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电器维修、家政服务、文教用品销售……翻开静安区开业指导服务中心春节以来的接待记录,20余份创业登记表清一色来自“80后”大学生,拟开业项目无一例外都是“服务业”。
在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上海办公室,去年65个通过“创业启动金”初审的项目也大多集中在服务性行业。这项计划扶持的第一个创业青年刘建刚,正是在服务业中找到商机开办了涉外家政公司,如今又利用新商机把业务推广至“社区一条龙”。
在保姆介绍所里找到商机
一个大学毕业生,一个来自内蒙古的大男生,初次创业怎会踏足家政行业?
刘建刚2002年从同济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随即进入一家高科技公司担任客户主任,工作半年后他辞了职,决定寻找项目自己创业。“开始想过做旅游、咨询、环保项目,甚至想过开超市,不过启动资金都太大,门槛高。”商机在偶然中找到了———刘建刚陪朋友找保姆,立即发现了这个行业的普遍问题:员工素质不高。随后两个月里,刘建刚展开调研,“聘请”保姆介绍所的员工到自己家里,观察他们的服务水平,还让一名女创业伙伴到保姆介绍所“应聘”,了解培训情况。“我们发现,保姆介绍所并没有明确的家政服务概念,服务标准化、服务质量更无从谈起。”
结合自己的外语优势,刘建刚瞄准了刚刚起步的涉外家政———“怎样让外国人相信你,把家里钥匙交给你?”“外国主人在家办公,要你帮忙处理掉作废的文件,你该怎么做?”带着这些对“服务细节”的思考,刘建刚认定涉外家政有巨大市场空间待挖掘。2004年,他的“上海天镜家政服务有限公司”开张,随后几年,业务逐年递增,到2007年,员工已经发展到200名。
[点评]“创业是什么?创业就是寻找机会。机会是什么?问题就是机会。”虹口区“好事”家政培训中心柳梅秀校长开了一门“创业培训课”。她告诉大学生们:如今的传统服务业存在很多问题,有很多待挖掘的机会。“创业不能言必称‘专利成果’、‘独门技术’。选择服务性行业创业,入行门槛低,成本也相对低廉,但收益不低,这符合企业的第一要务———存活。”
1996年就从事创业咨询的静安区开业指导中心的施伟华有个比较:“最早一波大学生创业者2002年走进我们办公室时,都手拿‘技术成果’、‘高科技专利’,不过人数屈指可数。现在大学生创业者的数量呈几何级递增,这与他们选的项目———瞄准服务业有直接关系,因为都市服务业真的有很多空白可以填补。”
“一部电话”变成“一台电脑”
2004年,最高级的保姆介绍所也就“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部电话”。而刘建刚创建的家政公司,“一部电话”变成了“一台电脑”,由此建立的“家政服务电子信息管理平台”,是他的创新之举,落实了“建立家政服务标准、重视家政服务质量”的创业初衷。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他,建个平台驾轻就熟。
而后,刘建刚建立了“管理师”制度,由“管理师”依据客户反馈,给家政员打分,并在信息平台上建档。由此,员工的服务质量一目了然。每位上岗家政员事先要接受为期半个月的培训,从擦拭抽水马桶的专用抹布、特殊病人看护到保密文件销毁程序等,都有严格标准。
[点评]“同样开街边饮品店,有的大学生创业项目突出‘手调饮品’的特色;同样开布艺店,有的大学生强调根据顾客要求‘个性化制作’。”在传统服务行业中争得自己的生存空间,要看创业者怎样利用自己的专业、专长给传统注入“创新”因子,这正是大学生创业者的优势。用上海市咨询行业协会理事王翔的话说,“没有疲软的行业,只有疲软的创业者”。即使落脚在服务业,“创新、改造”总是不变法则。
从“涉外家政”到“社区一条龙”
现在刘建刚在忙什么?“社区一条龙”。2008年,刘建刚选择转型,成立了新公司“万服会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名片上公司名称下方还配了一个很炫的“副标题”———社区服务集成运营商。其实他的转型从2004年确立“家政服务”项目时就开始酝酿了。“当时之所以选择家政服务,是考虑家政和家庭相通,而家庭服务是一个更大的概念,便于将来顺势开辟新业务。”不过,直到2008年,他才开始行动。这一年,韩正市长调研青年创业情况,来到了刘建刚的公司。他鼓励刘建刚把视野放开一点,勇于拓展新业务。于是刘建刚涉足社区,目前正在开发托老、托小等的“社区一条龙服务”。
[点评]从“涉外家政”到“社区一条龙”,刘建刚善于寻求“新商机”,开发“处女地”。根据市工商局提供的创业信息,截至2008年底,“居民服务”虽然在本市内资企业户数排行榜上位居第六,可实际数量仅20353家,大约是排行第一的“批发零售”户数的十分之一。施伟华提醒大学生创业者:创业应不断有所追求,时刻留心发掘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