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开始,封建割据势力就一直占据着优势,但统一的势力也并未因此而消亡。三国分立结束了东汉末年的大乱,到西晋时期,中国实现了统一。但西晋腐朽的政治很快就引起了十六国的大混乱,中国再次陷入分裂之中,直至隋朝,才又实现了统一。
巩固国家统一的各项措施
隋文帝统一全国之后,连续三百年的战事终于得以停止,南北的民众也都获得了休息,社会开始呈现出空前的繁荣。
隋文帝的父亲杨忠是北周的勋臣,女儿是周宣帝的皇后。隋文帝系出名门,是士族中的贵族。在取得山东士族的支持后,他于581年攻灭周朝,建立了隋朝。
当隋文帝还在辅政期间的时候,就革除了周宣帝的暴政,施行了一系列符合汉族民众愿望的法令,赢得了民众的归心。在隋文帝当上皇帝之后,逐渐恢复了汉、魏官制,建立起了一个汉族政权。
隋文帝从辅政时期开始就一直提倡节俭生活,这是改善政治的一个根本条件。在这个基础上,隋文帝在行政方面有力地推行了一些政策来巩固国家的统一。首先就是奖励良吏,通过给田养廉等措施来鼓励官吏们向善。第二就是严惩不法官吏,隋文帝对待臣下非常严格,时常会派人对百官进行侦查,发现罪状就加以重罚。甚至有时候还会秘密设下圈套,派人贿赂官员,一旦官员无法把持住自己,就立即被执行死刑。第三就是保护普通民众的利益。隋文帝废除了前朝的酷刑,并规定如果民众有冤屈可以一路上告,得不到解决的话最终甚至能直接告上朝廷。当然,穷苦人民未必能够到朝堂上告御状,但这个法令对于民众始终有着一些保护作用。
隋文帝在统一天下之后,综合了前朝各种制度,制定出了隋制,此后,从唐朝一直到清朝,基本上都在沿袭隋制。隋文帝所制定的制度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在官制上,隋文帝即位之后就废除了北周的官制,恢复汉、魏旧制度。全国大小的官员,任命都由吏部来操控,这就使得地方长官不能够自由任用僚佐,卖官鬻爵。隋文帝还设置了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和内侍五省。六部尚书分别掌管着全国不同的政务,从隋朝以后,就一直沿袭到了清朝。这一切都利于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
在礼乐上,虽然隋文帝从来都不喜欢儒学,但是却对礼乐十分重视。581年,隋文帝下诏,规定祭天祭祖的时候必须依照《礼经》来执行。585年,还命礼部尚书修五礼,并下诏从此开始施行新礼。隋文帝并不懂得礼乐,如此重视礼乐,显然是为了从南朝接收华夏的正统地位。
在刑律上,隋文帝命人进行了重新修订,规定除了犯谋反以上的罪责,其余一概不会用灭族刑。并且废除了前朝的严酷刑罚,还免除了许多的罪责。隋文帝还在大理寺设置了律博士八人,用以讨论一些有争议的判罚,并规定全国凡是犯了死罪的囚犯,都要经过大理寺复审才能执行。这是律法方面的一大进步。但在封建朝代里,法律的条文规定和实际行使有着很大的出入,皇帝可以自由惩戒官员,而位高的官吏也能够不守律法,若是犯了律法,则能够以各种理由来进行脱罪,这些都损害了刑律的进步作用。
在兵制上,隋文帝取消了坊兵制,扩大了府兵制。全国通用府兵制对于广大民众而言是有很大利益的。所谓坊兵,就是指专职的兵,完全脱离生产。而所谓府兵,指的就是挑选那些有勇力的农民来充实军队,他们平时仍旧会从事生产。显然,这样一来,农民们所需要负担的军费压力大大得到减轻。
在官员任用方面,朝廷采用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逐渐形成了后来的科举制度,使得并非出身士族的人也有了入仕的途径。同时,科举制度的建立,还消除了南北士人间的隔阂。
隋文帝的这些举措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一个国家要得到安定繁荣,不仅仅在于对内的政策,对外政策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对待敌国方面,尤其是北方边境的突厥,隋文帝的政治策划多过军事行动,对国内的安定繁荣有很大帮助。
在北齐和北周对立时期,他们都各自送重礼贿赂突厥,希望能求得突厥的援助,这样日益助长了突厥的嚣张气焰。到隋文帝的时候,他不再贿赂突厥,因此招致突厥怨恨,起兵攻打隋朝。隋文帝采纳了谋士长孙晟的建议,挑拨突厥内战,分裂了突厥的势力,解除了突厥对隋朝的威胁。
隋文帝为巩固国家的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西晋末年时候开始分裂的中国在隋文帝的经营之下再次回归到了较为稳定的统一局面,为盛大的唐朝开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南北统一后的经济概况
隋文帝在政治上的举措符合民众迫切需要统一的愿望,并且在隋文帝勤俭节约的政治统治下,民众的负担也有了显著的减轻,社会生产在稳定的环境中也日益繁荣。
隋文帝推行均田法。592年,隋文帝派遣使官到全国各地推行均田法,虽然实际上普通农民们分得的田地并不多,但终究比无田要好,使得隋文帝时期的经济十分繁荣。
在赋税徭役方面,隋朝沿袭了北齐时期较轻的役法。583年,隋文帝又再次修订役法,使其对百姓更加优惠,大大助于生产力尤其是农业的发展。直到604年,隋炀帝继位之后,横征暴敛,破坏了所有的课役法,才结束了隋朝的安定繁荣。
由于赋税和徭役的减少,社会的安定繁荣,隋文帝时期户口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激增,而民众也开始愿意脱离士族的庇护出来自立门户,士族制度也已经走向衰微。户口的增多使得朝廷的正常收入也逐渐增多,社会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和经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的措施,也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首先是囤积谷物。天灾是历年来不可避免的祸害,天灾导致的粮食歉收使得人民流亡失散,是造成社会不安定的一个重要原因。隋文帝设置粮仓来囤积谷物,有效地达到预防荒年,避免人民流离失所的效果。一般来说,隋文帝时期的粮仓分为两类,一类为官仓,一类为义仓。所谓官仓就是囤积归朝廷使用的粮食。而所谓义仓,也称之为社仓,指的是民间自己设置的公共粮仓。义仓的设置可以预防小的灾难,帮助人民渡过难关。而官仓的规模远大于义仓,则能够帮助国民对抗大的灾难。囤积谷物的防灾方法,对于人民是有极大好处的。
第二就是发展漕运。584年,隋文帝下令开凿广通渠,发展漕运。但在611年的时候,隋文帝所修建的漕运由于砥柱崩裂而导致工程完全失败。到隋炀帝的时候,依然大规模发展漕运。605年,隋炀帝发动河南和淮北诸郡的臣民投入运河的开凿,开掘了大运河通济渠。随后又发动淮南十余万的民众开掘邗沟。608年,隋炀帝又发动河北诸郡民众开掘永济渠。
虽然隋炀帝开凿渠道发展漕运是为了能够满足自己奢侈淫逸的生活,开凿运河也造成劳民伤财,罪大恶极,但运河的修建对于南北交通有着显著的改进,并促进了经济联系和政治统一。从长远利益来看,隋炀帝在当时对民众造成的伤害,却是为未来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在经济方面,隋文帝即位后新铸造了一种五铢钱,力求钱币能够统一起来,而前朝的旧币也一并废除。新五铢钱在全国得以通行,大大方便了百姓的生活以及商业的发展。对于铸造钱币方面,隋文帝管制十分严厉,不允许官方以外的人私自铸造钱币,基本上来说保持了钱币的统一。直到隋炀帝时期,管制不那么严厉,私铸钱币又开始盛行,导致全国币制大乱,一直持续到了亡国时期。
隋朝在手工业技术方面也有一定的进步。例如造桥术和造船术。
隋朝有两个非常著名的巧匠,一个叫做宇文恺,他曾为隋炀帝制造了观风行殿,大殿足以容纳数百人,并且还设立了能够组合或分离的轴轮,堪称巧夺天工。另一名巧匠叫做何稠,他为隋炀帝建筑了六合城。传说在隋朝攻打高丽的时候,带了六合城到辽东地区,一夜就合成了一座巨大的城池,以至于第二天早晨,高丽人看到之后都惊奇万分,以为是神仙的功力建造的。虽然这些东西都精巧非常,让人惊叹,但这些奢侈却对社会对人民没有任何益处,只是浪费钱财在没有实用价值的地方罢了。
曾经的隋朝是一个富饶安定的朝代,而富饶和安定的基础,自然是由于社会的安定和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统一。在隋朝完成了南北统一之后,开创的短促而繁荣的时代对历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隋朝的衰落
隋炀帝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他挥霍着隋文帝所积累起来的民力和财富,无限制地施行暴政。最终,他的奢侈和残暴将人民逼入绝境,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的爆发。
604年,隋文帝死后隋炀帝继承了皇位,刚继位,隋炀帝便决定要迁都洛阳,征发数十万男丁来挖掘长堑,用于保护洛阳。做了这些事情以后,隋炀帝开始有恃无恐,认为有了长堑保护的关中是绝对安全的,自己可以放胆子作恶,而不用担心堑外民众们的反抗。于是,隋炀帝开始了他奢侈残暴、荒淫无度的统治。
605年,隋炀帝命令宇文恺来营建洛阳,宇文恺为了讨隋炀帝的欢心,将全国的富豪和大商贾们强行迁到洛阳居住,又开始为隋炀帝大兴土木,别造显仁宫。隋炀帝还在各地搜罗珍禽异兽、奇花异草,送往洛阳的各个园院。
606年,隋炀帝召集众乐家子弟,将其收归旗下,编为乐户,并征集那些擅长音乐戏法的人都到太常寺来当差。一时之间,全国的乐人和散乐都集中到了洛阳,洛阳呈现出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据说隋炀帝在芳华苑检阅散乐的时候,旁边就有许多的珍禽异兽来回跳跃,忽然之间,街道上充满了水,四处都是鼋鼍龟鳖,还有鲸鱼喷出水柱,遮掩了太阳的光芒,转眼之间就幻化成为一条黄龙。而隋炀帝更亲自作了多篇的艳诗,并令宫人们谱出新曲,让身着锦绣华缎、华美非凡的乐人们来演奏。
隋炀帝就这样在洛阳大肆挥霍,自以为能够永远过着常乐无忧的生活,完全无视民间疾苦和大小事情。隋炀帝还有一个坚持,就是拒绝纳谏。隋炀帝非常自负,认为自己的学识举世无双,自己又是天子,所有做的事情都是对的,所以他拒绝一切的谏言。据说,他曾经对名士虞世南说过,如果官员妄图靠进谏来谋取更高的功名,绝对不会饶恕他们;但如果是卑贱的人,还能网开一面,但也永远都不要想再有出头的日子了。
隋炀帝就是这样一个骄傲自满,残暴不堪的人,并且无论什么事情,总是想到马上就做,从来不会让民众有喘息的机会。
隋炀帝每一次外出游玩,都极尽奢侈。他曾率领着一二十万人出游江都,乘坐着高四层的龙舟,带领着数千艘的大船。船只前后相接,长有二百余里,骑兵在两岸护送,设置着彩色的旌旗,呈现一派繁华非常的景象。五百里内的居民们都必须要来给这些贵人献食,所献的食物自然都必须是珍馐美味,这些贵人们吃不完的食物就地一埋,完全浪费掉。许多百姓为了献食这一事情而破产,苦不堪言。
611年,隋炀帝乘龙舟到涿郡,并发兵入侵高丽。613年、614年,又两次入侵高丽。三次用兵都没有获得胜利,反而将人民逼入了绝境,农民起义开始四处爆发。615年的时候,隋炀帝去北方边境游玩,突厥始毕可汗率领骑兵攻击隋军,隋炀帝仓皇逃回雁门关。突厥来势汹汹,隋炀帝不知该如何是好,在这样的情境之下,从来不听进谏的隋炀帝只好听从臣下的谏言,下诏书重赏前来援助的将士,并声明不再出兵攻打高丽。在解除危机之后,隋炀帝回到洛阳,却背弃了他许下的承诺,失信于将领,将一切赏赐都一笔勾销,并且还决定继续发兵攻打高丽。这一次的失信使得隋炀帝确确实实成为独夫,失去了众人的支持。
隋炀帝的统治招致众多不满,农民起义日益增多,而隋炀帝也开始感到了恐慌,担心关中也不再安全。616年,隋炀帝命令江都造新船,要比旧船更加华丽美观。建成之后,隋炀帝决定离开洛阳前往江都,因为听说江淮地区的农民起义要少一些。一路上,有尚且爱国的大小官员进谏,阻拦他离开洛阳,但凡是前来进谏的,隋炀帝一概诛杀。
到达江东的隋炀帝接连接见江淮地区的官员,如果官员献礼多,就让他们升官,如果献礼少,就罢黜他们的官职。另外,在到江东以后,隋炀帝就率领着庞大的队伍一路游玩,堪比蝗祸一般,凡是他经过的地方,民众的一切都被吞噬得荡然无存。隋炀帝的游玩成了比天灾更为可怕的人祸。
隋炀帝还喜欢对外宣扬自己的声威,仗着隋文帝所建立起来的强大基业,隋炀帝极尽奢华来展现自己的富有,用尽一切来对外炫富,但最终赢得的只是别国的耻笑罢了。
隋炀帝就这样穷奢极欲,穷兵黩武地消耗完了隋文帝统治时期所积累起来的财富,而他的残暴统治也最终导致隋朝末年的农民大起义,将自己推上了灭亡的道路。
隋末的农民大起义
从604年隋炀帝即位开始,广大民众就开始遭受着苦不堪言的暴政。除了连年穷奢极欲的游玩以外,特别是隋炀帝穷兵黩武对高丽的三次侵略,促成了隋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大爆发,使得隋朝走向了灭亡。
611年,隋炀帝首次征兵,进行了对高丽的第一次侵略。这一次的祸患,山东民众尤其受害惨重,故而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首先在山东地区爆发。面对山东地区所爆发的起义,隋炀帝采取了残酷的镇压和捕杀政策,对起义军进行了严重的摧残,但即便如此,也没有能够阻止起义的相继爆发。
612年,隋军大败而归, 613年再次征兵,进行了第二次的侵略战争。这使得民众更是怨声载道,起义运动的范围也比此前更加扩大。就在隋炀帝全力攻打高丽辽东城的时候,杨玄感和李密所领导的起义军开始攻打洛阳城,迫使隋炀帝连夜退兵,离开高丽,返回洛阳击败了杨玄感。杨玄感虽然失败了,但他的起兵却推动了起义运动,使得起义运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原本在613年之前,农民起义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山东地区,自从杨玄感起兵反对隋朝之后,起义运动就蔓延到了大江南北,全国性的起义开始爆发。对此,隋炀帝并没有妥协或缓和民众情绪的意思,而是采用更加残暴的统治方法,发配男丁修建大兴城,并下令全国各郡县都修城或筑城,并纵容官吏更加残酷地迫害百姓。隋炀帝的残暴使得民众更加坚定了起义的决心,虽然当时隋朝的兵力还算强大,足以对抗农民起义,但政治的腐朽堕落已经一发不可收拾,决定了隋朝必将走向灭亡的命运。
614年,隋炀帝又再次全国大规模征兵,发动了对高丽的第三次侵略战争。民众也纷纷揭竿而起,共同反对隋朝的统治。
农民起义让隋炀帝感到了恐慌,于是在616年,隋炀帝不听众人劝阻,一意孤行离开了洛阳,逃往江都。这表示隋朝的统治实际上已经走向了解体,而就在这一年,起义军的力量又再次有所壮大。同年,隋朝的官员们也趁乱占地割据称雄,成为另外一股推翻隋朝统治的势力。
617年,朔方郡的守将杀了隋朝官员自称为大丞相,与突厥勾结夺取了雕阴等郡,自称梁帝,并接受突厥的赐封,称大度毗伽可汗。马邑郡军官刘武周也杀了隋朝官员,接受了突厥的赐封,称为定杨可汗。军士郭子和也同样杀死隋朝官员,自称永乐王,从突厥处受封为屋利设。金城郡军官薛举驱逐了隋官员,自称秦帝。武威郡军官李轨自称河西大凉王。巴陵郡军官董景珍等推萧铣为主,后萧铣于618年称梁帝。
农民起义和官员割据使得隋朝的统治已经风雨飘摇,隋炀帝无法收拾残局,于是在逃到江都之后愈发的荒淫无度,昼夜昏醉。他时常担忧自己的命运,但却从没想过做出什么抵抗,反而愈发自暴自弃,但他也是绝不肯束手就擒的。618年,隋炀帝想要迁都丹阳,下令让民众给他修建宫室,引起了极度的不满,在宇文化及等官员的煽动之下,数万卫士跟随其杀入宫中,最终将隋炀帝缢杀。
此后,宇文化及占据六宫,过上了同隋炀帝一样淫乱奢侈的生活。后宇文化及于619年被窦建德所杀。
李渊世袭封唐国公,于617年听从次子李世民的建议起兵攻打长安。李渊入关之后开仓赈济贫民,得到了民众的支持。618年,在隋炀帝死后,李渊自立为皇帝,定都长安,建立了繁盛的唐朝。
在建立这个新朝代之后,李渊决议要通过兼并来获得全国的统一,在此兼并战争中,李渊的次子李世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当时,唐朝的四周存在着许多的势力和政权,有所谓敌对势力以及游离势力。面对游离势力,唐朝采用宽容的态度来进行招降,而对于敌对势力,则毫不留情地进行消灭,很快唐朝就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
割据势力在经过大混战之后或投降唐朝,或被唐所消灭。而农民起义军们,有的在与隋朝的抗争中战败,有的则自相吞并,之后一部分投降了唐朝,另一部分则被消灭。由隋炀帝所引发的这场空前大混战,表现出了空前的破坏力。农民起义虽然最终推翻了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但显然最终的胜利果实依然落在了兼并势力的豪强手中。人民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但终究算是对历史起了积极推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