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浙商创业经验谈

80酷酷网    80kuku.com

  

  在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进程中,“浙商”好比一个旗号,叫响大江南北。而在上海,“浙商”同样是民营经济的主力军:从高科技的软件业到大规模的制造业;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机构到四通八达的跨国贸易……上海为“浙商”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天地,而“浙商”还给上海一个创业“神话”———目前,浙商在沪开办企业近2.8万户(个体工商户除外),共计注册企业资本860亿元,实际运作资本超过3000亿元。

  讲起“浙商”的成功经验,不少人想到吃苦耐劳、省吃俭用,想到家族式管理的死板,想到产品模仿多、独创少的缺憾……殊不知,“浙商”早不是初闯民营经济的“试水者”,而是具备相当实力的“弄潮儿”。上海的浙商更愿称呼自己为“新浙商”,几年的闯荡,他们的价值观、创业观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日前,上海各界“新浙商”共聚一堂,谈起他们的“新浙商经验”。

  在最近举办的“新浙商迎春之夜”联谊会上,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新任上海市浙江商会会长。“复星”是上海民营企业中响当当的一块牌子,而郭广昌却是个地地道道的浙江人。同复星集团一样,许多扎根上海的优秀民营企业的创办者大多是浙江人。正如郭广昌在联谊会上总结的,浙商的成功,来自于他们天生的危机感,敢想敢做;也来自于浙商踏实务实的作风,能吃苦耐劳。与此同时,不少“新浙商”补充,众多新的元素已成为创业中的又一法宝。

  经验一:从行事低调到品牌塑造

  以前,老浙商心里往往有一条规则:只做不讲,或多做少讲。他们不喜欢见记者,不喜欢到公众场合露面,宁愿默默耕耘自己的产业。而新浙商却不同。随着原始资本积累的完成、随着企业大张旗鼓的扩张,“品牌”的重要性已经深入他们心里。为品牌造势、为企业造势,新浙商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承担社会责任这一形式。

  在去年“光彩事业”表彰大会上,受到表彰的民营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浙商企业。新浙商们不仅想到了捐钱、捐物,不仅想到了建造希望小学,更重要的是,他们想到将企业的发展与贫困地区的发展联系起来:在贫困地区建企业的生产基地或辅助设施,带动当地就业。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金介绍,均瑶集团在宜昌建立了乳业生产基地。从企业本身来说,宜昌未必是发展乳业的最佳选择;但是,均瑶在宜昌建立生产基地,能实实在在地为当地群众提供工作岗位,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也能将“均瑶”品牌向内地推广,起到良好的社会反响。

  此外,印在新浙商名片上的头衔也多了。他们既是企业的负责人,又是各种社会团体的负责人。比如上海家饰佳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张兴辞去了集团的总裁职务,专心担任绍兴市在沪企业联合会会长。他说,希望在自己三年的任期中,推动绍商企业进一步发展。还有一些新浙商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研讨会,乃至人大、政协会议,就民营经济的发展提出自己的意见。

  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并重,使新浙商成为品牌塑造过程中的赢家。

  经验二:从小打小闹到四面出击

  当成功拿下总投资规模达20亿元的新疆上海城之后,家饰佳集团董事长王张兴的扩张步伐没有放缓。除了启动重庆项目,家饰佳将武汉、成都、辽宁、黑龙江均纳入公司下一步的开发计划。突破创新、大胆闯荡是浙商一贯的作风,而新浙商更从多方面对此进行了阐释。

  首先是在地域上进行突破。正如老浙商当年看好上海的发展前景,义无反顾地开始了他们在上海的闯荡;新浙商们则把自己的脚步迈向全国各地。从3000万元资金起步的家饰佳,仅用四年时间,便发展成评估资产达30亿元的大集团。而王张兴透露,家饰佳在重庆开发的大型社区瞄准重庆房产市场,一年来利润颇丰。同样,新疆上海城的建设也成为当地最大的房产项目,人气旺盛。正如“谁动了我的奶酪”中揭示的,新浙商敢于突破、乐于突破,寻找新的“奶酪”,寻找新的机会。

  其次是进一步拓展产业领域。从均瑶集团创始人王均瑶包飞机创业中,折射出浙商的一大特点:胆大包天。近年来,新浙商拓宽了投资领域,将眼光看得更远。浙江企业的投资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餐饮、贸易领域,而是全面进军上海一二三产业的各行各业。眼下,现代制造业成为新浙商的重头戏;而在原有的强项———建筑业中,新浙商的品牌打进了重大工程,也打造了房地产精品。此外,新浙商还积极在上海开办投资公司、担保公司、医药公司、教育机构等。产业领域宽了,发展的空间也广了。

  经验三:从家族企业到现代管理

  浙商企业在创办伊始时,十有八九采用的是家族式管理制度。家族成员间的信任成为家族制管理的最大优点。但久而久之,这一管理制度也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为此,新浙商们迈出了他们立志改革的步伐,将家族企业转变为现代化管理企业。

  天正集团董事长高乐天有这样一个观点:把企业办成家庭;把企业办成学校;把企业办成军队。所谓把企业办成家庭,高乐天看重的是“共同成长”的重要性。在高乐天看来,在企业中营造家庭的氛围,重要的是让企业成员共同分享企业成果,吸引更多的人才来企业。把企业办成学校,则是要把企业打造成“学习型组织”,是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现在,在天正决策层的14位成员中,已有8位拥有硕士学位,另有6位在中欧、复旦等学校攻读emba。而天正集团本身开办了自己的天正标杆学院,对职工进行继续教育。至于把企业办成军队,则强调了在企业内部实行规范化管理,避免家族企业“任人唯亲”的弊端。据悉,天正内部实行的竞争机制包括绩效排名、末位淘汰等,并且要求将50岁以上的非专业人员均退往二线。其中,高乐天的父亲也带头下了岗。高乐天说,一视同仁才能加强规范管理。

  在探索现代化企业管理方式时,新浙商们既保留家族式管理体现的亲密和温馨,也强调现代化管理的科学和效率。两管齐下,新浙商创造他们自己的管理模式。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