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364.25万人,就业348.25万人,就业率为95.6%,这是日前教育部公布的去年上述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数据。
专门负责该项统计调查的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处长刘宝民,昨天对《第一财经日报》解释,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近年来确实在逐年攀升,从1999年的85.1%增长到去年的95%以上。
这与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率近年来在70%~80%之间徘徊形成对照。
“高就业率原因,主要与我国人才需求结构有关,”刘宝民介绍,“目前企业稀缺人才主要是技能型,要求能到一线发展。”
他表示,高就业率同时与职业教育引导就业观念有关。从就业渠道看:通过学校推荐就业毕业生为274.32万人,占就业学生数的78.77%;而中职学校面向市场推荐人才,主要表现在学校和企业联合办学,到对口企业就业,形成稳定的供求关系。
“有的供不应求,如银行柜员、汽修人员等,”刘宝民说,“但我们中职的规模和质量远达不到要求。”
同时对中职毕业生在各产业就业分布情况:从事第三产业的毕业生188.64万人,占就业学生数的54.16%;从事第二产业的毕业生134.15万人,占就业学生数的38.53%.
“自2002年以来,制造业、加工业在沿海发展很快,由此电子、信息技术、数控等人才急需。”刘宝民分析道,但由于师资、教学高投入等原因,限制了这些市场需求专业的发展。
数据表明,中职各专业类就业情况最好的还是加工制造专业类,达97.55%;其次是土木水利工程类、商贸与旅游类;再次是资源与环境类、能源类。
尽管前景看好,但刘宝民认为还是不容乐观,“当前中职改革还有很大阻力,绝大部分省份也没有将中职发展与政府政绩挂钩”。
据《第一财经日报》了解,教育部今年中职招生计划是继续扩招50万,达到800万人,未来招生数量将与普高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