蹴鞠,古代的一种娱乐活动,又名“蹋鞠”、“蹴球”、“筑球”等。“蹴”有用脚蹴、踢的含义,发展至今,成为如今的足球运动。
蹴鞠发展历史悠久,在汉以前,蹴鞠不叫蹴鞠,而叫“蹋鞠”,向上可追溯到战国时期。
《战国策·齐策》中记载齐国首都临淄人的生活时说:“临淄之中七万户……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
而蹴鞠这一词的出现,最早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西汉时身为“安陵阪里公乘”的项处,因迷恋“蹴鞠”,虽患重病仍不遵医嘱继续外出蹴鞠,结果不治身亡。”
这些史料记载,蹴鞠在战国时期便已诞生,只是那会不叫蹴鞠,叫“蹋鞠”,在汉以后,才叫“蹴鞠”。
到了宋朝时期,蹴鞠的发展达到了高潮,蹴鞠早已经不是贵族之间的游戏,而是演化成了国民运动。宋朝蹴鞠的发展,不仅得益于物阜民丰,生活环境,还得益于皇帝的喜爱,宋太祖、宋太宗、宋徽宗等人都是蹴鞠的爱好者。
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胜焉,在皇帝的推崇下,蹴鞠不再是简单的运动,而是逐渐演变成了礼仪活动,民间也逐渐掀起一阵蹴鞠热潮。
蹴鞠的制作工艺
宋朝技术工艺精细,在汉朝之前,蹴鞠多为实心球,即在皮革中塞动物毛发。
《汉书》记载说:“鞠,以皮为之,中实以物”。
这极大地限制了蹴鞠的弹性,让蹴鞠失去了其原本的灵活性,缺乏其中乐趣。唐朝时,出现了充气球。唐代仲无颇的《气毬赋》:“气之为球,合而成质...”
到了宋朝时,蹴鞠的制作工艺就进一步做出了重大改良。
首先,它的制作材料由简单的皮革,变成了动物膀胱或者皮囊,而且延续了唐代的充气球,摒弃了实心球。充气球不仅增加了其弹性,还减小了蹴鞠对人体冲击造成的伤害。
其次,宋朝蹴鞠除了在材料工艺上有其创新性,在外表上也有其独特性。在汉朝时,蹴鞠仅仅由两片简单的外壳,而到了宋朝,球壳已经发展到十六片,球体也更圆,且宋朝蹴鞠“正重十二两”,约为470克,就算在今天也已经达到标准。
《蹴鞠图谱》中就曾有记载蹴鞠制作工艺:“密砌缝成侵不露线角,嵌缝深窝,梨花可戏,虎掌堪观,侧金钱短难缝,六叶桃偏羡。”
在这样精细工艺的制作下,宋朝蹴鞠运动的发展逐渐被推向顶峰。
蹴鞠的玩法和规则
关于早期蹴鞠的打法,《宋朝事实类苑》中也有记载:“又霍去病穿域跚(音踏)鞠,穿地作鞠室也。今有步打、徒打,不徒则马打,大有规制礼格,用意奇巧,取其精练者为上...”
总体而言,到了宋朝时,蹴鞠的玩法可分为“白打”和“筑球”两种。
《事林广记●白打场户》里就曾记载着白打的规则:“齐云入门如打三间膁,丝围子各阔三尺;四间阔四尺以上,至八间阔八尺。如九间至十三间,止得阔八尺,不许加增。每间阔四小步,两班并要合干,人亲看下头踢喝筹,左班踢出班围外,右班出围便踢下,坐赢右班筹,踢脱两无输赢。左右班各不许,使杂踢住亦输。不许入步拐,不许退步拐”。
由此可知,白打无需踢进球门,只需展示个人高超的球技,相比而言,观赏价值更高。至于得分多少,仅仅在于动作是否标准,且白打注重场地划分,若踢出场地,也要扣分。白打根据上场人数多少,又有其不同的叫法。
一个人单独上场称为“井轮”,两人上场称为“打二”,也叫“二人场”,三人上场称为“转花枝”或“小官场”,四人上场称为“流星赶月”,五个人上场称为“小出尖”“皮破”,六个人上场称为“大出尖”,七个人上场称为“落花流水”,八个人上场称为“八仙过海”,九个人上场称为“踢花心”,十个人上场称为“全场”。
白打花样繁多,大致可分为肩、背、拐、搭、控、捺、拽、膝、拍、臁十踢法,踢法繁多。
相比于白打的娱乐性,筑球更有竞技精神。唐朝时,就已经有球门的出现,筑球是通过进球门来赢得比赛。
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乐考二十》中就曾提到:“蹴毬盖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毬。毬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
唐高宗在位时期,筑球这一运动还一度成为接见外邦使者的娱乐项目。筑球的主要参与人员为球头、跷球手、正挟、副挟、左竿网、右竿网、散立。
《东京梦华录》对筑球比赛过程曾有详细描述:“左右军筑球,殿前旋立球门,约高三丈许,杂彩结络,留门一尺许。左军球头苏述,长脚幞头红锦袄,余皆卷脚幞头,亦红锦袄十余人。右军球头孟宣并十余人,皆青锦衣,乐部哨笛杖鼓断送。左军先以球团转众小筑数遭,有一对次球头小筑数下,待其端正,即供球与球头,打大肷过球门,或有即便复过者胜。”
意思就是说,左军球头绑上软罗头巾,其他队员就头戴卷脚幞头(类似头巾,也叫乌纱帽),以红色为主,右军皆以青色衣服为主。比赛时以击鼓鸣笛为口号,就类似现在比赛常用的口哨、发令枪。左军先开球,然后互相传球,最终将球传给球头,由球头射门,过者即为获胜。不管左军,还是右军,都是如此
那么相较于白打,筑球还有绝对的公平性。两队在球门两侧,进球几率完全凭自身实力锁定,且开球也由抽签决定,各方面都显得比较公平、公正性。
蹴鞠在军营中普及
蹴鞠除了有娱乐性和竞技性外,它在军事方面也起到重要积极作用。汉朝时,就将蹴鞠归位兵技,用于军中练兵。
刘向《别录》中说:“蹋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才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
除了训练将士的体能,还能丰富军营的枯燥生活。“今军无事,就使蹴鞠”,就是后来最真实的反映。
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就曾把蹴鞠列入兵家技巧类,并称:“以立攻守之胜者也。”
唐朝训诂学家颜师古也曾说过:“蹴鞠,陈力之事,故附于兵法焉。”
到了宋朝时,也延续这一旧制,将蹴鞠当做训练士兵的方法。可渐渐地,蹴鞠却成了宋军消遣玩乐的借口与工具,宋朝渐渐军务废弛,在与金人作战中逐渐落于下风。
宋朝士大夫、官僚阶层也都将蹴鞠作为平日娱乐活动,比如丁谓、高俅等人,都是蹴鞠运动的热衷者。
包括当时的宋太宗,对蹴鞠的喜爱也达到了偏执的程度,甚至以蹴鞠论人。
《宋史》中就曾记载说,张明等人因擅长蹴鞠得到皇帝喜爱,自此一步登天,宋太宗对他的宠信程度甚至一度超过了老臣。试想,若一精通蹴鞠的奸佞小人亦或者他国奸细混进朝政,这一国家又该如何?
凡事物极必反,蹴鞠也不例外,当它兴起得当时,是强身健体的国民运动,是结交外邦的文化活动,是训练士兵的军事项目。但若过度贪玩蹴鞠,沉迷玩乐,则会玩物丧志,会让国家走下坡路。
蹴鞠从春秋战国时期便开始兴起,唐宋两代更是达到高潮。在唐朝时,万国来朝达到鼎盛,与周边各国来往密切,经济、社会、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等特点。国力强盛,声誉远播,与亚欧国家皆有往来。
所以唐代时,蹴鞠便向东传播到日本,向西传播到欧洲,在英国逐渐发展成为如今的足球。2004年7月15日,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足球博览会的新闻发布会上,国际足联和亚足联公开宣布,中国是足球运动的发源地,世界足球起源于中国山东临淄地区的蹴鞠。
蹴鞠流传至今,已有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但由于受到世界文化和中国社会转型的冲击,这项古老的体育运动已处于黯晦消沉状态。
2006年5月20日,蹴鞠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希望我们永远牢记,中国,是足球运动的发源地!
参考资料:《汉书》《宋史》《蹴鞠图谱》《蹴鞠谱》《宋朝事实类苑》《事林广记●白打场户》《文献通考·乐考二十》《东京梦华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