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海报网组织了第一次用户体验测试。我们邀请了多名时尚美女作为测试员,而海报网产品部的同事们则按照从国外互联网公司学习来的测试方法,仔细观察了这些美女——以及她们对网站使用的习惯,并记录了她们的评价。
具体的结果就不一一赘述了,都是些细节。最值得分享的有两个结论。
第一,就是用户体验测试非常有价值。这是句废话。但说实话,在测试之前,我并没有很高的预期。因为我们请来的时尚美女们背景差异很大,有的在投行工作,有的还在读书;有的人比较善于展示自我(比如美女思思cos dodolook的这一段: http://bbs.haibao.tv/thread-2371-1-1.html),有的人从不在论坛发言。我担心是测试完之后获得很多零散的用户建议,却很难形成结论。让我高兴的是,简单整理一下就发现,大家的体验有很多共性。比如说,我们精心设计的导航、标签云,在整个测试过程中,只有一个人曾经点击过一次。大家毫无例外的都是根据标题或图片来决定下一步点击哪里,而不会点击什么导航。
第二,就是国内互联网用户的使用习惯已经被深深的打上了新浪的烙印。我记得Joel Spolsky在"User Interface Design for Programmers"书中打过这么个比方,苹果的软件虽然号称设计的最好,但如果你找一位Windows用户来操作苹果的软件,他刚开始一定会感到很别扭。因为用户的使用习惯已经被微软改造过了。不管苹果的软件在客观上多么典雅易用,如果用户按照Windows的使用习惯操作后不能得到同样的结果,用户就会产生挫折感,主观上得出的结论就是苹果不好用。而在互联网上,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是新浪塑造出来的。比如我问我所观察的美女,她为什么不点击某个链接,她的回答是,在新浪上,这个链接点进去是新浪的搜索结果页面,而不是她真正想看的内容,所以她看到模样相似的链接就不愿意去点击,即使这个链接不在新浪网上。还比如,我们发现多位美女都对某一块区域的内容很感兴趣。而询问后得到的回答也是,因为在新浪上,这块区域的内容一般都是真的内容,而不是广告什么的。
其实不光时尚美女们的使用习惯被新浪塑造过了,我认识的大多数不时尚的IT男士们也一样。之前Mary请了一帮圈内的朋友给创业邦网站(www.cyzone.cn)提建议,大家也普遍认为首页不妨像新浪一样多分几屏。大家都习惯了在首页上看到很丰富的内容,而不是一个很典雅的设计却没有几个可点击的链接。
喜欢也罢讨厌也罢,作为中国互联网媒体的老大,新浪已经给这一亿多网民刻上了深深的烙印。即便新浪自己,如果想改变一下布局和风格,肯定也得三思而后行。大家做网站,尤其是内容型网站,还是应该在新浪划下的圈圈里做文章比较靠谱些。
下面为评论:
这2个结论还是不错的,但不能说这是通用的习惯,只能说是内容型网站的特点。再进一步说,这只是过客的特点。请来的用户毕竟只能代表过客的使用习惯。他们无所为而来,自然按照固有的习惯点击。对于社区来说,存在四种用户:版主,发言者(主贴),灌水者(跟贴),潜水员。这些请来的用户相当于潜水员。
一个藏袍在《用户的浏览习惯与内容的组织(一)》分析道:“门户,用户费力最少,提供的是最大众化的内容,所有人看到的内容基本是一样的,阅读的人水准也不一,而这一点也决定了,要尽量少的交互,放尽量精华的内容。”
所以说,我们现在已经不知道是新浪影响了大家还是“水准不一”的大家的选择影响了新浪,以至于新浪自己现在也不能改弦更张了。
之所以分为功能型网站和内容型网站,就在于要求用户真正地“用”。所谓“用”,就是说和写。
之所以这么分,也有个好处,让我们看清楚每个网站为什么那么布局。
对于功能型网站,比如豆瓣,对于登录用户,左边列出最受欢迎的新评论,右边列出猜你喜欢的,一屏足矣。为什么,如果你无所求而来,则“最受欢迎的新评论”这第一个入口就可以满足你,在你运动的过程中,右边的“喜欢XX的人还喜欢。。。”这第二个入口还会引导你继续深入;如果你有所求而来,那么就使用搜索这第三个入口。
我们也就知道为什么BlogBus的首页仅仅是一堆标签,以及他所力推的“频道”。我们也就知道,为什么以前门户状的BlogCN也首页改版为了简洁的导航。这意味着他们终于明白自己是功能型网站,而不是内容型网站,他们要给老练的用户更方便的导航,而不是象bokee一样经年不变地堆砌庞杂的内容。
小结:
互联网的使用习惯,是否由新浪说了算,这是一个伪命题。在内容型网站,可能确实存在首页不得不仿照门户的做法“要尽量少的交互,放尽量精华的内容”,但对于功能型网站,安排恰当的路径/入口,考虑到新/老、看/说写类型用户的不同感受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