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鞋子见证了一个普通农村妇女,是如何一步步走出自己的世界的
1979年,太仓浏家港镇江红村的农技员、妇女队长陆云娥29岁。在当时的太仓农村,年轻漂亮的陆云娥算是个不安分守己的女人。村干部的经历使她开了眼界,她不想当一个普通的农妇。苏南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给她带来了机会。村里办起了尼龙衫厂,由于陆云娥见多识广又伶俐能干,她担任了厂供销员,开始初步接触服装业。在一个女人最美丽的年纪,陆云娥开始实施自己“要干点什么”的梦想。有梦想的年轻人总是有一股子冲劲。那段跑供销的日子的艰苦,陆云娥现在已经不敢回想。从江红村到镇上,没有一段像样的路,四里路全靠两只脚板走路。从解放牌黄球鞋到后来的布鞋、皮鞋,走坏了多少双、磨破了多少底,她记不清了。坏了的鞋子,陆云娥横看竖看不舍得丢掉,洗干净了一双双都存放起来。她说不清为啥要这样,但总觉得,这些鞋子见证了一个普通农村妇女是如何脚踏实地一步步走出自己的世界的。
尼龙衫厂第一年就赢利了,全大队农户年终时一共分了8万元钱。到第二年,这个数字上升到了16万,平均每个人摊到60元。现在的人们已经很难想象,这60元在当时的太仓农村意味着什么。反正,看着一家家农户拿到钱欢天喜地去办年货的场景,陆云娥心里的那种满足感和成就感,只有她自己才真正明白。但很快,陆云娥遇到了挫折。由于当时一些制度上的原因,她必须放弃“亦工亦农”的身份回家种地。
歇在家的几个月,性子刚强的陆云娥就是不下地。她对自己和家人说:“我的世界不在门口那几亩地里!”养了几个月猪后,陆云娥还是走出了江红村,先后到大队和镇的漂染厂、针织厂当临时工。由于工作出色,她当上了镇针织厂的供销员、计划员。即便是对这样的临时工作,陆云娥也投注了无数的心血。她几乎整天为钻研技术、扩大销路而忙碌,很快成了业务骨干。因为出色的成绩和良好的口碑,1988年,临时工陆云娥被任命为供销厂长。
旧体制旧机制束缚下的针织厂一直在走下坡路。而这时的陆云娥已经在着手开设自己的针织厂。当时搞民营企业,一切都没有参照,一切都是摸索着前进。经过无数次的市场调查和反复论证,她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承包浏家港镇针织厂。
那一年,是1993年。作出这个决定,陆云娥是有自己的判断的。她的判断来源于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来源于自己多年在针织行业内跌打滚爬积累的市场经验。当时有人劝她再考虑考虑,这个厂先后历经5个男厂长都无法遏制亏损的局面,“你一个女人家,凭什么?”陆云娥说:凭的就是自己一身不肯服输的精神和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勇气。
12万的承包费,陆云娥得到的是几间破旧不堪的厂房和几十台旧横机、四五十个要吃饭的工人。厂房已经闲置了很长时间,农民在里面养起了猪和羊。整整有一个月,家里人几乎看不到陆云娥,每天一早5点,她就赶到厂里着手清理、整修、购买机器、招用工人,直到深夜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
后来回想起那段时光,陆云娥的心情是那么的复杂又充满着怀念。那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事业的开始,就像当初养育两个儿子一样,她对这个企业倾注了所有的热情和希望,点点滴滴,一草一木,她的企业就是她亲生的孩子!
坐在一张更大更新的老板台前,陆云娥对自己说:“我要做自己的品牌!”
1993年6月18日,用借来的7万元启动资金,陆云娥的针织厂开张了。
问题接踵而至。面临倒闭的企业要生存、职工要吃饭,而眼下最迫切的,就是缺乏资金。6月份开张,7月份就遇上银行银根紧缩,陆云娥贷不到款。在这关键时刻,多年积累下来的关系和信誉开始发挥作用。几个生意伙伴开着车来到了陆云娥在江红村的家╠╠╠用两幢房子和一部二手“皇冠”做“担保”,陆云娥借到了20万“高利贷”。
陆云娥一方面从企业内部制度改革入手,制定了工作责任制和员工计件工作制和各类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她又开始不停地跑市场找信息。根据多年的经验和对市场走向的判断,陆云娥看好服装消费的品牌化发展方向,希望与知名品牌合作。那一年,她让小儿子陆文忠开着那辆二手皇冠直接找到了长沙长海医院两头跑,顾了这头就牵挂那头,还有在办公桌上整整睡了一个月的体验。丈夫出院后,由于脑部、身体受损,有三年时间都在调理之中。而这段时间,又恰好是自己企业发展的紧要关头,陆云娥就这么硬生生挺了过来。这一切后来给陆云娥的经验就是:女人创业的艰难,不亲自经历是永远无法真正体会得到的。
为了让后人更方便进出,前年,陆云娥出资50万,把当年从江红村走出来的那条2公里的土路修成了一条水泥大道,又宽阔又平坦。
修好了路,陆云娥就想起了自己当年存放起来的那些穿破了的旧鞋子。她觉得兴许它们将来还是能派派用场的,“起码可以给孙儿辈上上忆苦思甜的课吧”。说到这儿,54岁的女企业家陆云娥笑了,笑得有点羞涩,但很温柔,很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