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是千军万马浩浩荡荡挤“上大学”的“独木桥”,过了“独木桥”就是“一马平川”——用人单位任你挑;而高校招生“宽进严出”(后来变成“宽进宽出”)的结果,则是上大学和读完大学有如“一马平川”,而读完大学则要千军万马浩浩荡荡挤“求职”的“独木桥”——参加完十场招聘会,像虚脱一般,可能还是“在水一方”。
以前是“独木桥(大学)——一马平川(就业)”,现在是“一马平川(大学)——独木
桥(就业)”,大学生就业市场已从“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这就是现实,这就是残酷的现实。近期的“求职易”连续刊登的各类大学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的情况,似乎招聘会图的是热闹,不少求职者埋怨“待遇太低了”,“用人单位太苛求了”,“热脸蛋贴到冷屁股上”,“求职资料如石沉大海”,更有硕士生感叹“研究生比不上本科生”……但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因招不到合适对象而苦恼。
就业环境果真如此恶劣吗?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说起吧!在帕特农神庙的入口处有一块石碑,上书“认识你自己”。然而,就这再简单不过的五个字,足以让人类思考了两千多年!几乎是同时代的东方孔夫子,与之则异曲同工——“吾一日三省吾身”。德国哲学家康德也由此感叹——头顶的星空和人的内心世界,时常令他激动不已,一方面提出了有关宇宙进化的“星云说”,另一方面写下“理性批判”,从两个世界拷问人类的灵魂。
而弗洛依德则从“本我”、“自我”和“非我”认识“自己”,简而言之就是要认识自己的本质。法国喜剧大师说,“他不停地笑,就是生怕一旦不笑就会哭”,他的表现是乐天派(自我),但实质却是抑郁(本我),这就是现实煎敖的人性。鲁迅先生则从“自我”回复“本我”,他因父亲的病逝从“三味书屋”走向“百草园”,立志做个医生,后来发现自己更适合“解剖人性”,最后弃医从文,重返“三味书屋”;而汪精卫则从爱国者(行刺清王室)到国民党主席(建立民国),最后成为卖国贼(汪伪政权),迷失了“本我”。
职场也是人生的舞台,当十有八九不如意的时候,要常常自问“我是谁”,寻回“本我”——渴望手中握住的繁华(自我),是否就可令内心得以安宁(本我)?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如此?孙中山先生从屡败屡战悟出人分三等——“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你属于哪一类人呢?是否过高估计自己?是否自己发生了“错位思考”?以已之短,攻人之长,当然“研究生比不上本科生”,高等教育“平民化”之后,百里挑一,当然“用人单位太苛求了”,说到底“认识你自己”。
孙子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但我更相信“性格定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