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何时算是为自己打工

80酷酷网    80kuku.com

  

     也许有人会说,这个问题问得多余。什么时候算是为自己打工?当然是自己创业做老板的时候。错!如果当不上老板岂不是永远只为别人打工?永远为别人打工岂不是永远创不了业?这岂不是掉入一个事业黑洞?

  每个人都渴望着事业的成功,渴望成功的每个人都会对自己有一个职场生涯规划,每个完善的职场生涯规划都会有一个起点,我们把这个起点定为:当一个人开始为自己打工的时候。

  A.当职业成为一种乐趣的时候

  俞言最早喜欢上摄影是在日本学时装设计的时候,当时他还是东京服装学院的学生。按学校规定,每半年就要举行一次学生作品时装SHOW。看到那些在模特儿身边跑前跑后如入无人之境的摄影师们,俞言内心似乎有一种东西如闪光灯一样闪了一下:做摄影师蛮有“腔调”的嘛。

  从服装学校毕业,作为外国学生,俞言很难得地获得了一枚学校颁发的“最优秀学生”奖章,学校还向他发了一份可以在日本当服装专业老师的证明。可俞言放弃了唾手可得的职业:做个服装学校的专业老师,一年半载搞一场时装SHOW,收入地位都不错。因为俞言喜欢的是摄影,于是他选择进摄影专科学校读书。这样没有收入不算,他还得花掉打工挣来的一大笔钱。

  毕业后他在《神乃川报》当摄影记者。因为工作努力,作品受到认可,他被派往英国,在日本人办的《伦敦消息》杂志待了两年。

  在外面时间长了,俞言就想回家,他的家在上海。俞言1997年回到上海,开始着手自己的摄影梦:建一个摄影工作室,建一个实现自己理想的空间。用在日本打工挣来的钱,他在水城南路附近买了两套房子,近300平方米,建成了自己的摄影工作室,并成立了一脉基摄影公司。

  也许是因为有了一些经济基础,也许是因为太过喜欢摄影,俞言一开始并没着急着挣钱。只是帮一些朋友拍拍照,也不收费。而正是因为这份气定神闲,俞言拍出的照片,以他独到的创意与注重人物本色面貌的摄影风格,在朋友圈中传开了,很多人慕名而来。1999年5月,摄影公司开始正式对外营业。

  俞言喜欢摄影,来他这儿的有许多是慕名而来的演员。每当看到有的演员从外地飞到上海来找他,他基本上是不收费的。他说,认可他的摄影,是他最大的满足。当然,这些演员在镜头前良好的表演素养也为他赢得不少客户。来拍照的大多是一些20岁左右的年轻女孩子,总会比照着明星们的照片,要求把自己拍得和她们一样美。俞言总会耐心地告诉她们,每个人的美是不一样的,必须注重实际。所以他喜欢把人拍得像自己而不是像明星。他用他的照相机把人物原来存在的美尽情地表现出来。这其实也是他的追求:个性化的人物写真。

  写真行业内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不到淮海路去“轧一脚”,就算不上真正的“出道”。为了让自己的职业更In,让自己的事业更High,俞言搬离了已聚集了不少人气的水城南路,在淮海路近重庆路的地方租下了300平米摄影棚。

  刚开始的时候,他的工作室连他自己在内总共三个人,而现在他的公司已经拥有30多个员工,两个摄影棚,并在古北新区、人民广场和淮海路有了门市部。

  最近有两件事让俞言很高兴:他被选为上海摄影家协会理事;他的公司每个月的营业额可达35万左右。俞言说,以前,上海的人物写真除了老牌子国有企业,撑场面的都是外资企业,而现在,他的公司在上海人物写真业里即使算不得“头牌”至少也是“二牌”了。

  俞言很幸运,他有个美丽的太太是经营管理的好手,笑称自己没有金钱概念、口袋里从不装钱的俞言,算得上是一个上海的好男人,不抽烟、不喝酒也不泡吧,唯一的奢侈就是他那价值近百万元的照相器材。他的理想是成为一个摄影大师。他说成为大师是要有空间的。上海有政策、有市场,有良好的发展空间。但人要空间,光也要空间,摄影也是用光的艺术。正图划大展身手的他已经觉得他的影楼太小,没法让光随意走动。所以这些日子他一直在苏州河边找房子,他要在那里建一个更大的摄影棚,让拍照的人走进去后有一种拍电影的感觉。

  B.当职业成为一种热情的时候

  云峰在做销售员之前一直是团干部,从读书起一直到进入上海轮胎橡胶集团公司,团支部委员、团支部书记、团委委员及团委书记他都做过了。所以有阵子他以为他会走从政那条路。

  不过,云峰很快发现他真正愿意投注的职业热情是什么了。1996年,他从上海轮胎橡胶集团教育培训中心出来,被派到轮胎橡胶集团驻北京办事处,负责橡胶轮胎在河北、北京及天津地区的销售。云峰说,那可是个真正的“办事处”,一塌刮之只有三个人。那段时间真的很苦,从小就没怎么离开过上海的云峰一下子就被扔到了北方,生活环境截然不同不说,工作内容又是全新的。最让人发怵的是语言,不同地方会有不同的方言,当地土话听上去就像是一门“外语”。不过,这些困难没有挡住云峰的工作热情,他已经抱定主意做一个优秀的销售员。虽然当时他也不太清楚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可所有的努力都会是将来事业发展的铺垫。他也相信机会总是属于那些有所准备的人。

  1998年,云峰回到上海,如果他愿意他将被安排到厂里从事生产。云峰当时的反应是:停一段时间,想想自己到底该干什么?两三个月后,云峰做出一个令他至今还蛮自豪的决定:要求待岗。三个月后,正式下岗了,那时候他才30岁出头一点。压力很大的,父母妻子都问他:下岗了,你拿什么养家糊口?你一直是个政工干部,常常出席区团委市团委的大会小会,下岗,你的面子往哪儿放?

  顶着压力,云峰还是走了,按自己既定的方向,做汽车销售。当时,他是去上海和平汽车销售公司应聘部门经理,可公司说,部门经理也得从业务员做起,于是云峰就先从拿500元底薪的业务员做起。不做不知道,做了才知道卖汽车之累更甚于卖房子,因为它是移动状态的商品,不确定因素也大。不过,云峰卖过橡胶轮胎,那可是汽车的主要配件,所以,有了那四个轮子垫底,还有什么可担心的?无非就是辛苦点,态度端正点:以前是仰着脸给学生看脸色,现在是顺着眼看顾客的脸色。

  第一个月下来,对一个新手来说算得上辉煌,卖掉了三辆小车。云峰说,最好的时候他一个月就为公司净赚5万元。云峰2000年3月进和平汽车销售公司,10月他就担任了公司的业务经理。带领着五六个骨干业务员,云峰的分公司每个月能创造10万元的利润。

  第二年,公司想让他再去组建一个新的分公司,带一个新的销售团队。但这时云峰觉得是自己做的时候了,于是和几个朋友一起成立了一家汽车销售公司,真正有了一份自己的事业,至此,云峰的那份销售热情有了收获。

  云峰说,他们的公司还只是刚起步,他认为这还只是一个过渡,他有一个更大的梦想在酝酿。他说他未来的目标是放在汽车的售后服务上。前景还是非常美妙,他说他会建成一个纯靠服务赚钱的多功能汽车俱乐部,它将与驾校、快修甚至与媒体都会有密切的联系。

  云峰现在还不敢说自己是如何如何的成功,因为好多想法还没有成为现实。但是,看到以前笑话他下岗的同事至今还拿着1000来块钱在单位里混着,他很庆幸。

  因为有一份工作热情,因为有一份职业理想,云峰的未来一定看得见。

  C.把自我当作公司来经营的时候

  林正光是一位企业管理培训师,早年毕业于台湾政大新闻系,毕业后在报社做记者。为什么选择做记者?因为他觉得这个行业能让他在最短的时间内吸收最多的经验。当记者的4年中,他跑过政治、经济、科技、环保等版面。同时他还兼了一份杂志的记者,杂志社经常会举办一些产业、官方、学者座谈会,谈各行各业存在的问题,4年中林先生积累了很多经验也积累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对他以后的事业很有帮助。进奥美做广告策划则是那一阶段的兴趣爱好,做文案策划使林先生的思考更多地偏向人文。在广告公司的那段时间,林先生说是他工作生涯的颈瓶。因为年轻,工作上有朝气有想法;也因为年轻,他自认为那时有些自负,说话处事不太注意方式。

  其实很多人都会碰到这样的颈瓶,这时候就该多问自己几遍:人生应该如何设计?什么才是最适应自己的职业?林正光开始探索:我是谁?我该做什么?我的未来是什么?什么样的工作可以帮助自己,同时也能帮助别人,而且也可以不影响家庭?为了找到答案,林先生研究心理学,回到学校重新去读书,所幸,他很快找到了很棒的答案:教育,或确切地说,教育训练。

  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状况。他给教育训练下了一个定义,无论是在管理领域还是在亲子领域,教育是在进化生命。生命中有很多东西是没有对和错的,答案就在不断地进化之中。

  说到改行的准备,林先生说没什么特别的准备。因为记者也好,广告策划也好,本来就是一项很人性的工作,但是转型之后他发现他的知识不够,所以他去了美国,在南加州大学学MBA,还有其他很多课程。

  林先生把自己的事业定性为给人阶梯,通过他的教育训练使人能拾级而上。他说他具体的工作方式就是对人进行“话疗”???用对话进行辅导:如果你是一个员工,你准备在多少时间里做到经理位置,怎么做,怎么帮助自己拥有正确的思想态度和专业技能?如果你是一位管理者,是不是理解管理的真正意义?

  林先生对管理有自己的见解。管是管事,理是理人。而很多管理者常常会错位:把管理变成了管人、理事,所以就出问题了。其实大多数人渴望学习,但却苦于找不到好的方式;就好像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却没有找到成功的驱动力。有些深奥的理论,点破了其实很简单。一个不喜欢打扫屋子的人突然把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这是为什么?一为有客人要来,面子是他的驱动力;二为脏乱到自己受不了,压力也是他的驱动力。这其实意味着适当的压力能使人成长、改变和进化。

  譬如说,人与人距离最近的地方是在电梯里。那么小的地方人与人挨得那么近,但心与心的距离却很远。人们不是看电话就是看数字,很少有人会互问一声好。林正光尝试着跟人打招呼,他快乐地发现人们总有回应。这说明人际关系是需要主动的。这种体验,让林先生觉得他的这种以“话疗”给人以心灵环保的方式令他“工作着很快乐”。

  尽管这个工作给他丰厚的收益也让他得到快乐,但林先生还是说他没打算在讲台上站一辈子。原来他想过到45岁就退休,因为他还有一样很重要的工作???感受大自然。他喜欢摄影,喜欢旅游。但“9?21”台湾大地震让他更改了退休时间。在重灾区现场,他发现那些遭受家破人亡的人们最需要的是有人去安慰,去陪伴,他们最受不了的是孤单。林先生觉得自己应该多为人类奉献一些,多为社会承担一些责任。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