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保健食品协会公布了2002年中国保健食品行业的统计信息,统计显示,截止到2002年底,全国保健食品生产企业848家,比上年减少了30家,当年生产具有卫食健字批准文号的产品共1474种,比上 年减少35种,但保健食品总销售收入为193.08亿元 ,比上年的181.51亿元增长6.37%。
从生产的产品种类看,保健食品中免疫调节功能的产品最多,约占全部产品的37.3%,调节血脂的产品第二,占13.6%,排第三位的是抗疲劳的产品,占全国产品的10.8%,这三类产品共占全部保健食品市场的61. 7%,其销售收入约占总销售额的41.4%。
保健食品行业并非处于“亚死亡”状态
根据统计显示,2002年我国保健食品行业的发展有以下特点:消亡企业多于新增企业,2002年全国新增的保健食品企业126家,消亡的保健食品企业有156家,其中包括停产企业、注销企业及转产企业,销售收入继续有所上升。
虽然生产企业和生产品种2002年比上年都有所下降,但全国保健食品协会的销售收入却有所上升,销售收入为193.08亿元,比上年增长6. 37%。而2001年的销售收入181.51亿元,比2000年的175.9 亿元增长3. 1%,说明保健食品行业3年来是持续上升的。
统计数据表明,已有不少保健食品企业及其产品经受了市场和时间的考验,有49家企业连续3年名列我国保健食品百强企业的行列,有12 个产品的销售额连续3年位居各大类保健食品的冠军。所以,把中国保健食品行业说成是 “亚死亡”并非正确。今年国家设立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表明国家将进一步加强对食品包括保健食品的监督管理,目前,国家对保健食品的审批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要求从今年年底保健食品的生产都要符合gmp规定,这些将根本上提高和保证产品质量。
洋保健品占据半壁江山,安利名列百强之首快速增长的中国保健品市场吸引了众多跨国企业,许多国际著名保健品企业斥巨资,以收购、兼并、租赁等形式抢占中国市场;大量洋保健品也蜂拥而至。据统计, 2000年市场上进口保健品为302种,到2002年进口保健品已近500种,增长了67%,洋保健品已占据了我国保健品市场的半壁江山。
从业内传来消息,李嘉诚旗下和黄健宝保健品有限公司近日大张旗鼓地推出产品;美国全球健康联盟与国内药业巨头三九集团协议在华开展保健品连锁经营;杜邦公司的营养与保健系列产品全面进入中国,美国第三代保健食品—— —维格尔保健营养套餐被成都五牛集团以1亿元购得在中国的代理权,资本大鳄正在抢滩保健品市场。
外资进入国内市场,源于保健品市场的巨大潜力。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保健品市场的狂飙突进产生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0年全国保健品销售额曾经达到500亿元,当时估计2005年将增长到1000亿元。以专营保健食品、化妆品和家庭清洁用品的美国安利公司为例,1998年安利在中国的营业额只有3亿元人民币,1999年上升至6亿元,而2000年更一跃至24亿元,2002年甚至直逼60亿元。保健食品“纽崔莱”已成为安利在中国经销的四大类产品中市场份额最大的一块,甚至占总销售的50%。另外,安利中国公司还名列中国保健食品企业百强企业(以销售收入计) 的首位。面对如此诱人的市场,外国资本怎能不动心?
业内人士分析,资金、新的营销模式、技术将是外资争夺市场的几大“利器”。尤其在技术上,国内保健品企业走进了一个误区:生产保健品并没有太高的科技含量。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副秘书长贡亚光说:“ 中国保健品企业一是缺少理论创新,照搬照抄《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的传统配方;二是技术手段落后,不少企业停留在功能性实验水平上,而国外已经进入基因水平;三是保健品生产技术没有形成大规模的通过专利形成技术竞争力和垄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