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3天的“2005中国大学生就业高峰论坛”10月26日上午在深圳会堂隆重开幕。该论坛由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深圳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承办,来自全国300多所高校和各省市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的逾500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在这场全国性的峰会上,来自人事、教育部门的专家为今年大学生就业形势问诊把脉,提出了一些颇为尖锐的看法和意见。
户口政策紧缩影响就业率?
会上,国家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作了题为《和谐社会与中国高等教育》的报告。教育部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去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280万人,200 5年毕业生人数已增长到388万人。据预测,到2010年之前,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将达到350万以上。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毕业生就业处调研员荆德刚在围绕《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对策》的题目作报告时指出,今年毕业生就业出现了一些新情况,首先是在户口限制上,诸如北京之类的大城市为了遏制人口机械增长的势头,对城市户口采取了较为紧缩的政策,深圳也出现这样的问题,东部一些城市也在效仿这一做法,而近几年来每年大约有50%的毕业生选择到东部城市就业,这就为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他还指出,这几年各高校包括国家直属高校在内的毕业生就业率下降,本科生、研究生都面临就业压力,这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人才承载率空间多大?
深圳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郑举武主任则提出应该深思“人才承载率”问题。他认为,不应该盲目追求100%的就业率,在市场体制发展较为成熟的体制下,“统一分配”的概念已经在逐渐地被“双向选择”所替代,100%的就业率未必就是好事。但他同时指出:一座城市的人才承载率能够达到多少?
可以吸纳多少毕业生?这值得深思和探讨。“一杯水里能不能再多溶解一些糖?其实是可以通过一些途径做到的,比如升温。”他以深圳作为例子加以说明,深圳每年大约吸纳3万名应届大学生,其中,大型公司企业所招收的毕业生就超过了1.5万,其余的1万多大多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小型的企业里,其实深圳还有18万家大中型的企业,还是有潜力可以吸纳更多毕业生。
就在昨天下午,“2006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校企交流会”作为该峰会的内容之一在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召开,以深圳为主的珠三角地区300余家用人单位,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300多所高校和各省市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就2006年毕业生需求情况、招聘计划、专业趋势等进行了现场交流和沟通。据了解,12月17、18日两天,深圳还将举办“双选会”,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牵线搭桥”。
中国缺高素质大学生?
就在不久前,国际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一份报告称,中国缺乏训练有素的大学毕业生,只有不到10%的中国大学生拥有为外企工作的技能,而相比之下,印度的该比例则达到25%.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教授在昨天的峰会发言中认为这应该引起中国高校和大学生的思考。“有报道曾说深圳的人事经理过剩,实际上职业化、专业化程度很低。有研究报告称,10年后,中国将需要7.5万名具备某种国际经验的经理人,而目前仅有约5000名此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