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7月份才正式毕业,北京大学的大四学生杨锋在创业实践方面,显然是“身经百战”了。
第一次失败:盲目行动
他的家乡在浙江,浙江人对商业的天生敏感性,让他在大二上学期就开始了第一次创业经历:卖水晶玻璃工艺品。一个两元的水晶钥匙扣,到北京零售能卖到5元~8元。而一个40元的笔架,在北京能卖到200元。他看到家乡的水晶玻璃工艺品,在北京能以高出几倍的价格出售,有些心动。就回老家找朋友批发了几十个笔架,挨家去找礼品店、工艺品店推销。但是,最终由于进货量少,价格偏高,只卖出了两个。剩下的统统又寄回去,退给了朋友。
第二次失败:理念分歧
在第一次的尝试宣告失败后,他安静了一段时间,安心上课、自习、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也结交了一些其他系的朋友。很快,到了大四。他和4个好朋友不止一次地提到创业的梦想,合计着一起尝试着干一件事。讨论了很多方案,他们发现在北大周边,缺乏一个安静、高雅的交流场所。适合学生自习的地方太少,附近的餐厅酒吧又太闹。于是,他们决定开一家休闲吧,如果能把北大的168个社团联合起来,将一些讲座、会议都放在休闲吧举办,一定会很火。但是,他们都还是学生,并无多少启动资金。囊中羞涩之下,他们想到了学校的学生创业中心,中心答应为他们提供一个低租金的场所。2月份,他们终于决定正式启动这一创业计划。通过前期预算,他们决定5个人凑足两万元作为启动资金,购买前期的设备、材料和装修。
学生的创业总是艰难却又甘之如饴的。在碰头会上,5个人花了5分钟就敲定,要把墙面涂成黄色的,自己买涂料、粉刷墙。他们分头忙活起来,杨锋和另一个同学负责买桌椅,他们四下打听,发现城区内的建材城,一般的桌子都要150元~200元左右。而城郊的建材市场,虽然不负责送货,但是价格相对便宜很多,80元就能搞定。他们雇了辆面包车,跑到通州拉了几套回来。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这个80平方米,几套桌椅板凳,一个包间,一套沙发,电冰箱、微波炉是朋友送的,饮水机是找人要的,他们的“休闲吧”终于开业了。
但是,让人有些灰心的是,他们的“休闲吧”是一间地下室。而且如果要在门口打广告,就必须交物业几千元钱。无奈之下,他们制作了一些宣传单发给同学,又在校内bbs上发告示,联络学生社团,招揽客源。开业第一个月,他们在几乎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每天流水到100元~200元。虽然,看上去不高,但毕竟节省了最大的成本――房租和广告。看着第一次的收入,5个人还是很自豪。杨锋甚至还设想着,将来等做大之后,要在全国每一个高校都开一个他们的休闲吧!
但好景不长,分歧很快无法避免地出现了。5个好朋友,在最初对“休闲吧”的远景规划不尽相同。杨锋是希望做一个纯粹休闲、聚会的场所,提供饮料、点心等产品。而其他几个同学则想通过“休闲吧”的试验,做快餐,送外卖,他们想做有文化的、标准化快餐。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让5个刚刚走上创业道路的年轻人,陷入了痛苦的境地。前面的路,究竟如何走下去,似乎也不明确了。
他们谁也不能说服对方,也无法接受对方的理念。终于杨锋决定退出这场开始了两个多月的创业之路。
第三次创业:信心满满
此刻,他在国外的学it的哥哥决定回国创业,他决心和哥哥一起,进入处于朝阳时期的it动漫产业,尝试动漫与商务的结合。
“大学生创业有三无:无资金、无人脉、无社会经验。但是,这一次,我的创业实践会更成熟。”杨锋对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