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机牌照,到3G牌照,在IT通讯领域,“牌照”所带来的巨大商业机会和经济利益,引得众多企业趋之若鹜,大有不得不罢休的架势。
但从没听过MBA“牌照”之说,殊不知,这正是MBA本土化过程中遭遇到的最为激烈的体制之困。“牌照”代表着一种高校准入的资格,而它被牢牢地控制在教育部手中,有人称之为计划经济的遗物,更有人视其为市场经济的魔棒。牌照的明争暗夺,发生在不同性质的高校内部。
1991年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仝允桓刚参加完国家教委关于设立MBA学位教育的会议,匆匆赶回清华园,这时他的心情格外好。在此之前,MBA已经“闷”了两年之久,包括教委高官在内的核心决策层都认为,是该“揭锅了”,仝允桓被任命为主管MBA的负责人。现在,他已经是中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了。MBA到现在,已经走过了13个年头。
第一年,全国九所高校成为最初的试点,北京地区只有两所高校(清华、人大),全国只招了不到100人,这个数字现在只相当于清华大学一个学校一年招生量的1/3。
1994年,第二批高校得到了MBA的牌照,其中最惹眼的莫过于“北大”“复旦”。在一系列的竞争中,扩大规模成了众多高校的焦点。
在此后的几年间,中国教育部共发放了64张MBA学位教育的牌照。而中国的大学数量在3000所左右,相对来说,MBA牌照仍然是一种极度稀缺的资源。
开办MBA 回报海量
MBA的牌照价值几何?人们无从算起,但要从直接的经济收入入手,却可以从中窥得一个大概。
记者给某高校的MBA项目算了一笔账,MBA的收费8万元左右,200人的规模,年收入就可达到1600万元。
有了MBA,才可能申请到EMBA的办学资格,而EMBA才是整个项目中赢利的大头,每位学员的收费以20万元计算的话,100人的规模,年收入可达到2000万元人民币。
此外,从长远的发展角度考虑,创造大量的精英富裕阶层的校友,是学校放出的长线,MBA已经是精英的半成品,相对于年轻的本科生来说,潜力不可同日而语。
这不仅体现在日后的捐款上,还会在其他各种方面带来看得见的实惠。政府体系内的MBA校友则可以为学校谋得更多的利益。在校方看来,校友情结是非常牢固而可贵的。据记者了解,在目前已经培养出来的MBA中,在政府体系中职位最高的当属上海市的一位副市长。
学校中层看重的是前者,资金上的巨大回馈,而学校的高层则更加看重后者,精英阶层校友的生产。后者比前者更加值得期待。
民营大学 申请无望
据记者了解,已经有几家民营大学表示出了强烈的愿望,但均被教育部婉言回绝了。理由非常简单——实力不济。
“目前的MBA名声已经不佳,现存的高校还在摸着石头过河,就更别说民营高校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一位公务员闲聊时说。
在采访中,北京一所民营高校的副校长言辞恳切地表示,如果放开的话,我们也可以找到很好的老师,高价请老师,这本是民营高校的长项。
他表示,一般高校的MBA老师只能拿到年薪10万元左右,而我们“年薪50万元也掏得起”,这绝非没有可能。该校的知名教授的年薪最高达到了70万元。在高薪的诱惑下,肯定能招到优秀的人才。记者私下进行了调查,以北京大学为例,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MBA项目,老师的年薪确实只有10万元,光华管理学院部分老师的收入可以达到30万元左右。
“况且,我们还有非常灵活的市场运作经验,比之体制内的高校来说,丰富得多。甚至可以聘请市场上的其他机构参与进来。”
但囿于庶出,没有得到嫡系同等的待遇,民营高校的管理者们不免有些怨气。
牌照放开 学费必降
“如果牌照能够放开,MBA市场价格肯定会降。”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整个MBA市场会形成一个有效的价格梯度,低端产品的价位恐怕会降低到本科生的水平。”中国人民大学张鹏表示。
随着整体学费的下滑,价格梯度逐渐形成,但这并不意味着排名前十位的商学院的学费会降低,正相反,他们的价位反而会有所提升,因为市场反映出了优劣的对比。对比越鲜明,价位差就越大。
同时,一旦大幅度降低准入门槛,MBA就形成了批量化生产格局。
取消市场限制是大势所趋。各种性质的高校(国立、民办、外资、混合体)都可以得到权利。
竞争面的铺开,也会加剧竞争,而目前的竞争并不明显,MBA的城市性能很强,因为有自己的工作,甚至part time?必须在本城市选择MBA学校,而同一个城市中的MBA院校又非常有限,造成了竞争的异常不充分。
供不应求 人为造成
教育部的说法不无道理,但多少有些危言耸听。牌照限制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记者专访了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阎凤桥,他一语道破了天机:在人力市场上,通过控制供给,来维系MBA的职业地位。
全国MBA指导委员会是MBA管理的核心部门,其工作接受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领导,性质上属于政府部门,但起到了行业协会的作用。
“这本身也是一种市场行为。”阎凤桥指出,行业协会通过提高准入门槛,来维护已经进入者的利益,一方面提高行业内人士的含金量,从而提高他们的平均薪酬。另一方面,维护了拥有牌照的高校利益,人为地造成供不应求的局面。这是专业化程度很高的行业协会普遍采取的策略。
全国MBA指导委员会有意无意之间通过MBA资格的审核,达到了如上的效果。
但一些圈内人对此并不十分认同:中国尚未发展到通过控制供给来抬高MBA身价的阶段。按照当前的经济形式,就应该适当放开。有人预期,MBA的数量再多50倍仍然无法满足巨大的需求缺口。
而且,从现实情况看,单纯抬高门槛,并没有如愿地抬高了现有MBA们的身价。有资料显示,今年毕业的MBA们,其薪资水平已经降到与普通研究生没有太大差别的地步。直接的后果是,MBA的报考人数逐年下降,从每年5万人,下降到了2004年的3.6万人。人们的质疑并非没有道理。
利益驱动 “暗M”泛滥
在MBA牌照紧缺的情况下,很多短期内申请无望的高校开始按捺不住,通过设立相似的培训项目招揽生意。业内称为“暗M”运动,或“隐性MBA”。
其招生面对偏远地区的城市,收费只有正常MBA的一半,甚至更低,提供一种纯经济学的教学方案,而不是MBA所需要的管理学知识。晕天黑地的高等数学就会耗去一个学生相当大的精力,而学校本身对此并没有过多的投入,依靠学院里或数学系的老师就足够了。
MBA教学变成了经济学研究生班,完全依靠现有经济学科研基础,利润相当丰厚。
记者了解到,京郊一所大学的工作人员日前正在联系报纸广告,希望在云南、甘肃等地的报纸上做本校的首届MBA班宣传,力图引来当地的“土财主”。
其他各种类型的MBA也频繁现身,包括“迷你MBA”“工商管理特训班”“MBA短期课程”……名目繁多,其共同点是不提供学位,但可以提供学校出示的毕业证明。
事件观察
MBA不是精英教育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将MBA看作一种精英教育,毕业后令人称羡的职位和优厚的待遇标榜了他们的身份。但到了2004年,MBA教育是否还应该延续精英教育的方向?值得商榷。
中国经济的国际化趋势日臻明显,MBA教育传授给学生们的是大公司的管理方法,这种方法除了适用于跨国公司之外,也适用于逐渐与国际接轨的国内企业,虽然这中间还需要不断的磨合,但方向是没错的。
MBA同时传授给学生们诚信经商的理念,在当今中国信用缺失的积习中,新一代的MBA们理性地接受了“信用成本”的概念,为了降低成本,他们会从自己做起。
不是几百个、几千个、甚至几万个MBA可以改变中国的,而需要上百万个MBA用新的体系冲击固有的藩篱。因此,MBA应该走下高台,实现平民化教育,少数精英的觉醒无法改变中国经济的传统,只有大批量的产生“MBA MADE IN CHINA”,才能实质性地推动中国经济摆脱痼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