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智猪博弈”看激励

80酷酷网    80kuku.com

  

  在经济学中,“智猪博弈”(Pigs’payoffs)是一个著名博弈论例子。

  这个例子讲的是: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边有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猪圈的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刚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猪踩动了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吃到另一半残羹。

  那么,两只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答案是:小猪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则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

  原因何在?因为,小猪踩踏板将一无所获,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不踩踏板总是好的选择。反观大猪,已明知小猪是不会去踩动踏板的,自己亲自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吧,所以只好亲力亲为了。

  其实,“小猪躺着大猪跑”的现象在现实中大量存在,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也不乏其例。在以往我们的咨询实践过程中,也有很多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向我们抱怨,觉得一般员工甚至中层管理者工资、福利也不算低,但依然缺乏工作能动性,不能创造优异的绩效,很多事情还要亲力而为。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是什么导致“小猪躺着大猪跑”的现象?可以看出,是由于规则的核心指标所导致的:每次落下的食物数量和踏板与投食口之间的距离。我们可以改变这两个关键条件,再来看看相应的策略:

  方案一:减量方案,投食为原来的一半分量。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不去踩踏板了。小猪去踩,大猪将会把食物吃完;大猪去踩,小猪将也会把食物吃完。谁去踩踏板,就意味着为对方贡献食物,所以谁也不会有踩踏板的动力了。

  方案二:增量方案,投食为原来的一倍分量。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会去踩踏板。谁想吃,谁就会去踩踏板。反正对方不会一次把食物吃完。小猪和大猪相当于生活在物质相对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但竞争意识却不会很强。

  方案三:减量加移位方案,投食为原来的一半分量,但同时将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结果呢,小猪和大猪都在拼命地抢着踩踏板。等待者不得食,而多劳者多得。每次的收获刚好消费完。

  同样,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而言,采取不同的激励方案,对员工积极性调动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并不是足够多的激励就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举一个例子来说,在我们的一些改制案例中,企业由于原先改制过程中实施了职工全员持股的方案,结果如增量方案一样,人人有股不但没有起到相应的激励作用,反而形成了新的大锅饭。

  正如“智猪博弈”变化方案,不同的方法会导致不同的结果,结果产出并不完全与投入成正比。对于增量方案,虽然能够保证大猪和小猪都会踩踏板,但是缺乏一定的积极性,而且成本较高;对于减量加移位方案,在移动投食口的基础上,采取低成本方案,反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大猪和小猪都抢着踩踏板。

  同样的,企业在构建战略性激励体系过程中,也需要从目标出发,设计相应的合理方案。一是,根据不同激励方式的特点,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准确定位激励方案的目标和应起到的作用。二是,根据激励方案的目标和应起到的作用,选择相关激励方式,并明确激励的对象范围和激励力度。

  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企业的激励最终会形成以下两种导向:

  一是,福利型导向,最终使员工产生归宿感,使员工真正融入企业。由于其普及性的特征,因此投入与产出并不成正比,也就是说,较大数额的激励与较小数额的激励产生的效应可能相差不大。从这个角度而言,福利型导向与上述的增量方案类似,虽然能够调动大部分员工的积极性,但程度不高,且需要较多的成本。因此,福利型导向的激励更多趋于形式层面和精神层面,其主要目的在于创造一种和谐、舒适的氛围。

  二是,激励与约束型导向,赋予员工相应的权力和义务,真正调动员工积极性,通过各种奖励等方式实现个人价值。激励与约束型导向的特点在于其针对性较强,投入与产出相应呈现同步增长趋势,也就是说,激励往往与员工业绩挂钩,进而起到对绩优员工奖励和对绩差员工鞭策和作用。从这个角度而言,激励与约束型导向与上述的减量加移位方案类似,通过合适的方法,以适当的成本获取较大的效应。因此,激励与约束型导向的激励更多趋于实质层面和物质层面,其主要目的在于实现员工责任义务和获取利益的统一。

  一个有效的战略性激励体系,将综合福利型导向和激励与约束型导向,相互补充与完善,最终多方位、多层次形成一种立体化结构。

  总的来说,企业构建一个完整的战略性激励体系,首先,要依据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形成相应的激励指导思想;然后,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激励方式和方法,根据企业的特性,针对不同对象实现相应不同的激励。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