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华从1981年在电视剧《花艇小英雄》中首次亮相,到现在差不多30年的时间。参演了127部电影,出了100多张唱片。期间,身份也由最初的“无线五虎将”到鼎盛时期的“四大天王”以及金像、金马的双料影帝。作为影、视、歌三栖艺人,不能不说是演艺界的常青树。几乎30年如一日地引起媒体的关注,对比目前国内网络红人的“瞬间聚焦”,不得不思考为什么刘德华能常青,网络红人却只是划过网络的流星呢?
网络红人的出现,有说是多元化的产物,也有说是新媒体话语权强大后的必然结果。但笔者认为应该是是二者的结合,多元化思潮的出现,使社会开始分流,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权利和空间,而不再像以前,几亿人只看几部样板戏,从这个角度讲,是社会的进步,同时也为网络红人的出现拓宽了空间;新媒体是相较于平面媒体和电子媒体而言,主要是指互联网。从98年开始出现网络,到现在的广泛普及,10年过去,网络也由WEB1.0进入了WEB2.0时代,最重要的转变是从“阅读史互联网”转变为“可读可写互联网”,这一重大的改变彻底转变了传播方式,每个人既是消息的接受者也是消息的传播者,解决了网络红人蹿红的传播途径问题(在平媒时代和电子媒体时代这都是不可想象的)。除了上述两点,还有人们猎奇欲望的极大膨胀和娱乐精神因素的出现。中国人向来不缺少娱乐精神,在娱乐上甚至到了一种极致,比如说龙在中国是天子的象征,权威地位毋庸置疑,但是在民间却有舞龙。而猎奇是人之本性。
网络红人自诞生,也经历着或者同事出现过这么几种类型:才华型,代表人物宁财神;暴露型,代表人物木子美;自我奋斗型,代表人物芙蓉姐姐;推手型,代表人物天仙MM;模仿型,代表人物后舍男生;无心插柳型,代表人物百变小胖。当然这些类型并不是绝对分开的,而是其中一两种类型的综合,比如去年底今年初出现的西单女孩,则属于自我奋斗型+无心插柳型+推手型(貌似优酷推广)的综合运用。但在林林总总出现的网络红人大多逃脱不了流星的命运:某个时段,瞬间爆发,最大限度吸引眼球,之后淡出公众视野,被遗忘。这种网络红人的消失率最高的当属推手型。至今还活跃在网络上的主要还是才华型和自我奋斗型。究其原因,自我奋斗型的红人有自我营销意识,会不断的借势或造势弄出点动静,比如说芙蓉姐姐偃旗息鼓一段时间后,突然爆出要开个唱。而才华型自一开始就不是靠装疯卖傻搏出位的,而是自身的文字功底,比如说慕容雪村在天涯舞文弄墨连载《成都,今夜请将我忘记》赢得追捧,顺利出版,之后又写出了《天堂向左,深圳往右》,开拓了文学的疆域;比如宁财神出名之后又写出《武林外传》剧本,创下了收视奇迹。他们之所以能够持续得到网民的关注,就在于对他们作品的期待。这和传统的电影、电视、文学、传统艺术领域的名人很像,或者说他们就是这些领域的人,只不过率先从网络上突破而已。
在和毅梵诺夫聊天时,他同意我的观点,还廓清了传统领域的艺人之所以能成为几代人的集体记忆,比如影视明星,在于人们首先看的是他们吸引人的地方,比如演技,其次是对其作品的持续关注和期待。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杨丽娟这样极品粉丝的一大原因,很多时候,粉丝是把他们当偶像崇拜的。刘德华能红30年,如果说是经纪公司的推广得力,这似乎能说得过去,但绝对不能忽视粉丝们的力量。
反过来再看网络红人,尤其是这两年,因为企业意识到网络营销的价值,而网络红人的推广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最大的点击率和关注度,从而带动企业名称的曝光率,被大肆运用。但鲜有成功案例,相对而言,联想的“红本女”还算可圈可点,但并没有形成太多的关注。为什么?
笔者认为有这样几点:1、网络推手自身素质,大多数网络推手没有营销相关知识,不能把产品或企业形象和网络红人有机地结合起来,要么火了人,要么压根就没火起来,甚至还损害了企业品牌形象;2、急功近利,这是所有网络推手的通病。拿到合同后,立马按照策划实施,短时间调动资源,营造出爆炸式效果:网络转载、加精置顶,推上首页,媒体跟进采访、定性、拔高引发第二波高潮,再回到网络上讨论。这样确实能出效果,但是由于推手的急功近利,抱着“效果出来了,就没我的事了”的心态,然后冻结资源,网络红人就像一颗流星,划过天际时放出耀眼的光芒,随之消失。3、由于版主要维护版面的纯洁性,常常会删掉广告帖。推手正是知道这一点,所以从一开始就遮着掩着,甚至向偏离客户信息的方向引导。这无疑会削弱推广的效果。4、由网络特型决定,不可能长时间吸引受众关注。网络的海量信息让网友目不暇接,而太多推手型网络红人的出现,加速了审美疲劳。在这样的环境下,网络红人要迅速成名,传播点必须新奇,而新奇恰恰是持续关注的大敌,除非你能不断地爆料。
网络红人要改变流星的命运,推手的学习和进步是至关重要的,提高自身素质,熟悉并吃透客户形象及产品信息,熟悉研究网络规律和特点,长远打算、逐步实施,或许会有所改观。但要做出刘德华这样的案例来,恐怕一时半会还找不着较为靠谱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