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仔码头臧姑娘的创业经

80酷酷网    80kuku.com

  

  臧健和,人称“臧姑娘”,创业20年独力打拼出一幕“湾仔码头水饺神话”。

  从赤手空拳离婚携女的无证摊贩,壮大成身价上亿产品遍布港、粤、沪、京的传奇女老板,一部电视剧《水饺皇后》道尽其中的辛酸。

  今天,我们专访她,重温她的故事,除了看中她的经历中的悲欢离合引人入胜,更想从中获得一些启发。

  作为一个曾经非常凄惨的“弱势群体”中的一员,照样能够获得人生的伟大转型,她的坚韧意志、商业头脑和理财态度都有极其独到之处。

  今天,我们的社会里也有很多处境不佳故急切地想通过创业改变自我的人,然而,匆匆地开店、加盟、炒股票、炒楼花……又匆匆地陷入困境。这些朋友,当更有必要读读“臧姑娘”的故事。

  寻亲弱女子创业湾仔码头

  2003年9月,记者在上海八万人体育场附近的一个寓所中又见到了臧姑娘——臧健和。上一次见到她时是1998年,她来上海开展新业务,准备把在香港成名的“湾仔码头”水饺引进上海,并且在此开设工厂。

  时隔5年,臧健和已经在上海享有了不错的知名度,一方面是因其“湾仔码头”水饺在上海的速冻食品市场中已经占有了很大的份额,另一方面,根据其真实故事改编的电视连续剧《水饺皇后》曾经在央视热播,尤其深得女性观众的喜爱。

  谈及这些年开拓市场的成就,臧健和一脸的欣喜,她说:“在香港的超市里,超过50%的速冻食品都来自于“湾仔码头”,新鲜熟食的水饺市场,几乎100%是‘湾仔码头’的。而广州和上海也有很大份额的速冻食品也是来自于‘湾仔码头’。 1997年7月17日,我与美国第三大食品集团、拥有上百年历史的美国品食乐食品公司(现已与美国通用磨坊食品公司合并)合资后,通过他们的规模和网络,得以在上海、广州设厂,不但可以给13亿中国人做饺子吃,还可以做给世界各地的人吃,让全世界像认识美国汉堡包和意大利薄饼那样认识中国的‘湾仔码头’水饺。”

  然而,在欣喜之余,谈及她20多年前开始的创业历史,臧姑娘还是会禁不住潸然泪下。

  “1977年,我来到了香港,带着一对不足10岁的女儿离开老家青岛去找丈夫。我当时的职业是护士,广东话里护士就叫‘姑娘’,所以人人都叫我‘臧姑娘’。直到今天,人们熟知的‘臧姑娘湾仔码头水饺’就是由此得名的。”臧健和说。

  但是,到香港后她便遭遇了巨大的变故。臧健和的丈夫是泰国华侨,在山东青岛与臧健和结婚,生下两女。可是,臧姑娘的婆婆因为她只生了两个女儿的原因,竟然强烈要求给儿子娶一个“二房”,由于泰国允许一夫多妻制的存在,而丈夫又倒向婆婆一边,倔强的臧健和断然决定离婚,自己带两个女儿过日子,也因此断了生活的来源。

  原本做护士的她只好去酒楼做杂工,工作时,她又不幸被撞伤而导致腰骨断裂。狠心的老板非但不承认她是工伤,还无情地把她给辞退了。臧健和向法院提出了起诉,控告酒楼老板,并最终胜诉了。可是,臧姑娘居然不肯收下法院判决酒楼老板赔偿的3万元港币,只要了她应得的工资4500元。

  此时,香港社会福利署派人告知她,每个月可以给予数千元的“公援金”,但遭到臧健和的拒绝。她说:“那时的公援金数额超过我打工赚的钱,可是公援金也养懒汉,我那时才31岁,不想成为社会包袱,而且我自己年纪轻轻就成为社会包袱,如何教育两个女儿自强?”

  为了女儿,为了生活,臧健和带着她家传的手艺,推着小车,走上了湾仔码头,卖起了她的“北京水饺”。而这一卖,便卖出了一番“惊天动地”。

  开头的7年中,有5个年头她是晚上铺一张席子就地而睡的,因为家中仅有的地方白天全部用来做山寨工厂。有一次,她在码头卖水饺,发现一位顾客在吃完水饺后,把饺子皮留在了碗里。她觉得十分奇怪,便忍不住上前询问。那个顾客毫不客气地告诉她说:“你的饺子皮厚得像棉被一样,让人怎么下得了口!”就为了这么一句批评,臧姑娘几天不眠不休,改良饺子皮的配方,终于擀出了薄薄的饺子皮来。

  精湛的手艺终于赢得了顾客的认同,有一段时间,每天会有数十位顾客排队等在湾仔码头臧姑娘的摊档前吃水饺,臧姑娘的出头之日也终于到了。

  小摊主变成企业家

  今天,“湾仔码头”水饺早已不是街头小贩的产物,而是从各大城市里的超市、大卖场里售出的包装精美的速冻食品。谈到与超市的合作,臧健和一脸的无奈。

  她说:“现在进超市的费用很贵啊,要占到总成本的1/3,所以老板就要更重视一开始的订合同的过程,一开始的合作合同没有订好,将来的发展就会很难。”

  这是臧健和开给创业者的第一条建议。

  “我在香港的创业之路,有三个地方被誉为奇迹。”她说,“首先是从女性小摊贩变成企业家,其次是在没有花一分钱推广费的情况下,产品就被大量顾客熟知。第三是在没有销售部的情况下把我的产品铺到了香港的大街小巷,因为在香港是超市的经理来请我去把产品放到他们的店里去销售的,有些经理说,我们跟你臧姑娘签订的合同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当然,今天我和美国的跨国企业合作,为了更快地占领市场,就必须靠资金优势做很多事情。可是,对刚刚创业,不具备这样条件的投资者,我要奉劝他们,在创业时一定要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好产品,能够赢得顾客口碑的产品,要让顾客在你的小店里排队,只有有了这样的拳头产品,你才有可能创造更大的事业。”

  但是,光有叫得响的“湾仔码头”水饺还是远远不够的,在进入创业扩大阶段——开厂进超市销售——的路上,臧姑娘走了一步妙棋,至今,她自己都认为这一步是对她创业生涯最重要的一步。

  那时,一家日资百货公司的老板看中了臧姑娘的水饺,提出与她合作的希望,并承诺给她牌照开工厂。从一个无牌照的小贩一跃成为有工厂有品牌有销路的老板,这对臧健和是巨大的诱惑,但日本人的条件是要重新包装臧姑娘的北京水饺,当作日资百货公司的产品来卖。臧健和断然拒绝了这个提议。

  第二天,日本老板又打电话给她,表示可以让臧健和保留品牌和包装,但不能在包装上打她的电话和地址。臧健和又拒绝了这个合资提议。

  她分析说:“当时我的确缺钱,也很想要一家工厂来扩大生产。表姐陪我去谈判,也力劝我接受日本人的建议,因为大老板给小摊贩机会,这本身就是很不容易了。但是我认为,自己当时只是一个没有注册品牌,没有专利技术的小贩,一旦合资生产,把配方和销售渠道都交给了别人,岂不是再也难以保证自己的权益了吗?当然,我后来在创业中每当遇到阻力的时候,就会想,要是把生意交给日本人打理,我要少吃多少苦啊!可是,当事业终于有了小成的时候,我意识到,这是我做出的最正确的选择之一。更重要的是我从中找到了信心,明白了身为小贩一样可以独立做大生意。”

  天道果然不负有心人。随着“湾仔码头”声誉的积累和臧姑娘自身的努力,她的水饺工厂终于开办了,并且通过超市和百货渠道零售。

  很多貌似“专家学者”的人和很多看上去很“专业”的书,在教导中小投资者起步创业的时候,都会说:“抓住一切机遇做大你的事业”。但是很少有人会教导投资者,有些看上去很好的机会放在你的面前,你要学会拒绝它,因为你会有更好的机会。臧健和用自身的经历绝妙地阐释了这个商业规则。

  这种选择并非来自盲目自大或者对“日本人”的感冒,而是对自己实力的正确估计,臧健和说:“当时我看到,虽然我仍旧无牌无厂,可是‘湾仔码头’水饺的名气已经很响了,全香港都知道,每天有人排队来吃。我觉得自己的事业已经快形成了。美国人说可口可乐即使遭遇大火烧了全部工厂,凭一个商标和一个配方就能重新站起来,那么我现在已经有了商标和配方,工厂还会远吗?”

  传统小吃也要经营品牌

  臧健和的这个选择在1997年又有了延续,美国第三大食品集团、拥有上百年历史的美国品食乐食品公司与她合资了,臧姑娘遂成为“湾仔码头”北京水饺公司的董事及顾问。

  最落魄时拒绝别人的投资,生意做大了却选择与跨国公司合作,臧姑娘打的是什么算盘呢?

  她说:“当时来找我合作的人真是太多了,各种国家的都有,其中以一个美国品食乐公司的经理最有诚意。我开始时觉得美国人能做什么饺子,后来他们专程来请我去参观美国的工厂,于是我动身去美国,一路上都是请我坐头等舱飞机,派专门的豪华轿车接送,我看了他们所有的工厂,都是很大很现代化,哈佛毕业的人才管理得井井有条。我一下子觉得那才叫百年老店啊,原来我只看到自己头顶上的那片天。当时我本来也打算自己做大企业,甚至去上市,但是觉得这样完全靠自己做,第一是身体吃不消,第二是没有好的经营管理人才,一直靠家族企业的模式做风险太大。”

  能把传统的中国小吃做到了令跨国公司“三顾茅庐”的地步,臧健和的本事的确不小,记者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上海、北京、广州还有很多内地城市,都有独特的名优小吃,比如上海的小笼包子,名气绝对不比水饺差,口味也独到,而且早在你做小贩的时候人家就是规模中等的店了,为何我们从没有听说过一个响当当的内地小吃品牌?”

  臧健和笑着说:“你这个问题我也想过,我认为主要是两种原因吧。”

  “很多小吃是国营食品店的产物,不少员工甚至管理层都是为了工作而工作,从来没有把它当成自己的产品来做,自然难以成功。我有时候都觉得,如果我没有去香港,而是一直在山东,恐怕就不会有‘湾仔码头’水饺了。”

  她继续说道:“现在有很多创业者在用自己的手艺和资金在做,也有很好的产品,但是没有做到一定的规模,这里就有很多经营上的问题了。”

  “不少人是缺乏大胆开拓的想法,满足于在自己的小窝里做,不敢往大里闯。我举两个例子给你们看:我在一个介绍上海小吃的电视里看到两家店,一个卖面一个卖小笼包,都被誉为口味最好的店,于是我就去吃,想取取经。那个面店很小,工人也少,可是生意很好,于是,店门口就排了长队,店里环境也很差,让人感到很不卫生,一顿饭吃下来一点好感都没有。如果是我在经营会怎么做呢?我会每天挂一个大牌子,告诉顾客,我今天准备卖多少碗,多余的一碗都没有,但是我一定会保证每一碗的质量。同时,卫生工作是最重要的,决不能让顾客对卫生有任何疑虑。”

  “小笼包子店呢,我一吃就惊了,原来真的有这么好吃的小笼包。可是店里只有4张比凳子大不了多少的桌子,感觉到处是油腻,顾客虽然很多,但是大都是买了站着吃。我问了老板的女儿,原来这家店开了已经有20年多了,和我的水饺差不多。我是做饮食业的,很明白老板这些年一定是赚了不少钱的,可是她就是没有决心闯一番大的事业。她的包子其实已经有了很好的口碑和质量,就是缺乏开拓,很可惜。后来我又和老板的女儿谈了一下,发现那个小姑娘虽然很可爱,但明显没有很好的学历教育,很小就在店里混了。这也是我和她的重要区别,我一向把女儿的教育看得很重要,看她对孩子教育的态度就知道那个老板没有什么长远的眼光。”

  金融风暴里的大赢家

  在臧姑娘创业的20多个年头里,香港可是一个发财的好地方,炒楼炒股,简直想不发财都难。于是,记者很自然地就想让她谈谈自己的理财心得,有没有靠金融地产赚过钱?

  “这些年里呢,我也买过股票,也买过楼,可是最终觉得,还是包饺子最赚钱。”臧健和大笑着说,“渐渐地我就明白了,既然会包饺子,我就要把它当成我的终身事业,把它做好。我完全有能力把它做好。别的呢,我不是办不好就是全不明白,这样自己的生意也会受到影响。好多人都劝过我做其他生意,我说我就会包饺子。”

  “当然,我也都尝试过才这么说的。”臧健和告诉了记者她曾经做过的几桩投资,“有个股票我买进的时候是80多元钱现在都100多元了,经纪人建议我抛,我觉得还是放一下再说,结果又跌下来一些。我买股票都是在它跌的时候,不会去炒,它还跌就让它跌,如果升了就会问经纪人,听他的话,一般就是这样,在股票方面没什么折本的,也没有大赚的。我也不会炒房产,我第一次买楼是1983年,住了11年,30万元买进300万元卖出去。我现在买的这个房子就比较豪华了,1994年底的时候买进时1500万港元,到1997年的时候它已经升到2500万元了,但我自己住,也从没想到卖,现在只有1500万元了。”

  “不过亏得没有大炒,否则金融风暴时就惨了。”她一脸高兴地说,“而且金融风暴的时候人家亏本我发财,因为1998年的时候香港对抗外汇的炒卖,隔夜拆借利息飚升300%,我正好有笔钱要用到别的地方,先放在银行里,结果有天银行的职员打电话给我说现在的利息是每月18厘,问我要不要续存定期,我一算年息已经超过了21%,就赶紧答应了,结果别人亏钱我却赚了一大笔。我在跟香港大学生讲课的时候都告诉他们要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不要做自己不熟悉的东西。要做比较有把握的事情,但要敢担风险,因为这样的风险是你能承担的。”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