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今日早报消息,7月,又是一届大学毕业生走出校园踏上社会的时候。近日,不少读者向记者反映,除了人们早有所闻的“性别歧视”、“乙肝歧视”之外,不少企业又给应聘者增设了一道新的门槛——求职担保,即必须有当地常住户口人员的担保,大学毕业生才能获得应聘的岗位。
虽然这种类似“担保人”的担保要求在证券、银行、保险、营销、收银等行业已经“非常普遍”,但其强制性和背后隐藏的对“求职诚信”的顾虑,却引发出了不小的争议。
记者采访中发现,不少招聘单位在收银、业务、财务等岗位的说明上增添了“非杭州本地人需有杭州户籍人员提供担保”的要求,有的企业甚至用括号注明:本条件必须满足。在对这些企业的采访中,他们更是干脆地说,仅有本地户籍还不够,必须有固定的经济来源,或者拥有房产、存款等资产证明。对于初到杭州求职的大学生,尤其是缺乏社会关系的应届毕业生来说,找到担保人就不容易了,更不用说让担保人出示资产证明了。
中国计量学院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在评价“求职担保”时表示,“这种做法没有必要”,因为这是学生与用人单位的一个双向选择,靠的就是双方的信任关系。他认为,大学生不同于普通的外来务工者,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有学校推荐,也有可信的档案,资料相对可靠,企业的顾虑就显得有些多余了。
法律界人士姚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求职担保”这一要求的提出有违《劳动法》的立法本意,而且在如何认定“担保责任”以及保护担保人的合法权益上,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