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左右各一,位于腹腔上部脊柱两侧,在腹膜后面,紧贴腹后壁。左肾上端约对第十一胸椎,下端约平第二腰椎,后方有第十一、十二肋骨斜行跨过。右肾因上方有肝,故位置较左肾低一个椎体,后方有第十二肋斜行跨过。肾脏的主要功能是形成尿液,排出代谢产物。
(二)输尿管
肾的解剖生理单位称为肾单位,由肾小球和肾小管组成。每个肾约有130万个肾单位。在正常情况下,肾单位交替地进行活动,因此肾具有很大的储备代偿能力。
当泌尿生殖系统发生病变,一般在症状上会出现:①排尿异常,包括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尿潴留、尿失禁、少尿或无尿;②尿的异常,包括血尿、脓尿、乳糜尿、尿液混浊、尿液内含有气体、粪便或残渣;③异常尿道分泌物;④疼痛;⑤肿块等。
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器官。肾是泌尿器官,其余为贮尿和排尿器官。肾脏不断生成尿液,经输尿管运送到膀胱,在膀胱内暂时储存,达一定容量时,就从尿道排出体外。(见泌尿系统示意图)
图12-2 肾小球小叶示意图
输尿管是一对细长的管道,起自肾盂,终于膀胱,全长约30厘米。输尿管壁具有较厚的平滑肌,平滑肌的蠕动将肾脏生成的尿液间断的输入膀胱。
肾产生的终尿经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等排尿管道排至体外。排尿管道各部分的组织结构基本相似,均由粘膜、肌层和外膜构成。
肾脏在泌尿过程中,通过泌尿排泄代谢产物及进入机体的异物和过剩物质,同时可以随机体的不同状况改变尿的质和量来调节水、电解质的平衡和酸碱平衡,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所以肾脏是最重要的排泄器管,又是内环境稳定的调节器官。
尿在肾脏生成后进入输尿管,借助于输尿管平滑肌的蠕动,将尿输送到膀胱,并在膀胱内贮存。当膀胱内压力升高,刺激膀胱壁内的压力感受器,神经冲动沿传入纤维至脊髓腰骶部的排尿中枢,并上达大脑皮层,而产生尿意。排尿反射是在大脑皮层意识控制下进行的,当大脑皮层加强脊髓排尿中枢兴奋时,通过副交感神经传出纤维使膀胱平滑肌收缩,尿道内括约肌松弛,并通过阴部神经使尿道外括约肌松弛,尿液就排出体外。反之,则通过交感神经使膀胱壁松弛,内括约肌收缩而制止排尿。
Bm基底膜;En内皮细胞;Ep上皮细胞;L毛细血管腔;P上皮细胞足突;Rb红细胞短箭头为滤过隙;长箭头为滤过隙膜×14790
图15-15 人输尿管 HE×100
粘膜形成多条纵行皱襞,管腔呈星形(图15-15)。变移上皮较厚,有4~5层细胞,扩张时可变为2~3层,固有层为结缔组织。输尿管上2/3段的肌层为内纵、外环两层平滑肌,下1/3段肌层增厚。为内纵、中环和外纵三层。 输尿管斜穿膀胱壁,开口处粘膜折叠成瓣。当膀胱充盈时,输尿管壁和瓣膜受压封闭,可防止尿液返流。输尿管外膜为疏松结缔组织,与周围结缔组织相移行。
输尿管、膀胱和尿道都是排尿器官,分别有输送、贮存和排尿的作用。尿由肾脏生成后,便沿着输尿管流入膀胱贮存,达一定量时,才能引起排尿反射,将尿液排出体外。
泌尿系统
排尿管道相关参考:尿路||泌尿系统疾病
肾的各组成部分之间有密切联系。损伤时常相互影响,一部分的病变可引起其它部分的损害。因此肾疾病晚期往往各个部分都被破坏。肾小球不能再生,损伤后只能由存留的肾单位肥大来代偿损失的功能,所以肾小球发生严重的弥漫性病变时可造成严重后果。肾小管的再生能力很强,发生损伤时,如及时再生可恢复功能。肾的代偿储备能力很大,因此肾功能障碍往往在病变比较严重时才表现出来,有些已到疾病晚期,所以注意早期可能出现的症状非常重要。
示肾小球毛细血管和系膜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三)膀胱
(一)肾盏和肾盂
另外肾脏还通过分泌活性物质来调节机体功能,维持内环境稳态,例如近球细胞分泌的肾素在调节全身血量、血压及细胞外液成分的相对恒定中起重要作用。
如果发现了这些症状,请及早到大医院或专业医院救治,接受检查。根据具体情况,可能会安排体格检查、化验检查、器械检查、X线检查、放射性同位素检查等。
在肾小球毛细血管之间有少量组织支持毛细血管网,并将毛细血管联系在一起,称为肾小球系膜(mesangium),由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组成。系膜基质充填在各叶毛细血管之间。系膜细胞散在于系膜基质内(图12-2)。系膜细胞有收缩功能,可参与调节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流。系膜细胞还具有吞噬功能,可吞噬进入肾小球的大分子物质。系膜细胞可产生血管活性物质、细胞因子(如IL-1,IL-6,TNF等)和生长因子(PDGF,TGF等),并可产生系膜基质和胶原纤维,对清除肾小球滤过的物质以及与肾小球炎症和损伤时的增生和修复都有重要关系。
肾盏的上皮与乳管上皮相移行,是由2~3层细胞组成的变移上皮。上皮外面有少量结缔组织和平滑肌。肾盂的变移上皮略厚,肌层已可分为内纵、外环两层平滑肌。
膀胱是一个伸缩性很大的肌性贮尿囊,正常容量约300—500毫升。其形状、大小、位置随尿液充满程度与年龄而变化。膀胱位于骨盆部,分尖、体、底三部。尖朝腹前壁,底朝后。尖和底之间的部分为体。膀胱在盆腔内前贴耻骨联合,后邻精囊腺、输精管末端与直肠(男性);或子宫和阴道(女性)。膀胱下面为前列腺(男)或尿生殖隔(女)。膀胱壁自内向外由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所构成。膀胱空虚时,内面粘膜形成很多皱襞。当膀胱充盈时皱襞即消失。膀胱的肌层很厚,肌层由平滑肌纤维构成,称为逼尿肌,逼尿肌收缩,可使膀胱内压升高,压迫尿液由尿道排出。在膀胱与尿道交界处有较厚的环形肌,形成尿道内括约肌。在括约肌收缩能关闭尿道内口,防止尿液自膀胱漏出。
前列腺素在增加肾血流量降低全身血压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活性维生素D3起着调节钙磷代谢的作用。
泌尿系统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其功能是将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和毒物通过尿的形式排出体外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肾是尿生成的重要器官。不仅可将体内的代谢废物和毒物排出体外,并且对调节体内水与电解质和维持血液的酸碱平衡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此外,肾还具有内分泌作用,可分泌重要的激素,如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前列腺素、1,25-二羟胆钙化醇(Vit·D),参与调节血压、红细胞的生成和钙的吸收。
尿道是从膀胱通向体外的管道。男性尿道细长,长约18cm,可分为前列腺部、膜部和陰茎海绵体部三部份,男性尿道兼有排尿和排精功能。女性尿道粗而短,长约5cm,起于尿道内口,经阴道前方,开口于阴道前庭。男性尿道在尿道膜部有一环行横纹肌构成的括约肌,称为尿道外括约肌,由意识控制。女性尿道在会阴穿过尿生殖膈时,有尿道阴道括约肌环绕,该肌为横纹肌,也受意志控制。
图12-1 正常肾小球滤过膜
肾小球由毛细血管丛和肾球囊构成,是血浆滤过的器官。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分3层,中间为基底膜,内侧有内皮细胞覆盖,外侧为脏层上皮细胞。毛细血管基底膜厚约320nm,可分为三层,中间为致密层,内侧和外侧各为内疏松层和外疏松层。毛细血管基底膜内面由一层扁平的内皮细胞覆盖。内皮细胞胞浆很薄,布满许多直径约70~100nm的小孔。脏层上皮细胞(又称足细胞)在基底膜外侧,胞浆丰富形成许多细长的分枝状突起称为足突。上皮细胞由这些足突附着于基底膜外疏松层。足突之间形成许多间隙,宽约20~30nm,称为滤过隙。距基底膜表面约60nm,在相邻的足突之间有一层薄膜称为滤过隙膜。毛细血管壁包括内皮细胞、基底膜、上皮细胞,共同组成肾小球的滤过膜(图12-1)。肾小球的滤过除与毛细血管的结构和滤过物质的分子大小有关外,并与基底膜的生物化学组成及其电荷有关。基底膜主要由Ⅳ型胶原和一些糖蛋白如层连蛋白(laminin)、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和多聚阴离子多糖蛋白(polyanionic proteoglcans)等组成。其中尤其是硫酸类肝素多糖蛋白(heparan sulfate proteoglycan)带大量负电荷分布于内、外疏松层。此外,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脏层上皮细胞表面也有带负电荷的唾液酸糖蛋白(sialoglycoprotein)。肾小球的负电荷可阻止血液中带负电荷的分子如白蛋白滤过。当肾小球多聚阴离子减少时滤过的蛋白质可增加。
膀胱粘膜形成许多皱襞,仅膀胱三角处的粘膜平滑。膀胱充盈时,皱襞减少或消失。粘膜上皮为变移上皮。膀胱空虚时上皮厚约8~10细胞,表层细胞大,呈矩形;膀胱充盈时上皮变薄,仅3~4层细胞。细胞也变扁。电镜下,表层细胞游离面胞膜有内褶和囊泡,膀胱充盈时内褶可展开拉平。细胞近游离面的胞质较为浓密,可防止膀胱内尿液的侵蚀。固有层含较多的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肌层厚,由内纵、中环和外纵三层平滑肌组成,各层肌纤维相互交错,分界不清。中层环行肌在尿道内口处增厚为括约肌。外膜多为疏松结缔组织,仅膀胱顶部为浆膜。 本文关键字:泌尿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