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资料显示,2001年到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始终只有70%左右?虽然工作并不好找,但却并不妨碍大学年年扩招,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14万,而2005年达到338万,是2001年的3倍。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人数年年增长:2001年是34万人,2002年是37万人,到2003年52万人,2004年是69万人,2005年达到了79万。而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总人数将达到413万。
人才招聘会是毕业走出象牙塔的大中专院校学生和用人单位对话的平台,也是人才供需见面的窗口。但我们走近这些求职者时,了解到他们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在个人的求职理想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一条似乎难以逾越的鸿沟,许多人感觉到了就业的压力,许多人频繁的跳槽,许多人还需要在学历、社会阅历经验方面提升自己……
2月17日至18日,虽然南昌春寒料峭,但由于有就业人才招聘会的举办,使得八一大道等主干道熙熙攘攘,来往的公交车也因他们的出现而爆满。据了解,这是因为在省展览中心和省体育馆、南昌市人才市场等地同期举办了人才招聘活动。
18日上午,在位于省展览馆的锦绣前程人才招聘会现场,记者找了一些大学生应聘者,请他们谈谈自己的择业理想和求职感想,他们有的是已经毕业的,有的是在大二大三开始就悄悄找工作了。可以说,现在大学生找工作是越来越难,在这个招聘会上,记者认识了两位已毕业的大学生,余盈和徐伟。为了应聘他们都竭尽全力,做了精心的准备。他们说,现在求职的压力不亚于当年的高考,只不过高考考不好,来年还可以再试试,而在找工作这件事情上,他们却耗不起。
“他们总把我当作是花瓶”
来到招聘现场,记者看到许多招聘单位在现场设置了联系点,工作人员忙着接受学生投档和进行洽谈。现场人头攒动,应聘者有的仔细看资料,有的睁大眼睛寻找适合自己的招聘单位。也许是为了给自己更多的就业机会,不少学生向多家单位投档,而这些一人投多档的往往是刚毕业的大学生。
在参加应聘的人群中,记者随机跟踪上了一名女孩,留意她应聘的情况。
她选择的咨询和洽谈目标,几乎都是与计算机专业有关的单位。在一家叫“清华学习认证中心”的招聘台前,她和招聘单位的工作人员交谈了一会儿,记者听到她说是学的计算机专业,希望做文案、设计方面的工作。在一家保险公司的招聘工作台前,工作人员热情地请她落座,并极力说她气质好,很适合做保险业务,但她却脸上没什么表情,话也没多说,像是不怎么感兴趣。
瞅准机会,记者和她交谈了一会儿。
据她介绍,她叫余盈,毕业于南航。“我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希望能从事平面设计一类的工作,但用人单位的人见我长得漂亮,都以我没有实践经验为由,推荐我选择他们的文秘、公关之类的岗位,让我感到很尴尬。”
实际上,记者在这次大学生就业的专访中了解到,在刚毕业的大学生中,许多人不仅找工作不易,还存在着难找到满意的工作、工作岗位不稳定流动性大等问题,而用人单位也有苦衷,认为这些人刚出来经验不够,难以适应岗位要求。
大学生徐伟求职的苦恼
如果说南航毕业的大学生余盈求职遭遇了被用人单位“指鹿为马”的尴尬,在招聘会上,毕业于南大的徐伟则与记者讲述了他的求职经历和一种莫可名状的苦恼。他在04、05两年间先后去了4家企业工作,做文案策划和平面设计,但每一次工作的时间都不长,只好频频跳槽。
第一次就业是在2004年年初,他进了一家外资私营企业工作。有一次,老板要他设计一个稿件,说是出差等着用,但一直到老板动身走的时候,徐伟也没把稿件拿出来,因为他忘记了。这件事情的后果很严重,他被解聘了。
第二次就业是在2004年8月,徐伟进了一家广告公司工作。那家公司的工作节奏很快,强调人际关系的协调,但他总是和主管讲不来,加上有一次设计稿出了差错,结果他就没法在那家公司呆下去了。
第三次就业是在2005年年初,他进了一家食品公司工作。徐伟说那是一家家族式企业,企业的负责人总是相信自己的家人而不相信聘请来的员工,没有任何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因此他觉得干得很憋气,这次是他炒了老板的鱿鱼。
第四次就业是在今年的元月,也是进的一家私营企业,开始徐伟觉得这家企业的老板有主见有思想,但过后不久他感觉到了企业缺乏人文关怀和人才战略眼光,对员工一味的强调优胜劣汰,没有好的,只要更好的。当他发现老板又在物色他这一岗位的人选时,他也就主动提出辞职。
在讲了自己的4次“就业经历”之后,徐伟说到了这次招聘会。他说自己是参加招聘会的“老运动员”,个人应聘资料都是现成的,选择平面设计岗位,因为有前面的经历,向招聘单位提供专业作品也不缺乏。他说:“在招聘会上,我向几家单位都投档了,手机也随时开通的,要是能找到双方都彼此满意的单位就好了。”
徐伟是进贤人,在南昌大学先是学平面设计,后来专科转本科学计算机软件。因为家在农村,父母务农兼做一点小生意,家庭收入低生活比较困难,对于在大学长达4年的学习时间,他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熬过来的,只知道急着交学费的时候,不够钱家里就去借,到现在也没还清。“出校园一年多了,还是在一种半失业状态中,有时候生活费都得不到保证,总觉得愧对父母家人。”
尽管自己在求职和就业中一次次碰壁,但徐伟并不灰心丧气。他对记者说:“大学生岗位竞争激烈,优胜劣汰的人才市场确实很残忍,而是金子就一定会发光,是千里马才能被伯乐相中,过去总觉得自己很努力,看来和现实的需要还是有距离,因此要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完善自我。”
说到这里,徐伟眼睛亮亮的。“我的择业理想是做一个正规企业的设计师。”
就业呼唤“芝麻开门”
进入二十一世纪,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们突然发现,找工作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据有关资料显示,从2001年到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始终只有70%左右?虽然工作并不好找,但却并不妨碍大学年年扩招?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14万,而2005年达到了338万,是2001年的3倍。根据教育部的统计,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人数年年增长:2001年是34万人,2002年是37万人,2003年是52万人,2004年是69万人,2005年达到了79万。而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总人数将达到413万,就业率是多少,待业人数又是多少,令人关注。
人才招聘会是毕业走出象牙塔的大中专院校学生和用人单位对话的平台,也是人才供需见面的窗口。在这里,许多学子由此获得了就业岗位。但我们走近这些求职者时,了解到他们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在个人的求职理想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一条似乎难以逾越的鸿沟,许多人感觉到了就业的压力,许多人频繁的跳槽,许多人努力在学历、社会阅历经验方面提升自己。
与此同时,政府、教育部门、学校,乃至全社会都在对大中专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作出了积极的反应,其目的自只有一个:引导和帮助大中专院校毕业生顺利就业。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中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