆盖面积上看,国际广播电台覆盖面积最大,基本上能有效地覆盖全球;从节目播出量上看,播出时间长,业务量大;从“落地”效果上看,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是外宣在海外落地最有效的渠道,海外听众来信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海外影响的最明显的晴雨表。1998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从近180个国家和地区收到约68万封听众来信。对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节目,很多国家的听众已不限于个别收听,而是自发地组织起来,成立“听众俱乐部”、“听众之会”等形式的听众收听组织。现在有2000多个海外听众组织保持着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联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海外受众中能达到这种传播效果,说明了我们国家外宣工作影响是很大的。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作为国内唯一一家以海外受众为传播对象的国家级电台,集中了一批集采、编、译、播于一身的高素质新闻从业人员。他们热爱广播事业,默默无闻地为国家的外宣事业做贡献。不少人对对象国家的语言、文化有独特研究,采编的节目十分精彩。其中,有2人获“韬奋新闻奖”,1人获“韬奋新闻奖”提名奖,3人获“范长江新闻奖”提名奖,4人获“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1人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遍布世界各大洲的29个记者站,每天从世界各地向国内发回各种最新的国际报道,供中央“三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使用。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43种语言、每天播出211个小时的广播中,英语和华语(包括普通话和广州话)为全球广播;对亚洲地区,有日语、朝鲜语、蒙古语、俄语、越南语等20种语言广播;对非洲和亚洲西部地区,有豪萨语(对西部非洲)、斯瓦希里语(对东部非洲)等8种语言广播;对拉丁美洲地区有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2种语言广播;对欧洲地区有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和俄语等14种语言广播。
  过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因没有自己的信息源,而大大制约了播出节目的时效性、针对性和权威性。现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有29个记者站分布于世界各大洲,一线记者在第一时间,以记者口播或现场报道的形式发回报道,大大提高了时效性。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还对华语、英语、德语、朝鲜语、蒙古语的新闻实施直播,对重大事件,如党代会、人大会、香港回归、长江截流等进行英语、华语的现场直播。与此同时,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时事》《中国话题》《国际纵横》等新闻性专题节目的创办,也大大增强了新闻报道的深刻性、权威性。
  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采取短波、中波和调频几种办法对外广播;对于远距离广播,采用大功率发射机和将节目送上卫星的办法,实施全球覆盖。1995年,国际台将24套节目送上了亚洲二号卫星;1998年,开始租用泛美公司的泛美二号、三号、四号、五号卫星来传送节目。为了使对外广播有效地进入西方主流社会,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还采取“借船出海”的办法,直接与国外电台开展互转和租机业务合作,使中国的对外广播节目直接“落地”海外,有效地扩大海外听众队伍,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目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专题节目已经发展到近500个,节目形式进一步与外国听众的心理趋近。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对外广播还利用国际互联网进行覆盖。1998年12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开始将英语、德语、西班牙语和普通话、广州话广播节目的文字和声音送入了互联网。到2001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建台60周年之际,将实现节目全部入网。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