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空前的提高,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速度更多地依赖于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的创新上,以自然资源禀赋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已经明显地落后。
所以,整个世界的贫富差距在拉大,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学者都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口号,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即知识经济的概念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尽管如此,知识经济的思想却早就产生了,如培根的著名论断“知识就是力量”就是典型的代表,而“知识经济”概念的完整阐述则是由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在《不连续时代》一书里提出的,他说:“知识生产力已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知识已成为首要产业,这种产业为经济提供必要的和重要的生产资料”。
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经济到底对当今社会的价值观念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首先,知识已经成为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因为知识可以脱离劳动者,智能地认识和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他不像人类社会早期,认识和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必须由劳动直接面对,知识是物化了的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力,如工业自动化、无人驾驶宇宙飞船等等。
其次,行为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人们对人在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人的潜能的重视。在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时代,业主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往往关心的是生产规模的大小、工人的劳动时间,也就是一种外延式的再生产、粗放型的经营。在这种经营理念下,产生了业主与雇工之间的对立,企业的经济效益也随之下降。美国管理学家泰勒看到了这个问题,提出了科学管理学理论,后来马斯洛又提出了人的需要五层次理论,人们开始重视发展人的潜能。到今天企业文化的兴起、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期权制度的广泛采用等等,反映了人们对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人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变化以及人们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由直接追求财富到今天通过追求知识来间接追求财富的方式变化。这种观念的转变结果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和唯物史观的。
企业理财的本质和目的是使股东财富最大化,也是最大限度地追求财富的行为。既然如此,那么,今天我们的投资和融资活动应该如何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潮流呢?从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知识经济时代,投资和融资活动不能再只局限于实物资本和资金的运作,我们还应该把知识和人才纳入理财的对象。
如何把知识和人才作为理财范畴有两个方面的理论问题:首先,对知识的计量和价值管理。目前我们对作为知识资产的一部分如专利权、土地使用权等的计量有了明确的规定:购入的无形资产,应当按实际成本记账;接受投资取得的无形资产,应当按照评估确认或者合同约定的价格记账;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应当按开发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支出数记账。这个规定只承认了部分知识资产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而对另外一些知识资产,可能是由于计量方面的原因,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却没有承认,如计算机软件、企业文化、高素质人才、企业品牌、先进的组织体系、营销网络、融资渠道等等。还有,该规定对知识资产的计量是按照交易价格或成本支出进行计量的,把知识资产与有形资产等同起来,这是严重错误的。我们知道,知识作为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谁掌握了先进的知识,谁就能够获取超额利润,同时,知识有很强的时效性,旧知识不断地被新知识替代,一旦出现了新的知识,旧知识的价值就基本上趋于零。有鉴于此,对知识的计量和价值管理应该采用市赢率法,用市赢率法计算出的企业价值减去企业的有形资产价值就等于企业的知识资产价值,同时对知识资产的价值管理应该采用重置成本法管理。知识资产所创造的财富则可以通过计算企业在同行业中获得的超额利润的办法来计量。
另外一个理论问题是知识以及运用和创造知识的人在企业中是权益性资本还是非权益性资本。根据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人的劳动是物质财富的源泉,有形资产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只起价值转移的作用,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因此把知识和人作为企业的权益性资本在逻辑上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在实践中,近几年兴起的以技术入股,给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骨干派发股票期权,这些现象既是融知、融人行为,同时也是把知识和人才作为一种权益性资本:知识资本以及人力资本同实物资本一样享有剩余索取权。有一种观点认为:当企业发生亏损时,受害最大的是实物资本所有者,他可能会一无所有,而知识资本所有者则不然,他依然是知识资本的完全拥有者,因此把知识和人作为权益性资本是对实物资本所有者的不公。我认为这只是对把知识和人作为权益性资本的不完全接受而已,试想,如果把所有的实物资本都当作借贷资本,实物资本所有者只能分享利息,知识和人才是唯一的权益性资本,整个世界资本市场以创业资本市场(人才和知识)和借贷资本市场(资金)构成,也许世界经济的发展速度更快,整个世界更富有创造性。
从实践来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改革用人机制、改革激励机制方面做了很多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索工作,我认为,核心问题是要明确谁在创造价值,我们为谁创造价值,这个问题明确了,很多问题也就解决了。可喜的是,中国目前的教育产业化、创业板证券市场、股票期权制度、知识产权的保护、重奖有重大贡献的科技人才、对国有企业家实行年薪制等重大利好现象和利好消息已经出现或即将出现在我们眼前,在某些领域或政策上,已经把知识和人才作为权益性资本来看待。在城市家庭,家长最舍得投资的就是对自己子女的教育投资!技工贸一体化、产学研一体化、企业办大学等等其实都是对知识进行投资的行为。
把知识和人才作为投资和融资的对象与传统的理财观念在风险分析和管理上有很大的不同。
第一,知识的时效性。我们在前面谈到对知识的计量和价值管理时,应该采用重置成本法管理,因为新知识一旦出现,旧知识的价值有可能趋于零。因此,在投资知识时,要考虑到知识的领先程度以及知识的发展方向,我们掌握了买入的知识后,能不能很快开发新知识、新技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知识产权。大连的华录、成都的锦江电机引进当时先进的录象机生产线便是典型的教训。
第二,对人进行培训锻炼或者融入高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存在较大的风险,因为人是活的资产,是可以流动的。拥有核心技术的人才和良好客户关系的经理人的流动对企业的损失有时候是致命的。因此,对人的管理应该建立个人档案,尤其是关键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根据个人特点,创造符合个人人生观的事业基础、融洽的人际情感氛围、恰当的物质利益激励机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考虑是否对某个人或某类人进行投资。另外,我们对人进行了投资,其潜能是否能够发挥作用,产生多少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本身的努力程度,这必须有一套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
第三,对知识和人才进行投资回报分析的准确性。前面提到,对知识产生的回报可采取计算本企业在同行业内获得的超额利润的办法,但是,知识产生回报的大小,人的潜能产生资效益的多少,或多或少要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其可控性较差,对其投资的未来效益预测有很强的主观因素。这些客观存在的主观因素可能会影响决策的正确性,因此决策的风险较传统投资决策的风险更大。
第四,如果我们想保持在知识资源领域的领先,可能我们得投入相当量的人力在某些基础研究领域,这些领域的投入基本上没有什么直接的经济效益。
第五,知识转化为可应用的生产力时,本身就具有较高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