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者的告诫:别把专利当文凭

80酷酷网    80kuku.com

  

  武汉东立产品制作所总经理汪汉东、武汉特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潘昌盛等,他们经多年努力,已经通过自己在发明创造方面的智慧积累了丰厚财富。

  谈及经验时,汪汉东一言概之:“把专利做成产品甚至小批量进入市场后再寻找资本合作,和仅仅拿着一纸专利证书待价而沽相比,两者命运往往是天壤之别。”对那些还在苦苦为自己专利寻找市场出路的同行们,他告诫说:“别把专利当文凭!”     

  今年52岁的汪汉东1991年才开始发明创业之路。在此前他当过造船工人,进过体委航模队,开过出租车,创建过公司,南下打过工。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这几段经历的体悟得以融通。     

  当时,刚刚从海南辞去工作回来的汪汉东天天为找项目着急。一天坐在家里苦想时,突然发现邻近药厂的宿舍楼不少窗户都钉有雨阳篷,不过基本都是在两个简陋的三角撑架上钉一层牛毛毡。这一发现让他激动不已,如果能用新材料做成一种精致的雨阳篷,肯定会有市场。在经过一番调查后,他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不久后,汪汉东拿着设计方案申请了自己的第一个专利,但并没有急于找资金进行批量生产,而是先投一小笔钱做成产品。不过,这项专利从申请到完善为工业化生产技术的一年间,几乎耗尽了他的全部积蓄。1993年初,当汪汉东把新生产的雨阳篷安装在自己家窗户上时,寻求合作者纷纷追踪而至。     

  开始,600个雨阳篷送往上海试销,便出现一抢而光的场面,由此引发连锁效应。“杭州生产厂”“衡阳生产厂”“广州生产厂”等相继建立。到了1995年,汪汉东的雨阳篷生产如日中天,为他进一步开发新产品奠定了经济基础。     

  汪汉东回顾创业时谈了自己的体会:“首先,专利没有变成产品前,只是一种想法,不能当作文凭等伯乐。如果过高估计其价值,就很难找到更多资本,最终被挡在市场大门外。其次,要让专利很快被投资者看中,最好是自己能先把专利变成产品,甚至少量进入市场,这就让投资者一目了然,信心十足。所以,搞专利不能只停留于一个想法。”     

  公安系统有名的“发明大王”潘昌盛两年前脱下警服,创建了武汉市特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而现在,他拥有实用新型专利7项,正在申报的有5项。去年,公司年收入达3000多万元,上交利税300多万元。     

  他认为,所谓专利,除极少数涉及自然科学基础外,绝大部分的特征就是创新和实用。在这两方面,非职务发明与职务发明相比有点先天不足。非职务发明人往往与市场有些脱节,在商海里不会游泳,没有融入实际生产,没有进行市场调查,选题缺乏针对性。比如,“钓鱼报警器”这项专利就很难得到市场的认可,因为钓鱼本身的乐趣就在于那种闲散中的惊喜一刻。显然,发明申请这项专利的人,对市场了解不够。     

  谈到自己的“防盗专利”,潘昌盛最为得意的就是他当时的战略眼光和市场预测能力。10多年前,他从多次窃案中发现,像红外线等尖端防盗装置一旦被了解,完全可以被避开,能不能有一种集隐形、无线和异地报警三种功能为一体的防盗门呢?正是在这一思路的启发下,他研制成功了TAP多功能防盗报警器,如今在国内外市场上广受欢迎。     

  在比较非职务发明的成功者与失败者时,武汉市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处副处长陈保国说:“像任万林这样拥有100多项专利的‘发明大王’,与其每年要投入不少资金去维护,还不如像潘昌盛、汪汉东他们一样,先把财力和精力集中在一、两个市场前景看好的产品上。作为专利管理机构,我们责无旁贷,正力图帮助一些非职务发明人端正心态,瞄准市场做发明和创业,借全社会力量探索一条实施专利步入良性循环的途径。”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