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一些写字楼里,有一种说法叫做“29岁现象”,意思是:青春的有效期至29岁截止,一到30岁,就会被打上“timeout”(过期)的印记。
29岁就“过期”,也实在太夸张了些。不过,在很多招聘会上,用人单位打出“年龄:35岁以下”这样的要求的倒也不在少数。所以又有了种说法,叫“35岁现象”。“30出头时,人家说,‘噢,才30出头,还年轻……’一过35岁,说法变成‘哟,也快40喽!’一下子就觉得老了。”
由年龄而产生的恐慌,在这个年龄段的白领中弥漫开来:什么时候会“歇菜”,或被扔出去呢?今天、明天、永远不会?
尴尬的“三无”时期
黄小姐 32岁 普通职员
眼看着80年代出生的那批人都成了我们的同事,不得不感叹,自己已青春不再了。
一上30,你就和那些年轻人合不来了。跟他们去“泡吧”,你坐一会儿就会打瞌睡;跟他们去唱歌,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几首“经典老歌”,唱出口连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而他们唱的那些周杰伦的大白话歌,你也实在不敢恭维:“蹦的”就更不要想了,一小时呆下来,回去准得神经衰弱,耳朵“嗡嗡”作响。“团队精神”一失去,渐渐地,他们连吃午饭都不会叫上你。
也别指望那些职场上的“菜鸟”会叫你“老师”。你当初为之自豪的名牌大学本科文凭,跟他们含“金”量极高的洋文凭相比,早已不值钱了;虽然你的英语在同龄人里还算不错,但突然之间冒出来的新名词已让你应接不暇了,你还一板一眼地用三个字母表示“you”,他们早用一个字母“u”了;更不用说电脑,那你还得倒过来叫他们老师。至于你的经验,他们会用硅谷白领的话来反驳:“今天的技术只能今天教,它不是3年前教的。经验现在已没有多大意义,它只能证明你的技能已经落伍了,哪怕你只有25岁,哪怕你离开大学只有4年,你所掌握的技能也已经落后了4年。”
虽然工作不顺心,这时候也不敢随便跳槽了。年轻时可以对公司不在乎,一到30出头,会对公司产生依恋———职场上的种种不如意,到哪里都会有;做生当然不如做熟,如果事业有了一定的基础,就很难放弃原有的工作;如果事业平平,更没有自信去和年轻人竞争,甚至开始对老板察言观色,怀疑也许哪一天,老板会以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让自己离开。
最怕被“炒鱿鱼”
胡先生 35岁 部门经理
说钱多吗?倒也不少,至少比长沙长海医院工作。医院很老了,桌子老、椅子老、人更老。那时候劲头很足,总想着能大展拳脚,但医院的工作并不忙:一到中午,年轻的打牌,上了年纪的拿报纸盖了脸睡午觉,不会打牌又不睡午觉的出去淘便宜货;一到下午三四点钟,无事可做了,就派一个人去传达室取报纸,大家一人一张换着看;5点下班,4点3刻大家就收拾包准备去抢班车的位子……后来有了“医药代表”这种工作。很多同学跳槽去了各大公司,聚会的时候,他们的派头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他们管办公室里的同事叫珍尼、杰克,而不是老张、小王;他们人人用电脑,而不是用漏墨水的破钢笔;他们每天都忙得飞起来,而不是在办公室闲坐打牌;最看不懂的是他们的收入:基本工资加上巨额奖励。
我也跳槽去了医药公司,也和他们一样能掏出香喷喷的名片,也赚一样多的钱,买一样的名牌穿。现在,我坐上了“主管”的位置,但还是要靠业绩吃饭,还是要用体力和笑脸、应酬来保饭碗。有时,下午去医院联系业务,听着医生讨论今天回家做什么菜,突然觉得他们真幸福,而这在以前的我看来则是“虚掷青春”。
有位职业顾问说:年轻的时候,靠拼劲吃饭;中年时,靠智慧吃饭;年老时,靠经验吃饭。我现在还在靠体力吃饭,如果有一天体力不行了,我又能干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