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两个以色列,一个在中东,一个在美国。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美国境内的犹太人比以色列的全部人口还要多。1950年,美国有500万犹太人,而以色列全部人口为128万。1990年,美国有580万犹太人,以色列人口为466万。
犹太人占美国人口比例不超过3%,但却是最成功的移民族群。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过:"影响美国经济的只有两百家企业,但是操纵这些企业的只有六七个犹太人"。2012年《福布斯》杂志公布的美国富豪排行榜中,前40名有21名是犹太人。
犹太人还控制着舆论媒体,《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美国广播公司(A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华纳兄弟、20世纪福克斯等都是犹太人创办的。
犹太人的经济、舆论能量,在美国政治体制之下,可以转化为对国家外交政策的操控能力。
理论上来说,外交政策唯一的目的是维护国家利益,但在实际操作中被执政者的个人利益绑架。总统是美国外交活动的核心,国会是总统外交权力的制约力量,国会掌握财政大权,外交政策涉及的资金预算需要国会授权,同时总统代表国家签署的协议也需要国会批准。但总统和国会议员都面临选举、连任压力,都需要获得选民的支持。
美国现实中的外交政策是总统、国会和选民三方博弈的结果。犹太人拥有的资金、舆论资源,可以满足总统和议员的选举利益,操纵国家外交政策走向。
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曾经形容美国的选举政治是"一美元一选票"。权钱交易在美国通过合法方式存在:利益集团通过巨额竞选资金,资助候选人赢得选举,并最终获得回报。美国政治就像一个大市场,各种内政、外交政策是这个市场提供的商品,各种利益集团以选票为货币单位竞拍商品。
犹太利益集团是美国政治市场上的强势买家,包括美以公共事务委员会、美国锡安主义组织、共和党犹太联盟、美国犹太人大会等数百个团体。美以公共事务委员会影响最大,号称"国会山之王",委员会由18人组成的执委会控制,执委会成员由38个全国性犹太人组织的选举产生。美以公共事务委员会能够动员5000多名犹太富翁,遇到重大问题时,美国境内其他犹太人组织都听从该委员会的指挥。
从1948年美以两国建交开始,美国的中东外交政策在犹太利益集团的操纵下,不断偏离自身国家利益,最终被绑在以色列的战车上。
一
1948年5月14日24:00时,以色列宣布成立,11分钟后,美国正式宣布承认以色列政府,是世界上第一个承认以色列的国家。
1948年10月17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制定了《美国对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政策》(NSC47/2号文件),确定了美国中东政策的基调。中东石油资源是西方国家经济繁荣的基础,中东也是阻止苏联势力南下的前沿,阿拉伯人是中东主要民族,因此与阿拉伯国家建立良好关系,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
NSC47/2号文件确定了美国中东政策的两条基本原则,第一,和平解决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分歧和争端;第二,以不偏不倚的态度向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提供帮助。
以色列建国后第二天,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美国实施了武器禁运,在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保持了中立。战争期间有数十万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到邻国避难,巴勒斯坦人难民问题成了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之间的长期的矛盾之一。
二
艾森豪威尔执政时期,美国基本执行了NSC47/2号文件。
1955年4月11日,以色列正式向美国提出请求,希望两国缔结安保条约,建立军事同盟关系。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答复时表示原则上同意,但前提条件是以色列退出第一次中东战争期间占领的领土,并与阿拉伯国家之间达成和平协议。以色列不肯放弃占据的领土,放弃了对美国安全保障请求。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出兵侵入埃及西奈半岛,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艾森豪威尔表示如果以色列主动撤军,美国愿意加强与以色列的外交关系,结果被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拒绝。11月8日,美国向以色列摊牌,如果以色列仍不妥协,将会被逐出联合国。最终,以色列被迫从西奈半岛撤军。
艾森豪威尔执政后期,美国向以色列提供了一些防御性武器,包括200支反坦克步枪、20架S-58型直升机及一些空袭预警装置,但回绝以方购买"霍克"式导弹的请求。
三
美国和以色列的特殊关系源于肯尼迪执政时期。
1960年是美国大选年,民主党的肯尼迪和共和党的尼克松势均力敌,犹太人的选票在纽约州、伊利诺伊州发挥了关键作用。犹太人是投票积极性最高的少数族裔,普通美国人投票率只有50%,犹太人选举投票率保持在90%以上。肯尼迪长期与犹太社团关系良好,赢得了82%的犹太人选票,在大选中险胜尼克松。
1961年5月30日,肯尼迪与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进行非正式会谈。肯尼迪对本·古里安表示"我的当选受益于犹太人,你知道,我必须为他们做些什么"。在这次会晤中,肯尼迪初步同意向以色列提供"霍克"导弹系统。
"霍克"导弹系统是中程半主动雷达制导地对空导弹防御系统,1957年研制成功,1960年正式投入使用,在20世纪60年代是一流的战略防御武器。"霍克"导弹系统打破了中东地区的战略平衡,开启了美以特殊关系历程。
不过肯尼迪政府并没有放弃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本·古里安再次提出与美国签署安保条约,遭肯尼迪拒绝。国务卿迪安·腊斯克表示:如果以色列受到攻击,美国政府将会支持它,但与以色列签署双边安保条约,会把阿拉伯人推向苏联一边。
1962年8月,临近国会中期选举,为了获得犹太人的选票支持,肯尼迪正式决定向以色列供应"霍克"导弹系统,同时提出了试图全面解决巴勒斯坦难民问题的《约翰逊计划》。《约翰逊计划》计划的核心内容是,以色列接受10—15万的巴勒斯坦难民返乡,阿拉伯国家安置剩余的巴勒斯坦难民,美国政府给予以色列一定的经济援助,为其提供安全保障。
肯尼迪同时抛出《约翰逊计划》和"霍克"导弹系统,希望以色列能够投桃报李,在难民问题上做出让步。本·古里安最初表示只要阿拉伯方面不反对,以色列也可以考虑。但是最终没有被任何一方接受《约翰逊计划》,以色列认定接受大批难民会威胁国家安全,阿拉伯国家主张以色列应该允许所有的难民回归家园。最终只有"霍克"导弹进入了以色列。
四
肯尼迪之后,美国和以色列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美国不断向以色列出售先进武器,阿拉伯国家纷纷向苏联求助,造成中东地区军备竞赛。
1967年6月5日,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当天有6个阿拉伯国家同美国断绝了外交关系。科威特、伊拉克宣布对美国和英国实施石油禁运,但由于产油国没有协调一致,这次石油禁运没有对西方经济产生灾难性的影响。以色列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大获全胜,控制了埃及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东耶路撒冷、加沙、叙利亚戈兰高地,对日后中东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1968年,以色列提出购买美国F-4"鬼怪"式战机。美国国务院认为以色列并不需要这种战机,因为他们已经足够强大了,向以色列出F-4战机将会进一步破坏美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
面对内阁官员的反对,7月中旬,在犹太利益集团的努力下,纽约众议员Lester Wolff提出《1968年外援法》修正案,要求总统向以色列出售F-4战机,70多名议员签署联名信进行支持,最终该项修正案被两院通过。
五
美国中东政策日益偏向以色列,使阿拉伯国家转向苏联,苏联以阿拉伯国家同盟自居,向埃及、叙利亚提供大量武器。
1973年10月6日,埃及与叙利亚分别进攻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
美国最初认为以色列能够迅速取胜,以色列的胜利可以证明苏联的支持是无效的,使阿拉伯国家放弃对苏联势力的依赖。但是又担心如果埃及、叙利亚输得太惨,美国可能成为阿拉伯人仇恨的对象。
尼克松总统对基辛格说:"以色列一定会赢,感谢上帝,他们应该打赢。但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能因为以色列赢得胜利而允许他们打下去。"
10月7日,基辛格在华盛顿特别行动小组的会议上说:"我们总的立场是要求恢复停火,阿拉伯人将会大吵大闹,说他们生而有之的权利被剥夺了,但是到了星期四(10月11日),他们就会跪倒在地上向我们哀求停火。"
10月16日,中东出现了美国人最不想看到的局面。沙特国王费萨尔致信白宫,要求美国中止向以色列空运武器,并要求以色列撤退到1967年边界。同时阿拉伯石油生产国会议宣布石油产量削减5%,然后每月继续削减5%,直到以色列撤回1967年边界。石油减产使欧洲各国惊慌失措,欧洲各国的中东政策核心是保障石油安全,对保护以色列兴趣不大,美国立刻感受到来自欧洲盟友的压力。
10月21日,基辛格赶到莫斯科与勃列日涅夫进行了谈判。在晚上10时,联合国安理会举行会议,通过了338号决议,呼吁交战各方停火。
10月22日6时,战场上彻底安静沉寂下来。然而上午9时半左右,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打电话告诉基辛格,以色列部队正沿苏伊士运河西岸继续向南推进,围困了运河东岸的埃及第三集团军。
如果以色列消灭埃及第三集团军,势必引起阿拉伯国家的长期仇恨,美国作为调停人的信誉会受到严重威胁。埃及无计可施,主动向美国提出请求,美国获得了同埃及乃至整个阿拉伯国家改善关系的机会。
10月26日,基辛格代表尼克松给以色列驻华盛顿大使打电话,明确表示:不允许以色列摧毁埃及军队,否则美国将支持强制实施联合国第338号和339号决议案,强迫以色列撤军。以色列被迫妥协,与埃及展开谈判。
第四次中东战争对中东局势产生重大影响。战前埃及希望借助苏联的力量,武力收复西奈半岛。战后,埃及和苏联划清了界线,开始谋求与以色列和解。1975年9月4日,在美国的斡旋下,埃及和以色列签署《西奈协议》,开启漫长的和解进程,并最终收回了西奈半岛。
美国曾经非常担心埃及和叙利亚倒向苏联,阿拉伯国家使用石油作为武器,威胁西方国家。《西奈协议》签订之后,埃及坚定地跟西方站在了一起。阿拉伯国家石油生产国被分裂,已经不能再使用石油武器了。
同时,美国开始接受以色列人的观点:向以色列出售先进武器,帮助以色列击败阿拉伯国家符合美国的利益,这样可以证明即使获得苏联的支持,阿拉伯国家也打不过以色列,阿拉伯国家求助苏联没有用,只能求助美国控制以色列。
《西奈协议》签订之后,美国还和以色列签署秘密协议,向以色列提供军事援助、石油供给、经济援助。同时以色列再次提出,两国建立正式同盟,甚至授予以色列对美国中东政策的否决权,美国人还是没有答应。
美国向以色列提供了3.75亿美元军事贷款,在美国资金支持下,以色列将30%的国民生产总值用于国防开支。
美国在中东扮演的角色从不偏不倚的中立者,转向事实上的以色列盟友。
六
1979年是中东局势出现重大变化的一年,在此之前,美国在中东有两个盟友——以色列、伊朗。
伊朗主体人口是波斯人,1952年伊朗总理摩萨台实行石油国有化改革,第二年美国中央情报局执行"隐蔽行动计划",颠覆了合法的摩萨台政府,扶植巴列维王朝上台执政。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巴列维王朝被推翻。
伊斯兰革命导致伊朗从美国的盟友变成了美国在中东最强大的敌人,此后美国更加倚重以色列的力量。
1981年,里根总统上台后,美以关系开始向正式同盟演变。6月7日,以色列摧毁了伊拉克奥西拉克核反应堆。12月14日,以色列宣布吞并戈兰高地。1982年6月,以色列军队轰炸黎巴嫩西贝鲁特,切断对平民的水电供应。
西贝鲁特惨案是本·拉登发动"911"袭击事件的原因之一。2004年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公布了一段本·拉登接受采访的录音:我们目睹了美以联盟对巴勒斯坦和黎巴嫩人民的不公正和暴政.......当我看着西贝鲁特被摧毁的塔楼时,我想到以同样的方式惩罚、摧毁美国的塔楼,以便让美国体验我们遭受的痛苦,并停止杀死我们的孩子和妇女。
1988年4月,美以签署《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两国正式结成战略同盟关系。
伊朗伊斯兰革命的另一后果是阿拉伯国家进一步分裂。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逊尼派阵营、以伊朗为首的什叶派阵营相互对立。萨达姆政权倒台后,由伊朗、伊拉克、也门胡塞武装、黎巴嫩真主党、叙利亚组织组成的"什叶派之弧",从东、北、南三面对沙特阿拉伯形成了包围之势。
为了共同对付伊朗,沙特阿拉伯倒向美国,成为美国在中东的盟友之一。伊斯兰世界的内部矛盾成为中东的主要矛盾,与以色列的矛盾逐渐被边缘化。
七
除了犹太利益集团之外,美国国内以福音派为主的基督教右派是支持以色列的民众基础。
20世纪80年代,基督教右派、新保守主义成为共和党的意识形态。共和党人小布什上台以后,基督教右派成为影响美国内政、外交的新兴力量。
布什自己说过,他与著名福音派牧师葛培理有过一次"改变命运"的长谈,使他从一个酗酒成性的浪荡公子重生为一个基督徒。1999年,布什参选总统时宣称,是上帝指引他竞选,并将耶稣视为自己的哲学导师,使用宗教世界观谈论国内外政策。
福音派也是通过《圣经》世界观看待中东局势,对圣经的字面解读,使他们成为以色列的坚定盟友。福音派笃信《圣经·旧约》预言,即上帝将以色列赐予了犹太人。依照福音派"千禧年前论",重建耶路撒冷圣殿是基督再次降临的先决条件,犹太人必须在基督回归之前占领圣地。
此外,对伊斯兰教的敌视、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上千年的流血冲突、伊斯兰文明与基督教文明格格不入的价值观,都对基督教右派产生了深刻影响。所有的基督教右派组织都高度支持和偏袒以色列,"谁反对以色列,就是反对上帝"。
2002年,以色列部队进攻约旦河西岸城镇,基督教右派动员向国会议员发送了10万份电子邮件为以色列辩护。2004年,以色列杀死了巴勒斯坦抵抗组织哈马斯的领袖亚辛,美国政府对这一行动并未予以谴责。2003年,布什宣布支持建立巴勒斯坦国,基督教右派群情激愤,向白宫寄送了约5万张明信片,表示反对。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会见基督教右派领导人加里·鲍尔时说过:"我们没有比基督教右派美国人更伟大的朋友与盟友了。
911事件为基督教右派的宗教狂热提供了宣泄的机会,布什总统在现实利益和宗教感情的推动下发起反恐战争。美国将以色列视为反恐战争中的坚定盟友,但正是因为对以色列的偏袒,美国才成为被仇恨的对象。小布什政府时期,美国放任以色列对巴勒斯坦采取极端强硬手段,美国将以色列的军事行动视为反恐行动并予以支持,将巴勒斯坦人民反抗以色列的斗争视作恐怖主义行为。本·拉登的主要目的正是报复美国的中东政策。
八
伊拉克战争期间,由于相信萨达姆·侯赛因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75%的美国人支持伊拉克战争。2006年,美国选民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根本不存在,小布什欺骗了美国民众。美国选民用选票惩罚了共和党,在当年进行的国会改选中,民主党在参众两院都获得多数席位。在2008年大选中,民主党人奥巴马当选总统。
奥巴马执政时期,美国经济遭遇金融危机重创,不愿在中东地区投入过多的兵力。同时,伊斯兰世界长期存在反美情绪,奥巴马试图与伊斯兰世界和解,避免美国继续陷入中东地区的冲突,以便在中东地区战略收缩,把力量投放到亚太。
对于伊朗核问题,奥巴马政府通过外交手段达成伊核协议。而以色列将伊朗视为威胁最大的敌人,希望奥巴马像小布什一样,再次发起战争,彻底打垮伊朗。伊朗核协议的签署使得美国对伊朗动武的可能性降低,以色列极力反对《伊核协议》。
美以公共委员会等犹太游说集团在美国国会展开游说活动,推动出台制裁伊朗的方案。2010年,美国参议院和众议院分别以99对0票、408对8票,通过了《伊朗制裁、问责、撤资综合法》。2015年3月3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讲,希望说服美国国会拒绝《伊核协议》。
2015年7月14日,《伊核协议》在维也纳签署,政治解决了历时13年伊朗核威胁,奥巴马离任演讲将达成《伊核协议》视作任内最大的外交成就。为消除以色列的担忧,奥巴马决定增加对以色列的防务援助水平,10年之内对以色列增加50亿美金的防务援助,但以色列要求应增加100—150亿美金。《伊核协议》签署后,美国和以色列产生了分歧。
九
2016年美国大选中,特朗普以基督教福音派选民为主的基本盘,获得美以公共事务委员会等犹太利益集团的支持,赢得大选。根据美国政治捐献数据库数据统计,犹太裔富翁谢尔登·阿德尔森及其妻子以个人名义给共和党捐赠了8300万美元,是特朗普竞选的最大金主。
特朗普在竞选时信誓旦旦表示,如果胜选便会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并将美国驻以色列使馆从特拉维夫迁往耶路撒冷。2017年1月,特朗普就职后,考虑到了耶路撒冷问题过于敏感性,会彻底得罪整个伊斯兰世界,对迁馆事宜迟迟不做决定。
为了给特朗普施压,阿德尔森停止向支持特朗普的外围团体提供资金。参议院多数党领袖米奇·麦康奈尔警告特朗普,如果少了阿德尔森的资金支持,会使共和党在中期选举吃大亏。
5月,美国国务卿蒂勒森在接受全美广播公司采访时表示,迁大使馆对重启中东和平进程不利,不建议特朗普总统这样做。犹太利益集团对蒂勒森的表态十分愤怒。美国锡安主义组织总裁莫顿·克莱因公开要求特朗普解雇蒂勒森。蒂勒森遭到特朗普政治金主的排挤,最终也导致其离职。12月6日,特朗普兑现承诺,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第二天,私底下会见了阿德尔森,向自己最大的金主"汇报"工作。
2018年5月8日,特朗普在伊朗通过联合国原子能机构核查的情况下,公然撕毁协议,宣布退出《伊核协议》。对伊朗实施石油禁售、军事冒险,企图压垮伊朗政权。
2019年6月,特朗普公布《新中东和平计划》,又称"世纪协议",提出了解决巴以冲突的系统性方案。该计划由白宫高级顾问贾里德·库什纳、美国驻以色列大使戴维·弗里德曼、国际谈判特别代表杰森·格林布拉特拟定。这三人都是犹太裔美国人,甚至都没有任何外交经验,但都得到了犹太利益集团的支持。
巴以矛盾核心是耶路撒冷、巴勒斯坦难民、巴勒斯坦国主权问题。《新中东和平计划》完全执行以色列的意图,否决了巴勒斯坦对东耶路撒冷城的主权要求,限制巴勒斯坦难民回归权,否决了巴勒斯坦国的外交、国防自主权,巴勒斯坦国实质上沦为以色列国境内的自治实体。
2019年,特朗普在共和党犹太联盟年度会议,称他已经兑现了诺言,让共和党犹太联盟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并称在2020年的大选中,希望共和党犹太联盟能帮助共和党再次赢得历史性胜利。
1973年十月战争后,美国扮演了巴以冲突调解人的地位。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国家、巴勒斯坦人的国家的"两国方案"是巴勒斯坦人的政治底线。卡特总统时期《戴维营协议》、《里根方案》、克林顿总统时期的《奥斯陆协议》、小布什时期的《中东和平路线图》,都支持建立独立主权的巴勒斯坦国,遵守"两国方案"政治底线。
特朗普政府《新中东和平计划》背弃了"两国方案",突破巴勒斯坦政治底线,导致美国完全失去了作为调解人的地位,中东和平进程完全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