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经理人真能够按自己的“人生规划”走完人生?
不确定性,才永远是生活中的必然因素,包括职业生涯。
于是,我们在职场上难免要面对“突如其来的取舍”、“毫无准备的变动”与“并不情愿的转型”。
这一切,也许是因为你的业绩突出,得以“技而优则仕”,一步登天;也许是因为公司在经历战略巨变或发生并购,“船上”的你身不由己;也许是你的复合潜质被老板发掘,对你有心栽培,另有重用;当然,也可能,是主管在变相逼你走人……
不管是哪种情况,你都必须思考:你是否就此放弃已然熟悉的领域;你是否相信现阶段自身在陌生岗位上的潜质;你是否能够承担拒绝转型所引发的后果……
这种职业生涯的被动转型,没有主动跳槽的潇洒,没有步步高升的豪迈,没有志在长远的酝酿,有的更多是当机立断的抉择与挑战。
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着力于打造基于市场需求的技术竞争力,这类机遇或困扰正在更多地聚焦于技术型、专业型的经理人。
于是,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是迎战?还是固守?如何的考量?怎样的心态?如何的准备?怎样的规避?
成败在此一念。
卢朝霞 没想到的十年营销
庄文静 邓波
初次见到东软股份高级副总裁、运营总监卢朝霞那天,她患了重感冒,嗓音沙哑。可她依然如约接受了我们的专访。当采访已经超时,她却“出人意料”地对照着提纲提醒我们:“这个问题你还没有问呢……”
卢朝霞的与众不同远不仅于此。
当你将履历表上“女,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教授”与“营销副总”这两个看似互不搭界的概念联系在一起时,对卢朝霞已不由得刮目相看。更况且,正是这个书斋出身、技术背景的女教授,首先在东软倡导并提出了“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经营理念,于是才有了今天四处“数字圈地”的东软。
而眼前的卢朝霞,一身黑色职业套装,端庄而干炼。她身上浓重的书卷气,仿佛一位可亲的师长。一时间,我无法把她与印象中口若悬河、八面玲珑的销售人员联系起来。
而铸成一系列并非水到渠成的对接,连她本人当初都没想到。
生活在得失之间
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卢朝霞,有着那代人共有的特征——上山下乡、经历丰富。插队的经历,不仅塑造了卢朝霞能吃苦的性格,“同时造就了我理解他人,以及与不同的人打交道的沟通能力。”
1978年恢复高考,卢朝霞即考上东北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后直接留校。继而,又考上本校研究生。而立之年的卢朝霞似乎开始苦尽甘来。殊不知,这“甘”总是来得如从天降,让人措手不及。
卢朝霞研究生毕业后,“正好”赶上攀枝花有限公司计算机管理系统工程。这个项目在1985年就投资了一千多万,而它的项目组副组长和总体技术负责人正是卢朝霞。
这个项目历时四年多,由于长期奔忙,卢朝霞得了急性肾炎,卧床不起。随之而来的“863高技术工程”又非邀请卢朝霞出马不成。面对这个国家级工程项目,卢朝霞还是决然参与了。经过教学、科研的十年锻炼,卢朝霞被破格提拔为教授,成为当时东大最年轻的女教授。
卢朝霞在诉说自己走过的足迹时,一直同时动笔“默写”着自己的履历,严谨的态度可见一斑。这不,她就从工作简历上找到疏漏的地方:“你可能会发现,我怎么没有生孩子的时间?”问得记者都一愣。
回忆自己的失与得,卢朝霞多少流露出了些许遗憾,虽然她并没这么说。“我们这届很多同学都出国了,还有1/3的人在国外当了教授。”毕竟,出国和读博曾是她最初的梦想。“实际上生活就是这样,有得就有失。”
被“拉下了水”
1995年初春的一天,东北大学主管产业的副校长找到已是东北大学管理与控制中心主任(实际等同于公司的总经理)的卢朝霞:“学校里面要造软件‘产业大船’,刘老师(刘积仁在东大的尊称)希望你能到他那里去。”言语中充满了期待,“刘老师特别需要像你这样既懂技术、又懂管理,同时还能带领团队的人才。”
卢朝霞没有马上答应,只说“回去考虑一下”。结果和管控中心的同志们一商量,大家几乎都反对:“我们的日子过得挺好的,为什么要过去?即使再好不也是‘寄人篱下’?”大家“宁做鸡头不当凤尾”的意识很重,卢朝霞也很犹豫。
半年过去了,东北大学校长又找到了卢朝霞,和她讲了学校的策略和对她的期望。之后,卢朝霞去见了刘积仁。
至今,卢朝霞清晰地记得刘积仁的那些话和情形:“‘卢老师,你过来吧!我就想把咱们的产业做大,我很需要你的加盟。’那时,我对国外国内的情况也稍有了解,大型软件的公司还很少。所以,我从心里也想做一番事业。”
“刘老师随后问我对工资、待遇、股份之类有什么要求,我说什么要求都没有。刘老师说:”你能不能早点来?‘“就这样,算是”下海“了。
1995年年底,卢朝霞走进了东大阿尔派(东软的前身),坐在了营销副总的办公室。
转型之痛
作为当年“东大三颗星”之一的卢朝霞,在已经成为一系列荣誉、光环笼罩着的学者、专家时,从没有想到自己会在营销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年。
其间的困苦与压力,一天一天强化着她坚强、沉静、厚积薄发的性格。
记得在《联想风云》里记载了柳传志的一段内心独白:我40多岁创业,然后去一家公司推销产品,结果被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赶出门外。当时真是百感交集。
“我也有过类似经历。那一刻,真的想找个地缝钻进去。”卢朝霞毫不讳言。没有哪个营销人员没有经历过这一幕。1996年,卢朝霞出差在外八个多月。那时候因为公司还不太大,客户有很多是电厂、水电厂,这些厂子又都在山沟里。“尤其是夏天,做当地的公共汽车,前面是抱着鸡的、后面是抱着猪的老乡,很多的人挤在一起,一坐就得几个小时……”
为了公司入围电信“97”工程,需要见电信公司的一位处长,听说他在湖南,卢朝霞就一路追过去,在饭店大堂苦等了六七个小时也没等到,第二天早上接着等,终于等到了。但人家又没有时间。于是,托人打听得知他要飞往别的城市,又赶紧买和他同一航班的票,和别人换了座位,才终于能和这个客户交谈。在3个多小时的飞行中,感动了这个客户,拿到了“97”工程入场券。
当然,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即使今天,卢朝霞说到动情之处,还是落泪了。虽然她很快就让自己恢复了平静,但那个瞬间还是把我们感动了。
卢朝霞遭到客户冷遇后,并没有追念自己的书斋生活,当时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怎么样才能让这个客户理解你呢?“你和客户之间的关系不是完全对等的,你不能拿平等的概念来衡量市场经济、来衡量买方和卖方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对于在当时概念超前的软件产品更是如此。”卢朝霞虽然是坦率直言,却也出于百般无奈。
比技术更重要的
卢朝霞说:“过去很多软件公司都认为技术是第一位的。但实际上公司在每个阶段的时候都有不同的发展定位。那么,此时企业最关键的战略定位是什么,就决定了什么是最重要的。”
而1996年东软成为了中国软件第一个上市的软件企业,销售指标的压力可想而知。
那为什么刘积仁会认准让“技术型人才”卢朝霞做营销呢?
今天,卢朝霞在言谈话语间,依然很钦佩当初刘积仁的决定:“刘老师用人用得真是比较高明的。你想,在一个软件公司当中,你怎么能够把好的产品、好的概念卖给用户?这本身就需要架设一座技术和市场的桥梁。尤其做软件销售,不光是要懂市场策划、销售技巧,还要懂技术,懂行业知识,还必须要有让客户信服的沟通能力。因为,做软件营销和做其它产品不一样,软件本身有很多地方都是看不着,摸不着的东西,你很难描述,所以它真是需要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人来做。”如今,卢朝霞甚至会得意地打趣说:“即使让我给农民推销软件,也不会有沟通问题。”
造出来的复合型人才
当问及卢朝霞,复合型人才能否培养时,她的回答是肯定的。
“我觉得是环境造就人,人是可以培养出来的。我想复合型人才应该是在技术、管理、沟通等很多方面都能拿得起放得下。有些人老觉得自己不喜欢跟别人沟通,不能做销售,性格不适合,实际上这就是自我设限的结果。许多沟通是需要以心交心的真诚互动,有时一个短信、一个电话、一个小小的聚会或者活动,就能够彼此了解 互相信任,客户处得像朋友一样。”最近,卢朝霞在学打高尔夫,胳膊晒得比较黑,她一边让我们看,一边笑称:这也是为了和客户交流方便。
殊途同归,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达到同样的目的,关键是你是否发自真诚,感动了你的客户。卢朝霞正是在市场中懂得市场,驾驭市场,享受市场带给自己的东西。
卢朝霞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复合型人才。从她身上我们能感受到:第一,能屈能伸,坚韧;第二,善于换位思考;第三,乐意并且善于与人沟通,包括与客户沟通和下属沟通;第四,积极的开拓精神。
信任嫁接忠诚的力量
作为高级职业经理人,转型后必然会面临着更复杂的挑战,会不会出现与上司的严重冲突呢?
卢朝霞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回想了一下:“我也觉得很奇怪,我俩(指与刘积仁)看问题,从来都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有过什么分歧。可能女同志多少会有一种‘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心理吧(笑)。‘嫁’到这个企业里,忠诚度就非常高。而且女性非常敏感,对于与人相处、市场变化、对客户的感觉,都比较准确。”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女性的优势,使得刘积仁、卢朝霞成为了东软的“黄金搭档”。
“信任是最大的鼓励。我觉得信任、理解和挑战,才能使人保持激情。”
卢朝霞曾经有很长的时间非常低调,从不接受媒体采访。但刘积仁对卢朝霞说:“你做销售工作,一定要主动出来。”于是刘积仁请卢朝霞作为东软的形象代言人,做了电视广告和平面广告。其用意也是希望更好地与客户之间建立信赖感和亲和力。
又“被动”了一回的卢朝霞在言语中,充满了对刘积仁的尊敬:“也正因为刘老师的大度,才能成就这么大一番事业。我负责的许多事,刘老师都不管,非常信任我。这一点是对我自己发展和创新的一个最大的激励。”
不想再“被动”
今天,卢朝霞依然在为刘积仁给她的神圣使命——“再给东软多开垦几块好地”而奋斗。她一年中有8个月的时间在北京,有两个月的时间在全国各地跑,只有剩下的两个月的时间才能回到沈阳,与家人团聚。
卢朝霞有一个愿望:她希望自己50岁退休(虽然可能依然“被动”放弃)。用卢朝霞的话说:“IT行业是一个非常‘摧残’人身体的行业。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竞争太激烈了……”卢朝霞近来身体着实不好,“一个人生活不规律,饥一顿饱一顿,有时回去就吃袋方便面……”
每当卢朝霞快撑不住的时候,提出想换一下角色,做一些稍轻松的工作时,刘积仁就会给她鼓励:“你还要继续干下去,你越工作就越年轻。”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但卢朝霞认为是对她的鼓励和认可,觉得真的又年轻了。
今天“被动”了半生的卢朝霞,非常希望能够再次转型,因为她实在太累了,“营销铁娘子”想退居幕后了。那时,她希望可以给企业做做策划,带带新人。
卢朝霞甚至还想到:也许有一天,自己或许可以写本书,写个剧本,甚至是由自己主演,讲述一个自己与东软的故事。毕竟卢朝霞将最好的青春岁月都留在了这里。
那时,她可以好好地享受一下生活……
这一回,卢朝霞能如愿“主动转型”吗?
技术专才 转型何必“被动”?
程社明 杨润宇
为何是技术骨干?
不错,技术型人才转向做管理岗位,这是当前的一个趋势。为什么会这样?
十多年前,在产品短缺时期,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把产品以最快的速度、较低的成本生产出来。因此,生产型人才是此时企业最受欢迎的人才。而随着产品供过于求,势必会造成大量的库存积压,这时能够把产品卖出去的销售人才就成了企业最需要的人才。而当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时,企业发现需要的是团队的建设和整体的经营策划时,综合型的管理人才就成了企业最需要的人才。所以,一大批技术型人才、专家将走向管理岗位,负责带领团队在市场上拼搏。
基于这样的认识,就需要许多技术骨干从被动转型向主动转型做准备。这种准备不仅是新专业知识上的学习,而更多的是要从心理上准备好。
技而优则仕?
我们不妨观察一下,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我们身边的领导,又有多少不是从业务工作转型到管理工作上来的呢?
因此,技术型人才在企业中,成长的空间是更为广 阔的。一方面,你可以走技术路线,甚至你可以做到总工程师、总会计师等等。你也完全可以随着企业的发展,在企业迫切需要综合型管理人才时,临危受命。
在转型时,你要考虑到:新技术与更聪明的人才会不断涌现,而具有领导能力的管理者却是需要长期培养和磨练的。因此,当企业希望你从技术型人才转型为管理人才时,你不妨将它看成一次挑战自我的好机会,也许你会发现另一片天空。
在这里,你还要考虑到对家庭和生活状态的影响。做管理工作以后,也许要经常出差、开会,甚至还会有一些商务活动,这都需要先和家人沟通,获得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在体力上也可能会有一个新的要求,比如说开会比较多,跟别人谈话比较多,这也需要有个适应的过程。
当然,技术人才中也不乏“技术狂人”。他们只对技术感兴趣,甚至痴迷于此。那你就坚持自我追求,但要做好如不能在原企业继续自我,也要有流动到其它公司继续圆梦的准备。
转型成功了吗?
优秀的技术人才转变成优秀的管理人才,往往是出于老板的意愿。这里既体现老板的信任,但又有可能存在一些风险。因为做管理型的人才,需要跟团队打交道,需要处理更多的人际关系,这对于以前主要是跟专业打交道的技术型人才来说,可能会有一个艰难的适应过程。
因此,在与老板的博弈中,转型的人才要认真考虑清楚:自己走向新职业时的成功标准是什么?也就是说,当你从一个技术型人才转向管理型人才时,在多长时间内,取得什么样的明确结果时才算是成功了?经过思考,确定自己的成功标准之后,你自然就能够心情比较舒畅、比较有把握地从事新的职业。这个标准,只要自己感觉好就行。
转型等于放弃专长?
从技术人员转变成管理人员,也并不是一定要你和技术“一刀两断”,你依然可以保留对技术工作的兴趣。因为,即使做了管理工作,我们仍然会离不开对技术工作的了解,而且正因为你有技术优势,才更体现自己的管理优势——你的技术知识和技术能力,作为你做正确管理决策的基础。但需要注意的是:你要认清自己的新身份和新角色。
技术与管理是可以兼容的,也是需要过渡的。直到有一天,你确认自己已经完全接受和适应这个转型,你就可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管理上了。
所以,从技术型人才转向管理型的人才,你不仅要及时学习管理知识、领导艺术,还要给自己一个适应的过程。当你明确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方向,从中得到了收获时,一切心理压力也就迎刃而解,可以更加由衷地驰骋于这个新的职业了。
是职业经理人 就要学会转型!
晓 庄 孔 龙
转型必然,心态第一
面对变化的环境或者转型时,每个人通常会有四种选择:要么适应环境,要么改变环境,或者是选择逃避,再有就是抱怨。前三种态度都有其可取之处,唯有抱怨是永远无济于事的。
即便是老板,也会有很多的“身不由己”、“欲罢不能”,何况我们受雇于人的经理人呢?无疑就更要保持一种时刻准备适应变革的心态。随着企业的发展,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职业经理人的转型,都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其实职业生涯转型,也同时是一个经理人从专业化走向职业化的过程。因此,我们不要迷恋于自己过去的辉煌。
只有拥有了积极的心态,在面临突然的职业生涯变动时,不管是拒绝,还是接受,我们才不会大乱方寸,不知所措。
积极心态源自独立人格
就职业经理人而言,积极心态的养成,首先需要具有独立的职业人格。
当你迫于外界环境而不得不转型时,如果你总觉得自己为企业付出了一切,可企业却对不起自己,是老板故意刁难自己,这其实就是不具备独立人格的表现。
什么是人格呢?日本京瓷老板稻盛和夫的一句话很深刻:人格是性格与哲学的结合。而在我国乃至亚洲文化,欠缺的都是对于独立人格的培养。
西方这方面就比较好。比如:号称一代雄狮的英国抗纳粹首相丘吉尔,在二次大战刚结束,英国老百姓就把他竞选下去了——这在东方是不可想象的事。当手下向他报告这个“坏消息” 时,他正在洗澡。手下本以为对选民的“忘恩负义”,他一定会大怒。结果丘吉尔得知后,只是说:“这就是西方的民主。”然后继续洗他的澡。这就是具有独立人格的表现。既然你是这个职业,就需要接受一切基于职业规则的结果。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更是如此,它需要经理人更坚强、更敬业、更精细。
能屈能伸、能上能下,才是具有独立人格的表现。我们做了职业经理人,就要不管面对怎样的挑战,都能从精神上坚强起来、振作起来。
接受,也是一种人格
人格,并不等于永远以自我为中心,永远不妥协。
其实恰恰相反,能够高瞻远瞩,积极面对现实,也是一种人格。韦尔奇的新著《赢》在谈到并购时就提出:当你所在的公司被并购时,经理人肯定是被动的角色,因为这是董事们决定的事情。但是,如果你就是显出一百个不乐意的样子,老是苦着脸、怨天尤人,除了早早登上裁员黑名单,进而使自己更加怨气冲天之外,还有什么用呢?韦尔奇的建议是:在现实中,这时候你必须要呈现一副早就盼着这一天的样子,去拥抱它。
这或许显得并不完全真诚,但这能对自己有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进而会使你在新环境下迸发出真正的热情来。反之,如果在突如其来的变故面前,你过于迁就自己不愿意改变的本能,那你的热情就永远出不来。你在新的环境变动下,就肯定没有机会。
抉择前,先认知自我
除了心态,经理人还需要一系列现实评估。
职业经理人在面对转型时,首先要对自身进行素质的评估:自己是否具备新岗位所需要的素质。素质并不等于知识。知识和能力可以获取,但素质是日积月累的个人特质。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古训传颂至今,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知己呢?有时候,人对自己的认识不一定是正确的,也许别人看你才是正确的。因此,不要太自信,尤其在转型这个问题上,更不要太自信,也许别人看你可能更客观和准确。
当我们面对变革时,当外界要让你做一件全新的事情时,每个人闪现的第一个念头往往都是拒绝。也因此,你在想表达拒绝时,要冷静考虑自己是出于自己的能力、特点真的与新岗位不适合,还是仅仅因为惰性和本能。
所以不要不假思索地认为这是自己的一个损失,反而可能另外打开一片天地。
但自我准确认知,依然是最重要的。古人强调“反求诸己”——不要总归咎于外界的因素,而要每每反躬自问:自己哪里还可以做得更好——这是很深刻、很有效的人生感悟。
那么我们该如何认识自己呢?
首先,是要考虑自己的资质。不管你现在是不是在转型的阶段,自始至终都要考虑一件事:不断地观察自己,感悟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人,喜欢干什么、想干什么、会干什么、能干什么——这将是伴随我们一生的命题。
我们身边常有一种以名利为目标而什么都想干的人,这种人也通常什么都干不成。因为什么露脸的事都想干,就说明你的追求不是基于自身,而是受诱于外界。而如果我们在做事时总在想目标和收获的话,就很容易心浮气躁、左顾右盼。因此,在你想干些什么,并且会因此获得什么之前,更应该想你发自内心想做什么,同时你自身适合做什么。
其次,我们应该在了解自己资质的基础上,再设定自己的目标。当你把两者结合起来后,你就会逐渐拥有一种显性的东西,这就是能力。
在改变自己习惯的工作内容、环境、节奏时,人难免都会焦虑。而这时最重要的就是,区别焦虑的根源是惰性,还是资质。如果是前者,我们就要敢于去挑战自我。
继而评估风险承受力
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另一个现实就是要考虑:我为什么要在这个企业工作?是为了理想,还是为了生存?而随着你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你的选择可能也会不同。
比如说,如果你还比较年轻,又没有家累,你可能“敢于”拒绝这种变动——因为你随时可以跳槽走人,另寻新路;你也可能“敢于”接受这种变动——因为你的职业还没有定型,也输得起。但如果你已经步入中年了,你可能更多只能被动接受,因为你已经“失业”不起了。
基于此,当你选择要接受或者是拒绝这个转型时,你就要进一步考虑:两种不同的后果会是怎样的?这些后果我真的能承受吗?这就需要做一个风险评估。再下一步,如果你接受转型或者是拒绝转型,你有哪些资源或需要获取哪些资源,以支持你走好后面的路?这就是资源评估。
然后评估环境
评估完自己之后,我们需要评估的是你所供职的企业。这里包括评估:企业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是怎样的,比如是初创期、成长期,还是成熟期。更主要的是:企业未来的走向是怎样的。除了企业大环境,还有就是职业小环境。比如:新岗位的职业环境会如何?未来共事的及业务往来的人员是什么状况等等。当然,相对于认知自我,判断企业前景的不确定性更多,风险也更大。
要化被动为主动
所谓被动转型的核心命题,其实就是:如何做到“心不想”而“事成”?
面对转型,第一,职业经理人要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选择”,变“不想”为“想”。
第二,要相信人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
第三,要学习女性超过男性的一个优点,那就是:忍耐力强。
第四,要善于扬长避短,然后再适时适当地补短。
第五,要勤奋多思,多多寻求解决的方法。
第六,要善于借助外力。
(本文内容均采编自奇正管理俱乐部活动现场研讨观点。)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中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