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惭愧,从古以来,女鬼就比男鬼更吸引人。
提起鬼故事,卦叔必然想到《聊斋》,只要一想到《聊斋》,马上想到的是聂小倩,小谢、秋容、晚霞、林四娘等等。
如果加上狐和妖,那就会想起更多的女性形象——婴宁、荷花三娘子,乃至披着画皮的那个老妖怪。
男鬼、狐形象虽然有王六郎、席方平、胡氏等等,虽然角色特征鲜明,但总不能让人第一时间想到。
恐怖片无非是奇谈异事。
鬼和冤屈、不了情等受欺辱压迫或缠绵悱恻之事相关的多一些。
本就阴柔多于阳刚,自然的女鬼比男鬼多。
女鬼,尤其是艳鬼,可以奇情浪漫,也可穷凶极恶。
女鬼和男人的浪漫远比男鬼和女人令人同情,前者是痴情,后者处理的不好,就成痴汉了。
艳鬼的复仇雪恨,或猛厉凶狠,以极阴柔美艳的形象,下极暴烈血腥之手段,对比强烈,夺人心魄。
男性善鬼的情义故事太温和,恶鬼的暴行终究会发展为单纯的扫黑除恶,正义干死邪恶的故事。
卦叔还想说的是:女鬼确实更吓人。
恐怖大师、克苏鲁神话的创始人洛夫克拉夫特曾经说过:「人类最古老而强烈的情绪就是恐惧,而最古老最强烈的恐惧,就是对未知的恐惧。」
随着科学进步,人类的认知边界极大地拓展,对未知的恐惧不断消减,到现在只剩下了一种:
怕鬼。
鬼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不能被现代科学证伪。
再坚定的无神论者,半夜三更经过墓地时也难免心里发毛。
女鬼会让我们更加害怕,是因为她比一般的鬼更加容易亲近,又神秘。
几乎所有的女鬼都有一头可以遮住全脸的长发,即使观众明知电影中的女性角色不是鬼,遮住全脸的长发仍会引起强烈不适,例如《蔷花红莲》中的女主角蔷花在影片开头的造型,导演金知云刻意让她披下头发,制造视觉紧张感。
只增加「未知的恐惧」还不够。
女鬼更大的优势还在于反常——日常生活中,相比男性,女性的刻板印象是柔弱、温顺,缺乏攻击性,一旦化身厉鬼,造成的预期违背会对我们的神经带来更猛烈反差性冲击。
反之,如果鬼的造型是一个成年男子,观众不会有太强的预期违背。
其实不只是女性,同样是弱势群体的老人、小孩也经常是恐怖片中的惊悚担当。
例如在贞子、伽椰子、楚人美之前,很多人的童年阴影:龙婆。
《电梯里的恶魔》中的老太太
《孤儿怨》中这个有着小女孩身体的中年女人
《驱魔人》中被恶魔附身的小女孩
甚至在非恐怖片中,小朋友的惊悚效果也常能给我们惊喜。
《唐人街探案》中吓到了不少人的张子枫
把张子枫和陈思诚的灵感来源——《一级恐惧》中的爱德华·诺顿放在一块儿比较,谁更吓人不言自明。
比小朋友更恐怖的是什么呢?是两个一模一样的小朋友。
除了女人、老人和小孩,恐怖片史上的其他成功形象也都可以用未知 反常来解释。
斯蒂芬·金《它》中的小丑
小丑之所以极易引发强烈恐惧,一是其真实长相隐藏在妆容之后;
二则日常生活中他是被取笑奚落的对象,一旦成了反派,反差感远比其他角色更强烈。
如果反派是孔武有力的男人,导演也会给他设计一些未知 反常的细节,否则很容易让恐怖片变成动作片。
最常见的细节是戴面具。
《月光光心慌慌》中的面具杀手
《电锯惊魂》中的面具男
黑武士不戴面具会是什么效果呢?
和蔼可亲。
如果受剧情限制反派没法戴面具,也要在造型上做文章。
反常感最强的是《沉默的羔羊》中的汉尼拔·莱克特博士,这个智商极高、教养极好、学识渊博、热爱古典艺术、吃穿用度极其讲究的心理医生。
表面上是个无懈可击的文明人,暗地里却是个吃掉护士舌头时脉搏都没有超过 85 下的食人魔。
未知 反常=紧张感 预期违背,用这个公式可以解释绝大多数恐怖片令你毛骨悚然的原因。
而女鬼,正是未知 反常的极佳体现。
不过,既然女鬼这么好用,为什么拍了将近 100 年恐怖片的好莱坞,一直没有生产出贞子这样的女鬼大 IP?
可以肯定的是,西方观众并非对女鬼无感。
《午夜凶铃》《咒怨》上映后,日式恐怖(J-horror)之风迅速刮遍全球,不但在港台引来一批跟风之作(如《山村老尸》和《诡丝》),好莱坞也马上翻拍了美版的《午夜凶铃》《咒怨》和《鬼水怪谈》。
贞子和伽椰子的恐怖程度远超吸血鬼、狼人和丧尸,几乎是欧美观众的共识。
《午夜凶铃》之后欧美恐怖片也普遍能看出日式恐怖的烙印,最典型的,就是号称当今最会拍恐怖片的温子仁的《死寂》和《招魂》系列。
招魂海报
虽然人们习惯把西方的幽灵等同于汉文化圈的鬼,但二者其实有很大的不同。
日式恐怖片中的鬼,在东方文化中通常被称为「怨灵」「厉鬼」或者「孤魂野鬼」,实际上是祖先崇拜的产物。
早在商周时期,中国就已出现了发达的祖先崇拜信仰,留下了很多用人牲祭祀祖先的记载。
这种信仰可以解决人类社会的两大问题:
一是死亡焦虑,人死后变成子孙后代的保护神,意味着灵魂不灭;
二是繁衍问题,只有留下了后代,才能在死后由人变神,享受祭祀,
这也正是中国很多地方认为有后代的老人正常死亡是「白喜事」「喜丧」的原因。
祖先崇拜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提供了一套近乎完美的解决方案。
但祖先崇拜同时也会带来一件副产品,就是「怨灵」和「厉鬼」。
在死亡问题上,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自然死亡之人可以回归到祖先的行列中,也就是所谓的「善终」,而幼年夭折、无后代者的死亡和凶死则被认为是「不得好死」。
前两种死亡由于没有完成繁衍后代的伦理责任,不会获得祭祀,成为孤魂野鬼,而凶死,也就是自杀、他杀等非正常死亡,则会导致死者灵魂受损,死后不得安宁,带有怨气,化身厉鬼怨灵。
如《左传》中就提到:「匹夫匹妇强死,其魂魄犹能冯依于人,以为淫厉。」
从这个角度,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今天日、韩恐怖片中的怨灵主要是女人。
还有一个原因,是为了角色、剧情的需要。
现实生活中,女人更敏感,善变,容易愁肠百结、怨气冲天。
而男人被压迫惨死没有那么震撼,顶多是老子跟你拼了。
女人身材曼妙,阴柔的身段飘来飘去显得更轻灵,更鬼魅 。更容易形成恐怖谷效应,比如长脖子女鬼,瑜伽鬼,长发鬼等。
顺便说一句,为了政治正确,国产的鬼片都是没有鬼的。
套用一个鬼佬说的鬼话,没有鬼的鬼片,那真是太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