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语文复习,不能漫无边际,最后一周还是要回归课本。部编版语文六下各单元知识点名师细心梳理,分享给大家。
1.北京的春节
一、作者资料
老舍:生于北京。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小说家、剧作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的作家。主要作品: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二、字词理解
铺:pū (铺路) pù (店铺)
分:fèn(分外)fēn (分开)
间:jiān(中间) jiàn(间隔)
更:gēng(三更半夜)gèng(更加)
腊月:农历十二月。
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
小年:节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零七八碎:零散没系统的事情或没有大用的东西。本文中指杂拌儿之类的零食。
万不得已: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本文中指实在没有办法赶回来过年。
截然不同:形容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完全不一样。截然,界限分明地。
万象更(gēng)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万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景象。更,改变,改换。
三、课文解析
1、《北京的春节》的作者以时间为序,描绘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其中重点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些日子的活动,因为这些活动最能表现北京的独特习俗。他的许多作品都是以北京为背景,读着他的作品,我们能感受到浓浓的"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2、文中"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个谚语说明了北京的春节是从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开始。
3、春节的三个高潮是:除夕、元旦、元宵。北京的腊八,家家要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孩子们准备过年,有三件大事儿,分别是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意儿。
4、"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说明腊八蒜色味俱全。
四、问题归纳
1、"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农业展览会" 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腊八熬腊八粥这一民俗,也说明了腊八粥的材料极其丰富。
2、作者写了老北京的春节的哪些重要的日子?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五天的情景描写得比较详细,而对于“二十三至二十九”"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些天的情景描写得相对简略些。课文讲的是老北京人过春节的独特习俗,而最能表现老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的,莫过于这五天了。相比之下,其他的日子显得有些寻常,没必要一一详述。这样处理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有利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
3、读下面的句子,注意标红色的词语,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要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老舍先生多用北京口语中的儿化音,让文章语言充满浓浓的"京味儿"。另外,老舍先生还大量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做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粗俗,精致而不雕琢。第二句中的"闲在"是北京方言,是"悠闲、清闲"的意思,读来具有浓厚的北京味道。
第2课 腊八粥
一、作者资料
《腊八粥》作者沈从文,原名沈岳焕。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员。沈从文创作丰富,其作品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体现了乡村人物特有的风韵与神采,被称为"乡土文学之父"。主要作品:小说《边城》《长河》《石子船》等;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二、字词理解
匙:chí(汤匙)shi(钥匙)
咽:yān (咽喉) yàn (咽下)yè(呜咽)
劲:jìn(费劲)jìng(劲敌)
搅和:混合;掺杂。
松劲:降低紧张用力的程度。
不消说:不必说。
三、课文解析
1、本文通过小孩八儿的视角,写他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吃粥的过程,描绘出腊八节时甜蜜温馨、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场景,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展示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四、问题归纳
1、"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运用排比的修辞,选取了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以点带面,侧面描写,说明所有人都喜欢腊八粥。
2、"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
(1)"合拢"形象的写出了熬腊八粥时将材料放在一起煮的特点。
(2)"糊糊涂涂"本义指对事物的认识模糊或混乱,文中形容腊八粥里放的东西种类多,难以分清楚。
(3)"叹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一锅粥当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煮粥时发出的声音,表现了腊八粥的诱人,增强了语言的亲切感。
3、"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声音,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东西罢了。"
"叹气""嘟囔"运用拟人的修辞,将腊八粥在锅中熬煮的样子形象地展现出来。这句话写出了八儿的可爱和嘴馋。
4、"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儿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
(1)这一段是八儿的心理活动描写。其中的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转折。
(2)八儿美妙猜想中的腊八粥是什么样子的?表现了八儿的什么心理?
八儿猜想栗子稀烂,饭豆肿胀,花生仁儿面面的,枣子大了三四倍,糖放多了会起锅巴。
反映了八儿对腊八粥的美好向往和他的天真与嘴馋,进一步突出了他想快点喝到腊八粥的迫切心理。
5、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等粥这件事详写,喝粥这件事略写。这样安排,使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突出了八儿的嘴馋和可爱,也反映了一家人浓浓的亲情。
五、课外拓展
1、《腊月》 宋 陆游
今冬少霜雪,腊月厌重裘。渐动园林兴,顿宽薪炭忧。
山陂泉脉活,村市柳枝柔。春饼吾何患,嘉蔬日可求。
2、小练笔: 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
例:我最喜欢吃的一道菜就是糖醋里脊了,想起酸甜酥脆的糖醋里脊,我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把里脊肉洗净切成长条,放适量盐、白胡椒粉、蛋清、放姜汁拌匀,腌制一会儿,然后撒上生粉。再放到油锅里炸,炸好后另外用一个锅,放适量番茄酱、白糖、一点清水,煮开后加一点儿淀粉水,煮到汤汁变稠关火,快速倒入炸好的里脊肉拌炒,撒上芝麻就完成了。不要说吃,但是看一眼这色香味俱全的糖醋里脊就让人口水直流了,更不要说大口大口地吃了。
3 古诗三首
《寒食》
1.作者介绍: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著有《韩君平诗集》。
2. 主题概括: 《寒食》一诗描摹出了寒食节时浓郁绚烂的春景,以及皇室的雍容恩宠、王侯的富贵娴雅,不仅再现了唐时的节日习俗,也呈现出一派承平景象。同时借古讽今也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权贵们的讽刺。
3. 字词解释: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指宫中传赐新火。
五侯:泛指权贵豪门
4. 译文
春天的京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里的柳树。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新火,袅袅轻烟散入权贵豪门的家里。
5.鉴赏 全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烬之味。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太平的歌咏。同时,借古讽今也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权贵们的讽刺。
《迢迢牵牛星》
1. 诗歌介绍: 《古诗十九首》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主持编选的《文选》。诗中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
2. 字词解释
①河汉女:指织女星。河汉,银河。
②擢(zhuó):伸出,抽出。
③素:白皙的。
④札(zhá)札:织机发出的响声。
⑤机杼(zhù):织机的梭子。
⑥章:有花纹的纺织品。
⑦零:落下。
⑧盈盈:清澈的样子。
⑨脉(mò)脉:相视无言的样子。
3.主题概括 :
《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意识。
4.译文
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伸出纤细雪白的双手,札札地穿梭织布。(织女)一整天也织不了完整的花纹,哭得泪如雨下。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只隔一条清澈的河,相视而不能相互说话。
5. 使用这些叠词有什么好处?
这些叠词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若现于纸上,是极难得的佳句。
《十五夜望月》
1. 作者介绍
王建(768-825),唐代诗人,字仲初。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并称"张王乐府"。其以田家、蚕妇、织女、水夫等为题材的诗篇,对当时社会现实有所反映。主要作品:《田家行》《水夫谣》《羽林行》《射虎行》《古从军》等。
2.主题概括
《十五夜望月》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月夜图,渲染了一种清幽寂静、凄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中秋望月思远,想念好友的情感。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2. 字词解释
①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②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③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④冷露:秋天的露水
3.译文
月光照在庭院地上,树上栖息着乌鸦,秋天的露水无声地打湿了庭院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在仰望,不知道这秋天的情思会落到谁的一边?
4.鉴赏
①诗的前两句:”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冷露无声湿桂花""冷"写出的是月夜的冷清,还表现作者的心也是清冷的。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②诗的后两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作者将感情寄托于月亮,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之情。
课外积累:
1、《十五夜望月》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在你读过的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
示例:①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②"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寒食》和《十五夜望月》写了哪些传统习俗?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习俗,查找资料了解一下。
答:《寒食》这首诗写寒食节禁止烟火,吃冷食的传统习俗;《十五夜望月》描写了中秋节赏月的传统习俗。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习俗,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了重阳节登高的习俗;《村居》写了春季放风筝的习俗;《元日》则写了春节饮屠苏酒,插桃符的习俗……
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
1.春节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2.元宵节诗: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3中秋诗: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4.藏戏*
1、作者资料
马晨明,1977年生,女,山东菏泽人,硕士生。支援西藏,人民日报记者。现任教师。作品:《金融时报》《西藏采访笔记》《藏戏》。
2、字词解释
①吞噬:吞食、咬。
②哄堂大笑: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
③布施:把财物等施舍给人,后特指向僧道施舍财物或斋饭。
④身无分文:形容非常贫穷。
⑤开山鼻祖:原指某一事业的创始人。本课指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创始人。
⑥青面獠牙:形容面貌狰狞凶恶。
⑦两面三刀:指耍两面手法。比喻阴险狡猾,当面一套,背地一套。
⑧压抑:对感情、力量等加以限制,使不能充分流露或发挥。
⑨演绎:铺陈;发挥。
⑩优哉游哉:指生活悠闲自在。优,美好舒服。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二、主题理解
本文以生动传神的语言,具体介绍了藏戏的形成过程及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了藏戏鲜明的民族特点和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
三、句子解析:
1、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连续三个反问句组成了排比句,点明了藏戏的特点:戴面具,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好几天。从而突出强调藏戏的特点,颇具特色,先声夺人,引起共鸣,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还是从西藏那个僧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
承上启下。前三段总括藏戏三大特点,此处用这段话引出下文,介绍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及藏戏的形成过程。
3、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 不 要 ……不 要 …… 不 要 …… 只要……"句式的运用有什么好处?
能够在对比中突出说明藏戏是一种简朴的、大众化的艺术。唐东杰布组成藏戏班子的目的是" 劝人行善积德、 出钱出力、 共同修桥"。所以对演出舞台、道具等没有过多的要求,只要有观众,能起到宣传效果就行。
四、问题归纳:
1、课文描写藏戏,为什么要讲述唐东杰布的故事?
答:因为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创始人、开山鼻祖,没有唐东杰布就没有藏戏。而且,藏戏之所以能够传承下来,和唐东杰布为民造福的精神和感人故事是分不开的。
2、是什么让"一无所有"的唐东杰布留下了这样"一段传奇"?
答:(1)唐东杰布有一颗为民造福的善心,发下誓言并坚持实行。
(2)得到了善良的藏族人民的支持,如能歌善舞的七兄妹,大批的渔民、工匠、流浪汉等。
五、课外拓展:
中国的地方剧种小介绍:山东的吕剧、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陕西的秦腔、浙江的越剧等。
语文园地一
1、了解习俗寓意
过年的时候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过年的时候吃鱼:寓意年年有余。
建筑上雕刻蝙蝠:寓意福气盈门。
"糕"与"高"、"鱼"与"余","蝠"与"福"是谐音,有许多取谐音的好兆头表达良好祝愿的习俗。
比如:
①新春扫尘,寓意除陈(尘)布新;
②给孩子发压岁钱,寓意压祟(岁);
③张贴有大公鸡的年画,寓意大吉(鸡);
④春节前倒贴福字,是寓意福气已到(倒)。
除了谐音,还有其他一些习俗,比如:
⑥中秋节吃月饼,寓意幸福团圆;
⑦冬至的时候吃饺子,是寓意耳朵不受冻;
⑧春节的时候贴对联,是寓意辞旧迎新、驱邪保平安;
⑨过年的时候守岁,寓意辞旧岁迎新年
2、日积月累: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看注释:
①长歌行:汉乐府曲题。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
②葵:"葵"作为蔬菜名,指中国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
③朝露:清晨的露水。
④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⑤布:布施,给予。
⑥德泽:恩惠。
⑦秋节:秋季。
⑧焜(kūn)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⑨华(huā):同"花"
⑩百川:大河流。
?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
?老大:指年老了,老年。
2.明诗意
园中的葵菜枝叶苍翠,郁郁葱葱,附着于葵叶上的朝露显得格外晶莹透亮。然而,好景不长,待到朝阳冉冉升起之后,露水很快就会被晒干了。
和煦的春天处处阳光雨露,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蓬勃,无不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常担心那肃杀的秋天来到,红花绿叶纷纷凋零枯黄。
江河滔滔不绝地向东流向大海,什么时候才能掉头流回西边?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一事无成,只能是悔恨一生。
3.悟诗情
这首诗借物言理,借季节变迁、百川东去等自然现象,想到人生易逝、生命短暂,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4.拓展积累:珍惜时间的诗歌。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陶渊明《杂诗》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朱熹《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