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VS“80”沟通逾越20年

80酷酷网    80kuku.com

  

  “80后”已经成为目前国内畅销书榜的重要力量,但是他们在文坛的影响力,能否与动辄上十万的作品发行量成正比?十年前热爱余华小说《活着》的年轻读者,与现在迷恋郭敬明《幻城》的粉丝有何不同?昨天,由上海市作协和《萌芽》杂志社联合举办的“首届文学代际沟通论坛”在浙江千岛湖举行,余华、格非、方方、叶兆言、曹文轩等一批年龄基本属于“60前”的中年作家,与郭敬明、张悦然等十几位“80后”作家首次面对面,就两代作家的种种“代沟”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文坛还是市场?这不是难题

  “文坛还是市场”这个话题,最早来自于“80后”作者小饭的一句话:“80后”虽已进入市场,但还没有真正进入文坛,没有得到正统文学范畴的认可。不过,这个问题昨天却被两代作家轻而易举地“攻克”了,原因来自一个公认的理念:进文坛还是走市场并不重要,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

  著名作家叶兆言语出惊人:市场从来都是不可预测的,而写作则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事情。“‘80后’渴望得到文坛的认可,其实并无必要。一个作家最烦恼的,是他怎么把心里想的东西写出来。我曾有近5年的时间,不停地写,却没有一篇发表,我也没有从此放弃。惟一支撑我写作的,就是我自己喜欢。”

  “80后”的张悦然表示:写作首先当然是个人的本能,但市场化无疑也是一件好事,因为“市场化运作,可以让年轻作者靠写作赢得生活所需,也可以让更多读者来亲近文学”。

  读者“被分流”?这很正常

  即将在上海书展上推出新作《兄弟》的著名作家余华,坦言自己对“80后”作品所知不多。“这完全不是重视与否的问题。每代作家都是对前辈的作品更感兴趣,因为他们就是读着这些名作成长的。”余华还认为,作家对读者不必过于苛求。“以前文学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太大的分量,那其实是不正常的,因为那时的生活内容太贫乏了。”

  余华说的是读者“分流”,但“80后”作家也有“分流”趋势,最明显的当属郭敬明,写作之外,郭敬明还频频向唱片、电影业进军,昨天,他是在论坛结束时才赶到会场的,解释是“本来还有别的通告,不过经纪公司帮我安排开了”,给人的感觉更像艺人而非作家。不过,正在读大四的郭敬明表白自己无意进军娱乐圈,只是喜欢做各种尝试而已。

  文学代沟?“60前”仍看好“80后”

  不同年代的作家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女作家方方就直言,“80后”的生活内容趋于单一,反映在作品中未免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但综合来看,“60前”作家仍非常看好“80后”的潜力。陈村幽默地概括说:“从人这个大背景来说,即使处于不同的年代,我们仍然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这个‘文学代沟’并不是完全不可逾越的。”

  北大中文系教授曹文轩也告诫“80后”,写作应该建筑在真实的思想之上:“目前大家都玩命地追求所谓思想的深度,惟恐别人批评自己不够深刻,而忽视了文学的其他元素,比如审美和情感。试想一下,如果有两个朋友,一个思想深刻,另一个非常有情调,让你只能二选一,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中人网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