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人性论(孔子揭露人性的6句话)
孔子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由此,后世的学者一般将人性划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性”,一般指的是“先天性”的;即绝大多数人生来具有的共同属性,属于无条件反射的。
对于“人性”,孔子并没用明显的“善恶”取向;他只是说明了人的本性(天性)是相近的,后来由于各自环境的不同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性格。
《论语》一书中,孔子对于“人性”也有一些或明或暗的描写,这些“人性”,有的是先天性的,有的是后天性的。今天喜哥为你精选了孔子揭露人性的6句话,分享给大家,以期对大家的为人处世方面有所帮助。圣人就是圣人,就是牛,别人不敢说的,他是真敢说。
1、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孔子的这句话,最为大家所诟病,尤其是女同胞们十分不满。后世有些学者试图对这句话做出别的解释,我觉得大可不必为孔子洗白。为何?一是,孔子所处的年代是男权社会,偶尔说出些轻视女性的话也属正常;二是,孔子或许只是发了句牢骚而已,不必当真。
其实,真有些女性是很难相处的。比如有些十分黏人的女人,大家有没有这种“近之不逊,远之则怨”的感觉?至于小人,你若和他走近了,他就会蹬鼻子上脸;你若和他疏远了,他就会怀恨在心;所以,对于小人,最好还是敬而远之。
2、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好色”绝对是人最大的天性之一,孔子自己也说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咱们想想也是,倘若人一点也不“好色”,人类这个种族也就无法延续了。但是,太好色了也不行;多少家庭的失败,多少事业的戛然而止,多少刑事案件的发生,都是由于“好色”造成的。
对于“好色”的控制,大家可以参考这句名言,“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
3、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孝顺是什么?有些人可能觉得,只要让父母吃得饱、穿得暖就可以了。也许这些人嘴上不会承认,也或许心里并没有这么想,但事实上给别人的感觉就是这样。对比养狗养猫的行为,不是也做到了让狗猫吃得饱、穿得暖吗?
难道说养狗养猫和孝顺父母没有区别吗?当然有,这个区别就是“敬”和“顺”。对于孝顺这件事,大家也可以参考一句名言,“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世上无孝子。”
孔子的这句话里面还有一个人性的启示,就是“喜新厌旧”或“喜幼厌老”。老人再怎么着,都没有小孩看着可爱;这是事实,尽管我们也许不愿承认。当然,“喜新厌旧”的本性并不影响我们回报父母,因为我们“不忘初心”。
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不要总是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本事。
大多数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多多少少都会有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觉。这种感觉大概是一种本性,一种生来就觉得“自我感觉良好”的本性。孔子教导我们,与其怨天尤人、咒爹骂娘、孤芳自赏,不如踏踏实实地修炼好自己的本事。
5、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现在没有“事君”,但可以理解为“对待领导”或“对待事业”。一个人,如果对领导礼数周备,在好多人眼里,他就成了拍马屁的人;一个人如果对工作兢兢业业,在好多人眼里,他就成了钻进钱眼里的人。你可以仔细观察一下,有没有这种现象。凡是“事君尽礼”的人,往往被人孤立,还被说成不合群、另类。
有些人就是这样,自己做不到,别人做到了,他就酸言酸语;自己不想干,别人干了,他就说三道四;自己境界不高,别人境界高了,他就看着不顺眼。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人性,但一定是某些人的共性。
6、子曰:“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人都是这样,爱一个人,爱的死去活来,恨不得把心掏给对方;恨一个人,恨的咬牙切实,恨不得对方立马去死。孔子说这就是迷惑(糊涂)的人,正如《诗经》上所说,不是嫌贫爱富,就是见异思迁。
嫌贫爱富是不是人的本性?估计大家多多少少都有点,虽然嘴上不说。见异思迁是不是人的本性?谁不喜欢更好的,但做人要饮水思源、不忘根本。
以上就是孔子揭露人性的6句话,可谓深刻。我们为人处世,既要了解人性的优点,更要了解人性的弱点。只有两方面都通达了,做人做事,才能保持冷静,才能游刃有余,才能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