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下》原文: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翻译:
宣王说:“我怎样识别哪些人没有才干而不任用他们呢?”
孟子说:“国君进用人才,如果不得已,将会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远的超过关系近的,对此能不慎重吗?(对于一个人,)左右侍臣都说他好,还不行;大夫们都说他好,也还不行;全国的人都说他好,这才去考察他,见他确实是好,这才任用他。左右侍臣都说不行,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不行,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不行,这才考察他,见他确实不行,这才罢免他。左右侍臣都说可杀,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可杀,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可杀,这才考察他,见他确实可杀,这才杀掉他。所以说,是全国的人杀掉他的。这样,才可以算是百姓的父母。”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看到此段文章大发脾气,下令删除此章,因为他杀了无数的功臣,株连数族,没有什么民主和法制观念,只是他说谁好就是谁好。这里提出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管理方法。不管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甚至于是个人,都要遵守这个法则。当你听不进别人话语的时候,也就是你犯错误的时候。因为那时你是一意孤行。毛泽东到晚年也是犯这个错误。要是他愿意多听听老部下的劝说和意见,就不会闹的不可收拾。
有的管理者一旦坐上去,就认为自己如何了不得,不把同事看在眼里,谁说的话顺耳听谁的,谁要是说的不中听,就想办法把他搞掉。没有去接触更多的人,了解事情的真相。在一片阿谀声中做自己的美梦。梦醒的时候也是自己失败到极点的时候。
有的老板也是一样,不管下面人做什么,先看对不对自己的眼色,看不顺眼的就百般刁难,看顺眼的犯了错误也是一笑而过。时间长了,大家摸清其中的原由,自然是顺眼的事情多,看不顺的事情少。而不知道同化了企业的人却会给企业带来致命的伤害。曾子(孔子的孙子)在《中庸》开篇说的好:“不偏不倚,中庸之道”!什么事情太偏离轨道都不好。“矫枉过正”也是一个毛病。所以我们要把握一个度,既不要听信个别下属的谗言,又要亲自去弄清楚事情的真相。给下属一个公正的形象,让更多的人信服你。
考察一个人既要通过他的工作表现,也要观察他在生活当中的言行。再好的人才也有不承认他的,也有比他强的;再差劲的一个人也有他的优点,也会得到部分人的认可。所以,要象孟子说的那样,多渠道的去了解,看看大家的意见再做出决定,错的机率自然就小了!
要识别那些没有用的人,也是一样。观察他的工作情况和生活情况。如果他没有什么作为,只是一路靠吹捧来的,你要他去做实事,他也做不了,肯定是做不好。当他在你面前说的头头是道的时候,你要他把具体的事情做出详细的阐述,把工作中的问题拿出来让他解决,在他“黔驴技穷”的时候提醒他,告诉他怎样去做人。
而对于那些人才,尽可能的为他提供服务,让他去发挥优势。功劳自然是你管理有方。一来你省心,二来你有功。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