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职场秘笈都是教你如何进入的:像心理学家一样研究面试出题者的真实意图,因为你要敲开那扇玻璃大门——走进去;像阴谋家一样揣度上司的需要与好恶,因为你分明看见了“上升通道”——爬上去;像无赖一样对着往你脸上吐口水的同事绽放春天般的微笑,因为你已经在他的屁股上狠狠地踹过一脚,并且还要——踩过去。但《钱经》偏偏坚持认为,教你如何“走进”的经验与技巧已经足够,而对“离开”的总结研究却贫乏如漠。事实上,选择离开的时机同样重要。为什么?
我们不妨先看看人在职场究竟像什么?像猴子爬树——向上看全是屁股,向四周看全是耳目,向下看全是笑脸。难怪人们喜欢互道吉利话——步步高升,当然是真心希望你能看到更少的屁股和更多的笑脸。因为如此,人们往往顾不得了自己的屁股。但千万不要忘记,职场如火,它当然可以点燃你的热情与欲望,但同样,也可以烧红你的屁股。
难道说我们要学会掌握大势不好就溜之大吉的技巧?当然。记住,没有人阴暗地把你想象成喜欢脚底板抹油的滑头,你尽可以把自己发挥成一个彻头彻尾的大英雄——要么与老板“共渡难关”,要么与同事共为最后的权益而战。但谁都得承认,有些时候,做“大英雄”就意味着你必须放弃做理财高手的机会。在理财观念里,减少损失的重要性从来就不亚于赚钱技巧。
如此说来,脚底抹油越早越好?可以肯定地说,有些时候,的确如此——反应迟钝不仅会使我们损失金钱,更重要的是机会成本——而这往往被我们所忽略。事实上,有些事情看似来得突然,其实并非毫无征兆和规律。如果能对风雨欲来的“气象”有所了解,你就能选择最佳时机系紧鞋带——以冲刺般速度开溜。
征兆一:烧钱“大限”将至
小董本在一家知名杂志做了三年的美术总监,因为“不满单位新领导热衷于办公室政治而离开”,他旋即加入了由朋友做主编的一家新杂志。在拿了三个月的高薪后,又跳到另外一家工资低得多但已经有些名气的媒体工作至今。
千万不要以为小董选择单位的标准是“名气”而非薪资。事实上,他在进入朋友负责的那家新杂志之前就很清楚地认定,那不过是一家“过桥单位”。“去年年初我的那位朋友在接手这家杂志时就很明确地对我说过,这本杂志因为出资方投资能力太有限而不可能做起来,因此他能做的就是把投入的那100万烧光后结束工作。”小董说他进入这本杂志时,他的朋友烧钱已经半年,“一年大限快到了,我能不离开吗?”据说,小董的这位朋友对他的去留都持开放态度。故事的发展几乎毫无悬念。去年年底,那家杂志社已经发不出工资。
事实上,在那家杂志工作的其他人员并不可能像小董一样了解内情。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就完全被动。“西服革履出入高档写字楼”成为描述曾经的网络烧钱时代的典型语言,但今天这种表象的东西显然已经不能成为你做出判断的依据。无论是老板在烧自己的钱还是职业经理人在烧别人的钱,应该存在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偏废——他们似乎更讲求“花钱的艺术”而“缺少”赚钱的思路。
我们这里当然不是天真地以为老板是烧钱听响,做企业当然是为了赚钱,烧钱的目的也无非如此。但他们至少都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赌心重。
“即使已经开始偶尔拖欠房租但也坚持不搬离星级写字楼;老板在办公室走廊里挂满自己与国外新闻界人物的合影显示自己的身份,同时似乎也刻意表明自己的媒体情节;即使记者也被要求必须打卡上班,因为要给来访客人留下人气很足、一片繁忙的印象。”已是“过来人”的杨帆对《钱经》如是回忆他所在杂志的烧钱情景。
他说,老板只是把那本杂志看作融资平台,杨帆们最终没有享受到融资的战果——在老板一大笔钱到手之后,他们面临的命运却是降薪、裁人,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本杂志已经完成了其阶段性使命。
如果说你坚信自己没有能力对烧钱的危机做出判断,姑且也可以这样想:烧钱与自己有何相干呢?自己可能遭遇的金钱损失不过是烧钱灰飞的最后一刻吗?那么就不妨在自己的脖子上挂块计时表——大多烧钱危机的来临都是在年头上。这种规律的总结是有一定依据的。因为是为一定的目的烧钱,所以老板给定自己的时间计划多是以年为单位的,他们给职业经理人的也是“年限”,为了更便于秋后算账。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中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