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拜托了爸妈!
自从有了孩子,家里就少不了咿呀学语的动静。孩子那稚嫩的口气,可爱的语言,给家里带来了很多欢乐。
都说童言无忌,孩子的每一次发音,不管是否能表达一定的意思,家长都会开心好久,可是有的孩子到了该发音说话的月份,仍然没有丝毫想说话的意思,家长就开始了焦虑。眼见着周围同龄的孩子都能“爸爸妈妈”的叫个不停, 而自己的孩子却连个“啊呀”都不会说。
是不是语言能力有什么问题?还是孩子大脑发育迟缓?这一个个问题也会使家长乱想。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他们的生长发育规律并不完全相同, 说话早晚会因人而异,家长不必过分担心,只要平时做好这几点,孩子说话晚也不必多虑。
朋友丽丽家孩子刚满两岁半,每天能说的语言依然非常有限,仅停留在爸爸妈妈这样简单的词上,无论怎么引导,仍然没有太大效果。丽丽急坏了,生怕自家孩子大脑语言中枢有问题。
可看到孩子能够很好地对父母的语言引导有反应,也看着孩子能够听明白家人说话的意思,丽丽又打消了这一想法。看着周围朋友的孩子都已经能出口成章了,丽丽着实着急自家娃。孩子说话晚是问题么?放宽心,可能就是你们想多了。
孩子说话晚,家长应确认是生理或先天问题!
如果孩子比同龄孩子说话晚, 并发现孩子对大人的语言引导和刺激没有太多的敏感反应,家长应该先去医院等机构检查孩子先天是否有缺陷,是否存在听力障碍或是语言中枢障碍等。若医院未测出异常,宝宝说话晚大多就是生长发育的差异现象。
孩子说话晚的原因有哪些?
1. 咀嚼能力未得到充足锻炼
宝宝说话跟舌头的灵活程度以及咀嚼咬合力度都有关系。每一次的发音都要依靠咀嚼和舌头用力,这就要求孩子的咀嚼能力增强。而这个能力的锻炼,是在每次吃东西时练就的。如果家长给宝宝的饭都比较软,经常吃面条或是粥,孩子吃饭不需要太多咀嚼,就无法锻炼咬合力,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以后说话的能力,发音也会不准确。
2. 语言环境的缺失
孩子说话是他们表达的最后一步,但是前面需要更多的积淀才能促成语言的迸发。首先需要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能让孩子不断接受新的词汇,在大脑中形成记忆,再需要结合一些场景来加深对词汇的认知程度,等到这些准备工作足够充分,大脑的语言中枢会形成刺激,迸发出很多词汇。
但现实中,很多孩子缺失这样的语言环境。家长认为,孩子尚小,跟他们说什么也听不懂,还不如不说。可孩子没了这些词汇的输入,又怎么能顺利地记忆和输出呢。很多时候或许他们想说,却不知道如何张嘴。
3. 家长的拔苗助长
一看到周围孩子都会说话了,家长急着催促自家孩子也说,粗暴地喊着让他们张嘴,没等孩子锻炼明白,家长就直接表达了不耐烦“笨死了,怎么跟哑巴一样”。宝宝虽然不能说,可是他们会听啊,一次次的打击和训斥让孩子想说也不敢说。
培养孩子说话的意识和能力,这里给家长几个建议:
1. 多点耐心。多陪着孩子说话,多和孩子聊天,就算暂时不会说,也会让孩子形成记忆,一次不行就两次,每天都尽量多传达语言信息。家长可以在说话时把嘴型夸张化,对着孩子,让他们多观察嘴型变化,孩子一边看一边模仿,是非常有利于说话的方法。
2. 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父母的陪伴和引导对孩子的语言培养非常重要,请把这种引导放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中。可以多给孩子读绘本,或是经常播放视频故事,再或者将周围发生的人和事一一讲给他们听。
语言环境建立起来,孩子们得到的词汇就会快速增长,待到大脑储存和记忆之后,转变成他们的语言。另外对孩子的语言教育,尽量使用普通话,避免孩子听过多的方言而混淆,变得不知如何开口。
宝宝说话晚,大多情况是因为孩子的成长差异,只要家长首先排除生理原因,再多给孩子耐心和引导,就可以完全不担心孩子什么时候张嘴说话。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拜托了爸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