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难更多是自己的责任
由于上世纪末我国大学大规模扩招,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加,也带来就业上的压力。
大学生就业难,虽然包括了学校的责任和社会大环境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大学生自身的责任。有的人在大学时代自身努力学习不够,没有打好工作的基础和基本功,认为高中时不好好读书,会考不上大学,而进入大学后,只要成绩及格就行,在60分万岁的观念下,学习得过且过,以至于大学时将过多的精力放在恋爱和游戏上,导致学习基础不牢靠,给社会产生一种大学生不过如此的印象,也影响了社会对大学生群体的评价;其次是大学生眼高手低,没有掌握足够的技术,实践能力太低,一些人在就业时过度关注报酬和工作环境,导致自己就业高不将低不就的状况产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率;另外,一些大学生情商不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不强,心理素质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和变化,吃苦能力也大打折扣,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自身的就业能力。
不能全归咎于学生质量差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全归咎于学生质量差。
首先是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社会需要既有理论知识又能动手的全面人才,可是学校培养的大学生多半是只会坐办公室打电脑搞管理的人。本来毕业前的半年是实习的大好机会,现在全用在找工作单位上去了。缺乏经验不善动手成了当今一些大学毕业生的死穴。另外,大学的专业设置也跟不上社会需求的变化。
其次是一些制度上的限制加重了就业难。例如,按理说只要有人的地方都需要教师和医生,而且目前正在加快教育及卫生事业建设,大学毕业的教师及医生的质量也不错,应该没有就业难的问题。可是缺医少教的中西部地区及农村的教育、卫生经费投入不足,录用教师和医生的数量就大受限制。况且目前落户地区的现行制度,使刚毕业的教师及医生看不到自己进修提高的业务发展前景,也不愿去,人为造成就业困难。
再次是经济因素。上大学花费的时间和费用很可观,不少人还是靠贷款完成学业的。大学生毕业后当然要想找个薪酬高的单位就业,尽快还清贷款、收回个人教育投资,早日成家立业回报家庭。然而按眼下新毕业大学生的薪酬计算,大多数岗位是“赔本买卖”,甚至还了贷款就难以温饱,当然就不想去就业,而是挤向少数大城市大公司的所谓“好单位”。
最后才是大学生自身的质量问题,这里既有学生专业素质问题,也有综合素质问题。仅靠理想教育和奉献精神教育是不够的,还要解决现实问题,例如中小学应试教育造成的学生综合素质下降、扩大招生后生源质量的下降等等问题。为此,从家庭、学校到政府、社会都要共同努力,从各方面创造条件。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