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6日日本《读卖新闻》报:兵库县警方以涉嫌非法出口管制商品罪名逮捕3人。其中嫌犯75岁的近藤正二是Poly-Chemicals公司董事长。涉嫌以向韩国光州某企业出口名义,申请到出口许可证,于2011年借道釜山,向中国出口了数千平方米的碳纤维布。
《读卖新闻》称,碳纤维可用于制造精密尖端武器,一定强度的碳纤维需要获得经济产业省批准才能出口。
美媒报道,2012年张明顺被指控非法向中国出运M60JB碳纤维布。2013年12月另一中国男子也因非法采购航天级碳纤维在美国被判刑5年。
为什么西方对向中国出口碳纤维如此敏感?
碳纤维高温下不失强度,耐腐蚀,被称为“新材料之王”。深受航空、航天,军工、体育器材等领域青睐,因而冷战时就被美国为首的巴黎统筹委员会列为技术密集型和政治敏感型材料,严禁对“社会主义阵营”出口。
改革开放后,即便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由于碳纤维的高技术含量,西方国家仍然禁运,尤其是聚丙烯腈(PAN)等军用高强度碳纤维原丝生产技术西方对中国严格禁运。
早期国内钓具企业也十分利用碳素纤维布生产钓鱼竿。可是对于如何把这项技术运用于生产却一无所知。1993年笔者就曾去吉林碳素厂试图为工厂购买碳素布。拿单位介绍信,吉林碳素厂大门都进不去---当时门口还站着持枪的卫兵----吉林碳素厂还在“军管”。
几经周折引进台湾吉盛钓具合资,通过台湾搞“进料加工”, 进口了大陆第一批民用碳素布。才勉强搞出了中国大陆第一支碳素钓鱼竿。这个消息登载于1994年的中国钓鱼报上。还配发了照片。后来陆续进口的韩国 日本碳素材料,合同签约中都明确强调一条“不得有国防和军工用途”。
如今的吉林碳素厂已经成了吉林碳素有限公司。现在的吉林炭素有限公司依然是我国重要炭素生产企业。前身为国家“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之一,初名二零一厂,1955年竣工投产,1976年碳素车间试车。号称“中国炭素工业摇篮”。
目前的世界碳素布生产日本占据统治地位。全球碳纤维市场被东丽、东邦特耐克丝和三菱人造纤维等日本企业占据。虽然近十余年来,我国掀起了碳纤维项目投资热潮,迈开了追赶发达国家的步伐,但还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2008年11月,香山科学会议重新认识了碳纤维发展形势,认为近30年来制约碳纤维发展的诸多因素中,PAN原丝水平落后是最大瓶颈,从而明确了碳纤维技术研发的主攻方向。已经培育出山东威海拓展碳纤维有限公司、江苏恒神碳纤维有限公司、沈阳中恒新材料公司,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碳纤维产能达到2万余吨。
美国F-35战斗机全复合材料机翼和机身,是一次成型的。国外新一代军,民航机都大量使用复合材料,有些飞机的复合材料用量甚至超过了机体材料用量的50% 。美国很早就用纤维缠绕复合材料制造固体火箭发动机壳体。80年代末,成功地将碳纤维缠绕制造技术应用于“侏儒”战略导弹、“三叉戟”II-D5潜射洲际导弹和“和平保卫者”MX导弹的发动机壳体上,我国虽然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了纤维缠绕技术及其在固体火箭发动机壳体上的应用研究,但与美、法等国家相比,差距还十分明显。
日本东丽公司几乎占据世界高性能碳纤维产能的40%,日本三菱、东丽、东邦三家企业几乎涵盖了从大束丝碳纤维到民用碳纤维的所有领域,正是由于日本和美国几乎完全垄断了高性能碳纤维的生产全套工艺,碳纤维材料也成为日美对中国严格禁运的重要项目之一,
2010年以来,中国大量资金和技术人才开始汇集于碳纤维产业,2017年1月16日,继多家企业在2015年底成功量产T700级碳纤维基础上,哈尔滨天顺化工,再次突破T800碳纤维千吨生产线全套生产技术,实现了中国碳纤维技术的巨大突破,此举不仅打破了日本的技术垄断,还将日本在国际市场上同级别碳纤维价格直接降了三分之二。此前,中国另一家企业在先后完成千吨级T300和T700级材料量产的情况下,日本销售的碳纤维不得不从每吨8000元大幅度降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