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方待久了,就像和一个人相处久了一样,日久生情。在成都,我前前后后也就是暂居了两年时间,竟然能让我如此心动,更何况是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根须之地”西宁呢?仅仅用一个“情”和“爱”来表达,是远远不够的,但我却又找不到合适的字眼和恰当的语汇,表述我对她的真实感受,也不知道该从哪个角度,去刻画一个我心中不一样的城市西宁。
虽说,以前写过不少关于“青海”的文章,但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写一下“熟悉不能再熟悉”的西宁,还真有点犯难,尽管是我生活了近半个世纪的城市,要说了解,比我对老伴还熟悉,但非要让我描述一下对她感觉,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但在我心里,西宁是任何一座城市都替代不了的。
既然是说西宁,就要对西宁有一个简要的概述,也就是要知道西宁的来历,西宁的地理位置,西宁的气候特征,西宁的人文景观、风土人情,这是我们走进西宁这座城市,开启你心灵之旅的一把“钥匙”。
西宁,地处青海省东部,距离甘肃省界一百多公里,距离西北“第二大城市“兰州二百多公里,西宁和兰州,是两省最近的省会城市。西宁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不仅是古“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同时还是内地通往藏区的“咽喉”和军事重地,古称西平郡,青唐城,现存的“青唐城遗址”和“沈那遗址”可以说明一切。西宁地处青藏高原河湟谷地,南北两山对峙,“三水”市区交汇,地势南高北低,东西狭长,形似一叶扁舟。市区海拔2275米,具有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气候两种属性,其特点是:氧气含量低、日照长,雨水少,蒸发量大,太阳辐射强,日夜温差大,无霜期短,冰冻期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天然的避暑胜地,因此被冠以“中国夏都”美誉。全市有常住人口为238万人,城镇户口173万人,辖区五区两县,城区总面积7669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65%。
西宁是一个典型多民族聚集地,不仅有汉、藏、回、蒙古、撒拉、满及土等众多民族,同时还是伊斯兰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及道教,天主教各种教派融合之地。西宁不仅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省会城市之一,同时也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通讯的中心,是国务院确定的“内陆开放城市”,先后荣获了“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等诸多殊荣,是“无费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城市,它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国的西部的版图上。
仅从这些“概念”上了解西宁是远远不够的,必需要从更深层次,即“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等细微之处进行比较、比对、观察,然后,比较直观、客观地去描述她。依我在西宁几十年的生活经历,感觉西宁是一个能够让躁动的心安静、让灵魂得以安放的地方,是一个“优越感”、“幸福感”都比较强、容易满足的一座城市。之所以容易满足,除了跟自然环境,条件限制有关外,主要是现在西宁城里有很大一部分人来自周边的州县牧区,他们对幸福的要求本来就相对低一些,由于他们长期处于半封闭状态,传统的生活方式,一定程度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在他们看来,有吃有喝,有个地方住,就已经很幸福了,能够从条件很差的牧区搬到省城,就等于住进了“天堂”,再加上他们有高出西宁很多的工资收入,可以帮助他们实现最大梦想。所以他们的幸福指数,总是满满的。
而居住在这座城里的“原著“居民们,也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着自己的追求。从我到西宁那天起,西宁吃得用的,大部分商品物质均依赖于外地输入,所以造就了“西宁工资收入不高”,但“物价不低”的“倒挂现象”,因为受自然环境限制,这种“剪刀差”,是没有办法短期解决的,但是西宁的政府却很给力,总是想方设法给予各种扶持和补贴。除了西宁工作上班的人,都有正常补助、津补之外,西宁的市民,还可以享受到许多你想象不到的“惠民”政策,如冬天发到手的“取暖费”,不仅一冬取暖不用花钱,还能有不少结余,相当于政府发给大家的福利,除此之外,还有“高原津贴”、“物业补助”、“团结进步奖”等之类的福利,这些都是提升西宁幸福指数,都是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对于绝大多数西宁人来说,西宁虽然小点,穷点,但他们依然无怨无悔地喜欢、爱着这片土地。之所以会这样,肯定是有她独特优势,或者是内地没有的特质的东西,比如说西宁夏天的凉爽,可以说,这是上天赋予这片土地最具价值的一份“馈赠”,也是对外宣传西宁的一张有说服力的“底牌”,每到盛夏酷热难耐之际,西宁就会成为国内比较理想的“消夏”、“避暑”胜地,各大酒店纷纷爆满,车票机票一票难求。即便是夏天最热的时候,晚上睡觉依然离不开被子,白天晚上均用不着开空调,西宁是我见过很少用空调的省会城市之一。除了西宁的夏天凉爽之外,西宁夏天没有蚊虫叮咬,也算是西宁的一大优势,无论是屋里屋外,都少见到嗡嗡叫的蚊子,所以也用不着涂抹花露水,也用不着准备蚊帐和驱蚊器。除此之外,西宁的“吃”,也很有吸引力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西宁的美食品种可以跟任何一地相媲美。可能很多人都不相信,一个远离内地的高原城市,怎么会聚集那么多的美食呢?这跟西宁城市发展有一定关系,西宁之所以荟萃了东西南北各种美食小吃,主要是因为,西宁是一座标准的“移民城市”,据说所谓的“西宁人”,很大一部分从南京移民过来的,后来“三线建设”又过来了一大批,一些伴随着他们出生地的美食也就跟着他们到了西宁,并跟着他们一起在西宁“落地生根”,久而久之就都变成了西宁美食中的一部分。比如东北饺子、四川的麻辣烫、云南的过桥米线、陕西的肉夹馍、广西的螺丝粉、杭州的小笼包子、湖北的周黑鸭、湖南的臭豆腐、新疆的大盘鸡、兰州的牛肉面,都能找到属于你的口味,还有许多不知属地的美食小吃,实在是太多了,数不胜数。除了这些荟聚各地的小吃之外,西宁还有外地没有的,能够代表西宁特色的“独有”美食。如碗装酸奶、香豆饼、狗浇尿、酿皮、甜醅、干拉、羊肠面、羊脖肉、羊杂汤、烤肋巴、白条手抓、全羊系列。这些散发地方特色风味,不仅满足了西宁本地人“爱吃”的欲望,同时也激活了许多外地游客的“味蕾”,其中,有不少外地游客就是奔着这里充满诱惑的美食而来,我在外地待久了,也会时常想起家乡西宁的一些美味,那是一种无法抗拒的诱惑。
除此之外,西宁还是一个旅游资源比较多,比较集中的地方,不仅有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还有西部最大的东关清真大寺,有号称“中国第二大悬空寺”的北禅寺,有两教并存的南山寺,有民国时期最奢侈私家宅院马步芳公馆。除了这些名胜古迹,市内还有不少迷人的自然景观,有人民公园、南山公园、北山美丽园、麒麟湾游园、北川湿地公园、湟水森林公园、湟乐公园,远一点的地方,在西宁周边还是“天下黄河贵德清”,还有中国“小故宫”之称的“瞿坛寺”,还有丹霞地貌“坎布拉”,还有“百里油菜花海”门源,有高原“西双版纳“的孟达天池还有国家森林公园互助北山,还有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分界岭”的日月山,还有“中国最美湖泊”青海湖,再往远处走,那可看的,可玩的就更多了,去年全国十个网红景点,青海就占了三个,中国的马尔代夫“东吉乃湖”、“天空之镜”茶卡盐湖、“恶魔之眼”艾肯泉、“水上雅丹“、“外星人遗址”、“可可西里“、“三江源国家湿地生态公园”,有旅游“大环线”,“小环线”,“一日游”,“三日游”。
近几年,青海旅游非常火爆,游客量出现“爆发式”增长,不仅带动了青海省经济和旅游业,也带火了省会西宁,西宁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一到盛夏时节,西宁的大街小巷到处是操着不同口音的“背包客”,盛夏时节的西宁,不仅是一年中最美最好的季节,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种状态。
可能现在仍然会有不少外地人对西宁仍持有不同偏见,也有不少人至今也都没弄清楚西宁是属于哪,在什么地方?这一方面说明,西宁偏远,自我宣传力度不够,另外,也跟西宁不爱“张扬的个性”有关。虽然这些年西宁有了很大变化,城市建设也上了不少档次,但是要与沿海一些大城市比,仍然差距不小。一个城市就像一个家庭一样,贫富悬殊,发展有差距,并不代表没活力。我转过很多城市,没有哪个城市,会像西宁这样执着于“幸福西宁”建设,一个四线城市之所以能够获得中国幸福感城市,肯定会有许多原因和道理,但有一点,肯定是跟政府加大城市建设,幸福西宁建设有关。虽然,西宁的生活水平有待提高,但这里的人们并不嫌弃,一代又一代西宁人,正是因为他们喜欢西宁,热爱西宁,才让他们心甘情愿为她挥洒汗水,付出一切。这里即没有大城市的那种喧嚣和吵杂,也无来自生活方面的压力和烦躁,但这里,并不落后,大城市拥有的“现代“和“时尚”元素,都能在这座城市找的到,什么万达、吾悦、大象城、王府井、新华联、奥克莱斯一一齐全;什么肯德基、德克士、必胜客、星巴克比比皆是,况且还有独树一帜的“唐道”、“力盟”以及地方特色浓郁的“水井巷”、“莫家街”等地标。除此之外,还有超乎想象的“海洋馆“、“熊猫馆“、“科技馆”、“大剧院”。海湖新区、城南新区、多巴新城、河湟新区、航空经济区、西宁经济开发区等一批新城区建设,正在让西宁这种古老的城市“脱胎换骨”,可以说大城市所有的一切要素,西宁现在都有了。若是海拔再低点、氧气再足点、冬天再短点、夏天再长点、雨水再多点、收入再高点,西宁就是一座完美的城市了。随着西宁城市建设的步步深入,西宁早已不再是原来“灰头垢脸”的模样,城市道路,纵横交错;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城市花园,随处可见,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虽然西宁,算不上“高大上”,但也的确能让外地人“刮目相看“,会发出一番这样的感叹:比想象的要好!比预期的要美!这也许是你“初来乍到”西宁的“第一感觉”,如果再深入其中,小住几日,小酌几杯,我想你会像我一样,慢慢喜欢上这座城,甚至会爱上这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