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自治区是我国最大的省份,面积大概占了我国国土的六分之一。虽然新疆面积大,但其中有近一半是黄沙莽莽的沙漠和戈壁滩。可能很多朋友还不知道,深居内陆的新疆,是我国的渔业大省之一,每年水产品的产量排在西北五省首位。
按理说,沙漠和戈壁滩遍布的新疆和压根渔业不搭边,为什么会是我国的渔业大省呢?老规矩,烦请各位读者老爷动动您发财的手,给作者点个免费的赞和,谢谢大家。
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新疆2020年的渔业捕捞量为16.3万吨,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淡水鱼。而我国去年淡水鱼类的总产量约为2500万吨。
新疆水产品的产量占比虽然不高,但作为一个气候干旱的内陆省份,它的渔业产量甚至能和一些水资源丰富的省份媲美,这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呢?
毕竟新疆干旱炎热,水分蒸发量高,到了旱季地表的河流湖泊经常出现干涸的情况,却能养育出如此多的鱼类。其实,新疆能成为养出这么多鱼,依靠的是一种特殊的水源。
这种水源的存在,滋养了新疆地区的众多湖泊、绿洲和湿地,为内陆养鱼打下坚实基础,它就是冰川融水。虽然每年的旱季,新疆不少的河流会断流。但雪山上的冰川因为夏季高温熔化,雪水在山脚逐渐汇聚起来,形成河流。
雪水汇聚成河,给下游地区源源不断地输送水源。长年累月的水源积累,让一些地势较低的洼地,渐渐长出植被,变成绿洲和湿地。这其中,最为典型的要数位于焉耆盆地的博斯腾湖了。
博斯腾湖是我国内陆地区最大的淡水湖,东西长55公里,南北宽25公里,水域面积1646平方公里,水草丰美,拥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早在古代,博斯腾湖就是新疆地区著名的绿洲,《隋书》就记载此湖有“鱼、盐、蒲、苇之利”。
到了今天,博斯腾湖已经成为新疆最大的渔业生产基地,每年的淡水鱼捕捞量在5000吨左右;同时它还是我国重要的芦苇产地。
类似于博斯腾湖这样的绿洲湿地,新疆地区拥有很多,比如沙湾千泉湖国家湿地。和博斯腾湖相比,沙湾千泉湖国家湿地的水源主要是地下暗河形成的涌泉,水量不大但也孕育了非常优良的湖泊,为鱼类生存提供良好环境。
可是作为一个不入海的内陆湖,博斯腾湖以及新疆其他的沙漠绿洲,里面最初的鱼是怎么来的呢?很久以前,生活在新疆地区的渔民 ,认为湿地里的鱼是天神的馈赠,就像出现在沙漠里的绿洲一样。
不过接受过现代教育的我们,当然知道天神赠鱼的说法没有科学依据。那这么多鱼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它还能凭空蹦出来不成?
根据专家们的推测,新疆内陆湿地里最初的鱼还真有可能是“凭空蹦出”来的。我们都知道,很多植物传播种子的时候,是黏在动物身上然后被带到其他地方。鱼籽也可以像这样“传播”,
当迁徙的候鸟在某片水域停留的时候,鱼籽可能会粘在它们的身上,从其他水域来到新疆内陆湖泊。
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最初的鱼籽是被河水冲来的。俗话说“千年草籽,万年鱼籽”,鱼卵外面覆盖着一层保护膜,所以它们能在恶劣的环境下保持活性,延续成百上千年后依然能孵化出小鱼。
几千年前新疆地区还没那么干旱,有很多鱼类生存。尽管后来环境变迁,但曾经生活过的鱼类早已留下鱼卵。在黄沙里掩埋千年后,鱼卵被雪山融水带到环境适宜的地方并孵化,为后来形成的新疆内陆湖泊、绿洲以及湿地提供鱼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