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纳数万元学费,毕业后就能到吃“财政饭”的事业单位工作。湖北鹤峰县党校2001年、2001年开办的大专班,对当地农家子弟的诱惑显而易见。然而,大专班的18名毕业生,在分配半年后却遭遇“分流下岗”。全家四处借贷来的学费打了水漂,3年学习等来的“铁饭碗”破碎,18个家庭踏上了上访之路,由此也揭开了鹤峰县党校“办大专班‘卖’编制”的内幕。花钱可以上党校,毕业就能吃“财政饭”,这不是谁杜撰出来的 “神话”,而是在湖北鹤峰县真实“上演”——在2001年北鹤峰县县委常委有“关于县委党校工作的会议纪要”,清楚记录“开办定向就业大专班,收取一定培训费用”;学生入学前与县委党校签订《全日制定向分配大专班协议书》,明确规定“学习期满凭毕业证书,统一安排到乡镇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并且,2005年10月,县党校两届30名毕业生全部被分配到乡镇经管站,如愿以偿按“计划”吃上了“财政饭”。
“花高价读书就能得到事业编制”,多么荒唐的悖谬!因为按照国家公务员管理有关规定,事业编制人员的招录,直接套用公务员任用条例。当然,作为一个县级党校,就是一个办学的场所,也无权对学生做出办班卖“编制”的承诺。
对于荒唐党校办班卖“编制”行为,鹤峰县编制办主任李国庆却沾沾自喜称:这是一项学生、党校“双赢”的做法。对学生、党校而言,确实是“双赢”——学生交上4万多元,就能等、靠、混吃上“财政饭”;党校通过卖“编制”搞创收,收取一大笔资金盖大楼。
但是,谁是受损者呢?党校办班卖“编制”卖掉了什么?
我想一是老百姓。财政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老百姓的纳税钱。据报道,自2002年湖北省进行农村税费改革时,明确要求核编减员,当时鹤峰县的财政供养人数就已经严重超编。而2005年,县党校30名毕业生全部混上财政供养人员,无疑增加了财政负担。二是相关人的利益。事业单位有空编,应该本着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竞争上岗。党校卖编制,势必侵犯另一些社会群体的利益。三是党校以政府信用做担保,以编制换资金的做法,违反的公务员任用及管理规定,出卖的是公权,导致的是政府公信力的降低,是一种严重透支政府信用的行为。
现在,当年县委的“决议”,党校的“承诺”化做了泡影,18名党校毕业生遭遇“分流下岗”,碾碎3年学习等来的“铁饭碗”。至于如何妥善处理这场纠纷,我们权且不论。笔者想质疑的,一是另外还有12名毕业生是靠花钱买来的编制,混在事业单位,那么,这些未经公开考试、选拔、直接进入事业单位吃“财政饭”,合法吗?不应该全部清理吗?二是权力是一种责任,有权必有责。党校办班卖“编制”,如此荒唐、违规的决定,是谁作出的?应该承担什么责任?所有这些,不能轻描淡写,让有些违规者浑水摸鱼,轻易蒙混过关。对此,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