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不安份的心圆了我创业梦

80酷酷网    80kuku.com

  

  一个当年在建筑队里提泥桶的男孩,当过钢筋工,做过司机,卖过小菜。浮浮沉沉上十年,靠着诚信经营,他挣得了几十万家产,房、车一应俱全,稳稳扎根在武汉。致富不忘本。在他的大力资助下,今年上半年,家乡终于修桥通路了。

   

全家六张嘴,只靠父亲一人挣工分

    祝双良,1965年出生于孝感云梦县下辛店镇祝嘴村。

    “在我的印象中,老家是与世隔绝的。惟一一条与外界相通的路,一到下雨天,泥巴就有足足一尺深,根本出不了门。

    那时,我母亲手脚残疾,没有任何劳动能力。而我们姐弟四个都还没有成年,生活的重担就一直压在父亲的身上。还记得小时候,那时还没有改革开放,都是大集体劳动,挣工分,因为家里劳动力不够,我们根本没有足够的口粮。我家是村里数一数二的困难户。很多时候,都是饥一餐饱一餐的,就更不用说上学读书了。”

    祝家四姐弟中只有祝双良上到了初中。“姐姐小学毕业就开始在家里做农活了,两个弟弟也只读完小学,就掇了学。我算是最幸运的,上到了初中。之后,家里就再也负担不了我读书的费用了。”

    建筑队里偷师学手艺

    1981年,初中毕业的祝双良16岁。

    “那时,我一点手艺都没有,只能做些力气活儿。刚开始在镇上的一个建筑队里打小工,帮人提水泥桶。”

    说起那段日子,记者看得出来,祝双良内心颇不平静。

    “一桶水泥有50多斤,我个子又比别人小,提起来非常吃力,但我还是坚持下来了。那时,一天的工钱是一块二,而我在工地里一天三餐的开销只在七毛钱左右,这样一个月下来,我还能给家里补贴个十几块钱。”

    提水泥桶的那段日子又苦又累,祝双良常常想,要是有门手艺该多好啊!于是,他开始向建筑队里的钢筋工偷师学艺。“因为没钱拜师,我只能勤快点,一有空,就帮师傅打打小工,偷偷地学着,师傅一开始防着我,后来,看我命苦,就把他的手艺一点一点地传给了我。一年半后,我就转行做了钢筋工。”

    当上钢筋工后,祝双良有“本钱”跟着建筑队跑了,孝感、武汉、黄石、九江、襄樊都到过。就这样他在建筑队干了整整三年。

    第一个淘金梦,碎了

    建筑行业竞争十分激烈。86年建筑队解体了,祝双良一下子失去了工作。回到家乡的他,彷徨、不知所措。

    “那段时间,有人到村里来宣传学驾照。当时我想,有了驾照我就能走出去,或许能在城市找一份工作。”于是,祝双良把他的想法告诉了父亲。

    “那个时候学驾照比现在还贵,要2800块钱。这对我家里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但是父亲却十分支持我,在村里东奔西走地给我借钱。大家听说祝家儿子要进城,都十分高兴,也很支持,能借的都借给了我。”

    揣着来之不易的2800块钱,祝双良开始在县里学车。一年之后,他终于拿到驾照,这时他已经22岁了。

    1987年,祝双良带着淘金梦只身来到武汉,他惟一的一本钱就是驾照。到了武汉,他才知道这并非一个遍地黄金的城市。即使有驾照,祝双良在武汉也很难找到一份开车的工作,因为不是本地人,而且也没有驾龄。

    “最后,在武汉青山区一冶公司工作的舅舅,介绍我在他们公司的运输队里开起了翻斗车。头一年,我纯粹是实习,没有一点收入,连住房、伙食也都要自己解决。我只能暂住在舅舅家。实习期过了,我终于有了每月120块钱的收入,这在当时算是不错了。”

    当祝双良打算一门心思地在“一冶”做下去的时候,家里却催着他回家结婚。

    “那时,弟弟的小孩都有四岁了,我连个对象都还没有。迫于家里的压力,我辞去了工作,回到家乡。

    第一个淘金梦就这样,碎了!

    结婚第三天,带着老婆二闯武汉

    结婚之后,我在家里做了整整一年的农活,也度过了人生中最苦闷、难熬的一年。想着自己出来打工好几年,却没能改变家里的生活环境。房子还是那个茅草房子,父母亲却一天比一天苍老了,我的心里不是个滋味。结婚后的第三天,我就带着妻子回到了武汉,当时我们身上仅有的钱,就是妻子400元的嫁妆。

    在武汉,我考虑再三,当年一个月120块钱的工资,是不可能养活我们俩的。于是,我和老婆在青山区45街集贸市场租下一个摊位,开始卖菜。当时的摊位费是每月90块。

    刚开始卖菜时,我们和其他商贩一样,都是到蔬菜批发市场上进货。可是,运回来的蔬菜总是“蔫蔫”地,顾客买起来,也免不了挑来挑去,到最后还总有一些“难看”的菜卖不出去。

    我想,如果能够直接到菜农家里买菜,再运回来卖,这样,不仅价格比从批发市场上进货便宜,而且菜肯定会更新鲜,更好卖!

    说干就干。那段时间,我和老婆每天下午都到武汉东西湖农场的农户那里买菜。为了节约成本,我们还提出自己到田里摘菜,只要以最便宜的价格卖给我们就行。这样一来,我和妻子常常是下午摘菜,半夜里再将菜一一整理,第二天一大早就拿到集贸市场上去卖。

    这样,我和老婆天天晚上要熬夜,很辛苦,但是由于我们的蔬菜新鲜,而且整理得又干净又好看,客人越来越多,就连周边的酒店都长期光顾我们。所以,我们的菜通常在上午8点以前就卖完了。那时,整个集贸市场就数我的菜摊生意最好!

    一年下来,除去日常的开支,我们攒下了近一万块钱!更重要的是,在卖菜过程中,我学到了不少生意经。

    做老实买卖,成就几十万家产

    1991年,位于武昌洪山区井岗村的武南粮油批发市场刚刚建成,对外招标。

    “当时,那里荒得很,大多数人都不看好。那时,国家粮油政策开始松动,买粮买油可以不用粮票了。我相信,粮油市场一定大有前途。”说这话时,祝双良嘴角透出一丝得意的表情。

    “当时,我认准了粮食批发生意,但是,由于资金很少,还做不了批发。所以,我们只能先在武南粮油批发市场一旁的集贸市场上做起了粮油零售生意。但是,由于附近居民少,头一年,粮油店的生意十分清淡。”

    但是,他仍然坚持了下来。当时,为了节约成本,祝双良和怀有六个月身孕的妻子,每天晚上骑着三轮车到汉口的油厂进货。一个大油桶足足有180公斤重,他和妻子常常累得汗流浃背。“还记得当时,我曾半开完笑的对老婆说:‘等以后我发财了,一定让你在家做个富太太!’”

    在卖菜时养成的做老实买卖的性格帮助了他。祝双良在经营粮油店时,价格公道,从不玩秤。他的粮油店被武汉市工商局评为全市“放心粮油店”,而他个人也被除评为“诚信经营户”。渐渐地,这一带的人们都找他买米打油,粮油店的生意红火起来。

    “做生意,重在一个信字。不过,我也因此而栽过跟头。有一次,我专程到省里的一家油脂公司拿货,因为是长期合作的伙伴了,没验货,我就直接把两大桶油拉回了家。结果,打开一看,油桶里净是生了沉淀的脚油,当时我的头都懵了。这两桶油就是两千块呀!那天晚上,母亲和妻子哭了整整一夜……”

    1994年,祝双良如愿以偿地在家乡盖起了一栋两层楼的小洋房。但是,妻子却没有“安安份份”地在家做富太太。夫妻俩决定,齐心协力,把生意做得更好。

    1997年,祝双良放弃了零售,在武南粮油批发市场里接下了一个门面,成立了鹏发粮油经营部,正式开始了他的粮油批发生意。

    从零售到批发是个很大的坎,需要大量资金周转。祝双良不仅投入了所有的积蓄,还要向亲戚朋友借钱。但是,他借的钱都是连本带利的还,也从来没有迟还或不还的。有借有还,让朋友都愿意借钱给他,这对祝双良的事业有了很大的帮助。

    “万事开头难”,刚开始做粮油批发生意时,因为规模小又没有熟客,祝双良只能捡一些小单子做做。“就拿食用油来说吧!一般到批发市场拿货的一次就是好几桶,由批发商负责送货,但有的小户一次只买一、两桶油,大多数批发商就不愿送货了。他们不愿送,我们愿意,所以刚开始,我们多是做这样一些小户的生意,通常一次要花二十块钱租辆拖拉机给他们送货。”

    但散户毕竟是散户,需求量较小。所以,开始两年,批发部一天也只能销得了十多桶油(1800多公斤)。“2000年,武汉市场开始禁止拖拉机上路了,这样一来,在送货上我们也失去了优势。粮油批发市场的竞争越来越大了。”可就是在这样一个非常时期,祝双良不仅保住了原有的散客户,还吸引了更多的大客户,使得当年批发部的日销量翻了整整三倍。

    在做生意上,祝双良是一个一板一眼的人。他从不耍小聪明但绝对讲原则。“记得有一次,一个客户要了5桶油,等我们把货送到后,对方却要求赊货。结果,我们硬是把货又拖了回来。”他说,做批发生意就是薄利多销,所以不管是对油厂,还是对客户,他从不向其它批发商那样赊货。久而久之,客户们也都了解了祝双良的个性,知道和他打交道最直接、最干脆,都信得过他,这样他的客户就越来越多了。

    从零售到批发,如今,祝双良的粮油生意经,念得越来越熟,越来越好。经营部的业务迅速发展,每天仅散装油的出货量就有好几吨,武汉的一些大酒店,如小蓝鲸、楚灶王、五月花等,都是从他的经营部调油。经营部已经发展到了几十万元的资产,又在武汉买了房,买了车,稳稳地扎下了根!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