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松江大学园区上海外贸学院内举行了一场大型春季招聘会,来自上海市和长三角地区的150多家企业前来招收毕业生,这对于临近毕业但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四学生来说,无疑是场及时雨。招聘现场,大学生们排起了长队。然而,记者却发现,大四学生并不是招聘会的绝对主角,许多大三、大二甚至是大一的学生也出现在队伍中。
提前“试水” 掌握动向
外贸学院新闻学院的小王同学说:“这已不是第一次参加招聘会了。再过一年半我也要面临就业问题了,所以提前到这里来试试深浅,发现竞争真的很激烈。”该校日语专业的大一学生小吴则表示:“虽然我现在才大一,但还是想提早了解一下就业市场,特别想关注一下市场对于我们日语专业学生的需求。”
低年级的大学生提前走进人才市场,掌握就业动态,可以较早地规划自己的职业,自然是件好事。在外贸学院,近两年还开展了“我为师兄师姐找工作”的社会实践,由低年级学生为大四毕业生寻找工作,结果,许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学会许多的就职技巧。
深有感触 陷入迷惘
然而,大一、大二学生跑招聘会多了,也引发出另一层面的问题,值得关注。几名低年级同学走出招聘现场,就议论开了:“看样子,现在的用人单位不太重视我们学什么专业,更关心我们曾在哪实习,有多少本证书。这么说,上课其实无所谓,最重要的是考证啦。”“我们学习的专业知识成绩再好,用人单位看都不看,人家关心的是你的社会阅历,所以说,社会实践比上课还重要呢。”
学校教育 如何调整
有教育专家曾指出,就业市场上的这种用人价值取向,正影响着在校大学生的学习态度,而大一、大二学生过早涉足招聘会,更加深了大学生学习的功利心态:他们不是为兴趣主动而学,而是为了求职被动而学,只为掌握求职技巧。这种现象继续下去,就谈不上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某重点高校的一名教师讲:“现在很多大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应付各种考级、考证上,整天想着什么是标准答案、能不能过关,怎么可能有独立创新的思考呢?”由此看来,当那些大一、大二学生走出招聘会时,当他们被人才市场上严酷现实所震动时,我们的高校就业指导老师、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如何让他们以正确的态度面对今后的学习、今后的生活,该要下一番功夫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