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要毕业答辩了,而东北大学学软件设计的小科还在焦急地盼望着用人单位的面试通知。
从3月份开始找工作至今,平时很少和外人打交道的小科不知去了多少次人才市场,投了多少份简历,但大多都如泥牛入海,也面试过几次,但都因没有工作经验而被拒之门外。小科说,班里40个同学,除十几人找到工作外,其他人还在奔忙着。一个计算机岗位,就有二三十份简历递过去,能给个机会面试都兴奋得睡不着。现在小科不再计较专业是否对口,哪怕是打字、做业务员,只要工资能有800~1000元,能够生存就满足了。可是,小科依然还在等待。
小焱是沈阳理工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他感触最深的是,本专业工作好找,但不容易找到正规的大企业;而容易找到的广告公司、装修公司等小公司,一无协议,二无保险合同,三是底薪难以支付最低生活费,让人感觉不踏实。然而,工业设计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若没有一两项设计成果,就很难被大公司看好。
东北大学学生处处长郑虹说:“现在用人单位重视的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力’,也就是适应工作的能力和潜力。”但在学习期间未曾“热身”过的毕业生,不知道自己“就业力”在哪里,就被匆匆地推到了就业的主战场,许多同学毕业了,只能在人才市场待业。
沈阳人才市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孟庆伟调查分析发现:美国的学生为了能从大学毕业,在大学里认真学习,研究市场,把知识放在实践中感悟;中国学生为能考上大学而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则松了口气,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了。
孟主任认为,60%的中国大学生没有“职业生涯”概念,更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哪些职位能成功,自己潜能有多大一概不知。职业目标的相对模糊,使一大批学生有就业恐慌表现,不能理智地把握机会,签约快,也容易因后悔而违约。孟主任觉得应把求职当成一个系统工程来做:“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这样才能有更强的“就业力”。只有攥紧“就业力”这张王牌,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才可能缓解。
记者了解到,辽宁省今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高校毕业生总数为160662人,比去年增加36674人。到4月底,全省有70多所高校就业签约率只达到39%,低于去年同期两个百分点。5月下旬,有的高校签约率还不足10%。“学校和专业是影响就业率的两大指标,但毕业生自身具备什么样的就业力,才是最根本的因素”。沈阳理工大学的一位老师说:“光看学生的就业率意义不大,让学生真正掌握就业本领才是学校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