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所有组织概莫能外,国家如此,企业也一样。当今世界,国与国、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也是人才之争。
对于组织来讲,人才有一般与核心之分。核心人才往往是决定组织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要素,所以尤其应引起领导者的高度关注。
一家企业的经营需要两类核心人才:战略人才和执行人才。所谓战略人才是善于提出或制定目标(使命)、目的、战略或称策略、政策、程序和规则、方案等的人员;而与之相应的执行人才则是指能够高效率地实施战略人才各项构想的人员。
为什么说需要这样两类人才呢?企业经营的根本问题就是正确地做正确的事,也就是方向和效率的问题。在企业内,优秀战略人才的存在保证了企业在“做正确的事”;一流的执行人才呢?则保证企业在“正确地做事”---两者均不可或缺。
为了更好地理解战略人才、执行人才的概念和他们对组织的意义,我们来看看三国时期刘备的故事以及与他相关的一些人物跟事迹:
诸葛亮、庞统、法正就是刘备集团的战略人才,五虎上将关羽、张飞、马超、赵云、黄忠则是其执行人才。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乃“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庞统“雅好人流,经学思谋,于时荆楚谓之高俊”,法正“著见成败,有奇谋画策”;“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马超“信著北土,威武并昭”。
刘备在没得到诸葛亮等人之前,投公孙瓒、依陶谦、附曹操、奔袁绍、寄刘表,基业常得而复失,极其狼狈,被人们称为“孤穷刘备”。但刘备起初并未意识到是自己身边缺乏战略人才所致,而是对水镜先生叹曰“命途多蹇,所以至此”,认为是自己命不好。水镜先生则一语中的:“不然,盖因将军左右不得其人耳。”刘备很疑惑:“备虽不才,文有孙乾、糜竺、简雍之辈,武有关、张、赵云之流,竭忠辅佐,颇赖其力。”水镜说:“关、张、赵云皆万人敌,惜无善用之人。若孙乾、糜竺辈,乃白面书生,非经纶济世之才也。”也就是说,水镜认为这时刘备身边的关、张、赵云都是绝佳的执行人才,但却没有真正出色的战略人才制定好的战略,所以他们的作用并未发挥充分,刘备也就只能处处碰壁了。
果如其言。刘备在得到诸葛亮、庞统、法正之后,局面就慢慢打开了,最终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基业。
开始是诸葛亮。诸葛亮在《隆中对》首先分析了天下大势“操计国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诚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随后替刘备制定了正确的政治、军事策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军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这一策略由关、张、赵云等实施,先取得了荆州。
其次是庞统。庞统极力劝说刘备“逆取而顺守”,占领益州,还提出了攻打刘璋的上、中、下三计:“只今便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此为上计。杨怀、高沛乃蜀中名将,各仗强兵守住关隘;今主公佯以回荆州为名,二将闻知,必来相送;就送行处,擒而杀之,夺了关隘,先取涪城,然后却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夜回荆州,徐图进取:此为下计。”刘备得益州,虽赖张飞、魏延等人死战,亦赖庞统谋略之高明。
最后是法正。法正在刘备取汉中之前,对刘备等人说了一番极有见地的话。他说:“……今策渊、颌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疆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正是因为有了法正的筹划,加上黄忠、赵云等人的冲锋陷阵,刘备才终于抚有两川之地。
《人物志》云:“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能役英与雄,故能成大业。”企业家们也必须善于掌握和使用好战略人才与执行人才,方能让自己的企业基业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