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名气,我们也许比不上交大、同济,可我觉得我能力并不差呀。”工程技术大学四年级学生小谢日前给本报教育热线来电,表露了他在求职时一直徘徊在心中的疑问:企业招人究竟是看学校牌子,还是更注重学生本身的能力?一份最新调查显示,企业招人并不仅仅在乎“名校光环”,学生本身的专业基础、团队合作能力等素质成了企业招人的首选标准。
非名校生凸显就业优势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经济与物流专业学生陶韵奇,明年即将走出象牙塔,这几天她步伐迈得特别有自信。虽然还在念大四上半学期,但她已被世界第二大物流企业TNT相中,成为了上海地区唯一招入的四名管理培训生之一。在前不久进行的面试中,小陶与复旦、交大等名校学生同台竞争,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丝毫不占下风。
今年毕业的非名校生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外贸学院2004届学生杨阳大二时就获得了校园辩论赛的“最佳辩手”称号,假期里主动找大公司、大银行去实习,临近毕业时已收到了许多企业的招聘意向,现在她正在花旗银行就职,年薪上万元。工程技术大学2004届毕业生应艺在校期间被评为市三好学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上海烟草集团贸易公司年初招聘时本不打算招女生,她却在三轮考试中脱颖而出,最终被破格录用。企业对她的评价是“综合素质强”。
七成单位优先考虑学生素质
上海交大就业指导中心日前对2000年以后接收交大毕业生的166家用人单位作了跟踪调查,涵盖了国有、合资、外资、民营等各类单位。出人意料的是,只有5.8%的单位把票投给了清华、北大、复旦、交大等“985一期工程”名校。46.2%的用人单位表示,他们在招聘过程中并不局限于某种类型的学校,此外,还有73.5%的单位表示优先考虑学生素质。
用人单位对学校品牌的“漠然”还表现在对应聘者24项素质的甄选上,只有13.4%的企业选择“非常重视学校品牌”,在各个“重视”项目中列倒数第一,而表示“不重视”与“不太重视学校品牌”的企业数恰恰位列第一。
非名校生更具危机意识
上海交大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费毓芳指出,这次调查体现出一个趋势,就是众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已明显把重心放在对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考察上,名校毕业生可能在智商或专业水平上要高于其它学生,但任何高校的毕业生只要重视自身的全面发展,都有大量的机会等着他们。中心副主任刘建新也表示,不少企业在招聘前期会优先考虑去名校发布信息,但进入招聘的第二道程序(笔试、面试)后,对所有应聘者都是一视同仁的,谁的能力表现好就要谁。
有关人士指出说:“我们去年招进的员工当中,非名校学生占了40%。学生的个人能力并非与就读学校的名气100%地挂钩,我们发现非名校的佼佼者在工作能力上要比某些出自名校的学生更出色,他们更有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不会躺在学校的牌子上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