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视剧,又一次“雷声大,雨点小”。
李沁、窦骁主演的《海上繁花》,悄无声息地播到了快大结局。即便原著IP自带流量、演员的演技颜值也都过关,在豆瓣上仍旧只有4.2的低分。
差评的原因,不外乎那几个老毛病:尴尬、浮夸、不合逻辑。
初入职场、家境普通的女主,穷到只能每天吃泡面,却和室友租了一间位置优越、装修精美、宽敞明亮的大房子。
其中,最让社长印象深刻的场景,是女主坐在一尘不染的木地板上,面朝着巨大全景落地窗,和五光十色的繁华夜景,眼泪Prada Prada地Dior下来。
一切关于角色的“普通人”设定,从这间房子开始,崩得连渣都不剩。
国产剧对“普通人住在哪”产生的误解,早已不是第一次了。
在国产剧里,大学生的宿舍几乎都变成加了滤镜的豪华高配:
人均上床下桌,不仅宽敞明亮装修好,还有一个带马桶的独立卫生间。
校园青春剧《微微一笑很倾城》,大学宿舍里每人都有独立的写字桌和书架,除此之外,还有奢侈的“公共区”。
主角们的个人物品可以随意摊开,一屋子的人也可以同时在房间里走动,丝毫没有拥挤逼仄的感觉。
看看下图的男女生宿舍,除了一个房间 四张床的设定,其他……还有哪里像宿舍?
相比之下,《亲爱的,热爱的》里,女主佟年的宿舍稍微接地气了一点:面积更小,装修更朴素。
和现实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去年9月,网易数读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宿舍调查报告》显示,个人活动空间小、储物空间不够是大学生们对宿舍最不满意的点。
只要是住过宿舍的人,大抵都能对上图中的条条款款有所体会:
硬件设施有限,床,几乎是一切宿舍活动的中心;
狭小的空间和诸多用电用水的限制,催生出了一系列“宿舍神器”和节省空间的集体智慧;
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不同,物品摆放通常情况下是杂乱的,至少在配色、种类上很难统一。
换言之,对于大多数国内高校的学生而言:宿舍能保持干净整洁,已经实属难得。
更不用说别的槽点:糟糕的通风采光隔音;装修老旧、墙皮脱落;空调不给力,热到要去睡图书馆;飞虫、小强时常出没……
这一切现实的烦恼,在国产剧里都消失无踪。
总结一下剧里的大学生住宿情况,大概是人均楚雨荨的家境模板,却住着艾利斯顿商学院的豪华宿舍。
和《海上繁花》相似,拿着几千块月薪的职场小白、住着豪宅喊穷吃泡面的现象,在国产剧里已是屡见不鲜。
《我的真朋友》中,女主是初入职场的房产销售,非富二代,在丢了工作、信用卡负债的情况下,还能租住在市中心的复式小公寓里。
单看屋子里这个干干净净的双开门冰箱,就绝非一般打工族能拥有的居住条件。
到了《三十而已》,柜姐王漫妮拿一半多工资租下了带阳台的小公寓,因为怕搬家不便,连饮水机都舍不得买。
看似是为房窘迫的沪漂生活,但她住的地方,其实比我们想象中体面得多。
剧中,王漫妮租的房子位于上海河滨大楼,别致的挂铜牌老洋房,坐落在上海最繁华的陆家嘴附近,被称为“远东第一公寓”,实际的出租价格从五六千到两三万都有。
现实中的年轻人,租的房子长什么样?
36氪报告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年轻人合租房间的平均面积只有13.89平方米,最低的则是7平方米。
大部分选择与陌生人合租,或者找朋友、同事一起整租,再平摊房费,只有1/4的人会选择一个人整租。
在北上广,就算是合租,一间房间的价格也动辄三千往上,如果想要拥有阳台或者独立卫生间,这个价格只会更高。
而根据2021年Boss直聘最新出炉的校招平均薪资,本科毕业生的平均薪资只有6331元。
这意味着,按照国产剧里男女主的职场新人设定,凭他们的薪资水平,如果没有家里人的经济支持,根本住不起这么大的房子。
整租一居室、loft、小公寓,更是痴人说梦。
除了收入和房租不匹配,房子的装修摆设也一言难尽。
回到《海上繁花》,这是女主做饭时,她们家厨房的样子。
白、透、亮、一尘不染。没有油烟的痕迹、食物和调料也没有一样摆在明面上。
你甚至猜不出,如此干净的厨房,究竟是女主太爱下厨,还是根本不会做饭。
《我的真朋友》《完美关系》《你和我的倾城时光》……一系列都市剧都是如此。
主角们的房子干净、精致,好像他们回家从不用洗衣做饭、更不会产生垃圾。
美则美矣,偏偏不是人住的“家”。
相比还困在十平米合租房里的年轻职场人,到了三四十岁的中产家庭,住房条件和经济状况都有所提升。
国产剧对他们的想象和呈现,也随之更上一层楼。
《小欢喜》《小舍得》《小别离》系列电视剧,口碑并不算差,聚焦的热点问题也引起了很多人共鸣。
可他们的生活,依旧是被美化过的。
《小舍得》中,主角南俪一家人位于一线城市的两百多平豪华大平层,十几秒的长镜头都无法窥尽全貌。
以“真实”著称的《小欢喜》中,黄磊、海清饰演的方圆、童文洁夫妇,一家四口原本也是住在将近200平方米的大房子里,每个月房贷一万块。
为了孩子上学,他们又租了一套学区房,房租是每月一万两千元。
仔细看看这个家庭的设定,方圆是公司法务,月薪3万, 后来中年失业,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收入;
童文洁的具体薪资剧中没有提及,不过就生活水平来看,至少月薪五万才能满足这个家庭的基本开支——
光是房租和房贷加起来就要两万二,再加上一家四口吃饭、出行,儿子方一凡的补习班,两个月就要四万块。
方圆算过,每个月,家里的基本开销(包括房子)要小五万。
再来看看他们的房子:接近两百平方米,高级家电一应俱全,集成灶、消毒柜、嵌入式烤箱……
后搬去的两室一厅学区房,虽然比之前小了些,对于普通人来说,条件已经算是相当不错。
就这样,剧中对于这间学区房,还好几次出现“小是小了点”“放着好好的房子不住”这类的描述。
而在真实的一线城市,除非大富大贵,“老破小”式学区房才是最为常见的存在。
为了上学近,一家人被迫挤在陈旧的老房子里,甚至同住一个房间也并不罕见。
并非要求电视剧要百分百还原生活,但能多用一分心思、多体察到一些生活的真相,终归不是坏事。
国产剧不接地气的毛病被诟病已久,“不好好住房子”这种现象,却不是一开始就有。
早些年,《蜗居》的编剧还会专门在上海弄堂租一套房子,在里面一边体验一边创作,为的就是专门观察“房奴”们的生活状态:
为了省钱买房,他们平日里的衣食住行都是什么样?邻里之间都聊些什么?男女怎么相处……
在最后一集,海萍嘴里念叨着那串数字“房贷6000,吃穿用度2500”,也不是随口说的,而是根据当时的生活水平和物价量算出来的。
《蜗居》里的现实引起了人们极大共鸣,除了题材的写实和人性的复杂,也和编剧的真实体验分不开。
到了同样是聚焦房子题材的《安家》,就只剩下了空凭想象的闭门造车,靠着一个个话题点刷爆热搜,实际细节完全经不起推敲。
怕就怕,早些年我们还能拍出《我爱我家》这样常看常新、聚焦现实生活的电视剧。
到如今,国产剧里普通人的起居生活,只让人感到假得可笑。
并且在整个过程中,从导演到编剧到演员,好像没有一个人觉得不妥。
或许是过惯了风光日子,距离地面太远,姿态太高,于是只能靠着居高临下的想象力完成对普通人的生活构建;
也或许,是已有发觉却懈于提出,耐不住资本投喂,一心批量生产流水线的都市糖水片,赚取快钱。
前有鲁豫上演现实版“何不食肉糜”,后有苏芒说600块不够吃一顿早餐,娱乐圈对于“普通人”生活的想象令人啼笑皆非,电视剧,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切口。
倒不是说,非要去展现简陋破败的群租房和老破小,过分贴标签也是对普通人的另一种刻板解读。
《家有儿女》里,即便是被扒出来常用名牌化妆品、常买名牌球鞋的刘梅一家,单看房子的摆设、细节,至少还能让人觉得,这是人住的“家”,而非虚假悬浮的样板间。
随便截两张图,就能看到厨房里的食用油、豆瓣酱、调味罐,煲汤的砂锅,甚至洗菜篓和洗洁精......
凑在一起,都是货真价实的烟火气。
倘若烟火气丢了,人味儿少了,生活烦恼琐碎的底色没了——
无论铺上多么华丽的地毯用于伪饰和妆点,掀开来,虚假的虱子仍在四处逃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