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历史节点讨论人类的大迁移、大流动和全球化,似乎有些多费唇舌,毕竟全球化的大趋势众人皆知;可仔细一想又有些好奇,不知作者要如何展开这样一个宏大的题目,对全球化又抱持怎样的观点。
《大流动》的原著名是Bound Together: How Traders, Preachers, Adventurers, and Warriors Shaped Globalization,基本概括了这本书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商人、传教士、冒险家和武士如何塑造了全球化,作为地球公民的我们是如何被绑在一起的。本书的作者“耶鲁全球在线”的创始人和主编纳扬·昌达(Nayan Chanda),他之前一直为媒体撰稿,并曾荣获2005年肖伦斯坦新闻奖。在书中,纳扬·昌达发挥了自己的媒体人优势,把全球化这个主题写得生动有趣,四类人群的世界开拓史在纸面徐徐展开,相对而言,这不算是一本学术型的论著,理论和数据几乎没有,更适合大众阅读。
01 全球化源自人类最基本的欲望:寻求更好更充实的生活
过去,商人向往更好的生活、更有力的保障,所以劈波斩浪,远渡重洋,而这种人性的欲望从未消失;过去,某些武士为实现政治抱负而攻城略地;过去,传教士满腔热忱,背井离乡以劝服别人接纳自己坚信的首善教义,这种热忱至今不曾冷却;过去,冒险家找寻新大陆,创造新机遇,而且乐此不疲,这种冲动也不曾平息;各股力量依然在发挥作用,令世界越变越小。
在5.5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从非洲大陆开始向远方探索的时候,他们不知道要去探索的是怎样的一个世界。驱动他们迈开脚步走向未知的,是他们对于更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了吃得更好、有更适宜的地方居住、能够为子孙后代找到一片沃土,他们跋山涉水、远渡重洋、奔赴未知。
在这一群先驱中,商人、传教士、冒险家和武士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在历朝历代的历史大画卷中,都能看到他们突出的身影,甚至回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习以为常,也都得益于他们在数千年、数万年前的大流动过程中的智慧与创造。
以商人为例,在人类追逐商业利润的本能的驱动下,商人们不断寻找更新奇、更优质、更美味的食物、商品和制造工具的材料;为了买卖商品,他们促进了整个交通与物流系统的建立与不断发展,同时从无到有的还有货币和金融系统;他们见证了人类以物易物一直到在线支付的发展变化过程,并促进了金融与信贷系统的产生与完善。印度最著名的软件公司印孚瑟斯技术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之一穆尔蒂曾说道,全球化就是“从资本最廉价的地方获得资本,从人才最易得的地方招纳人才,在成本效益最高的地方从事生产活动,然后在各个市场销售,不再受国界的限制。”他提到的资本、人才、生产活动与销售,都是商人改变整个世界的不同着力点。
时至今日,全球化、地球村的理念已经世人皆知,我们奔波与迁移的脚步却依然不停。诚如作者所言,在全球化进程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参与者和行动者,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曾有媒体称,我国每年的春运都堪称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集体迁移,上亿民众从工作地迁移回家乡过团圆年,在短暂的团聚之后再回到工作地。纳扬·昌达在书中写道,“如果条件允许,人类情愿在一个地方安顿下来,但是为了找到更合适的地方,过上更好的日子,他们也愿意迁移。”这句话或许精确地概括了这上亿人口所不约而同作出的选择——虽然离家千里,但为了更美好的未来,我们也愿意成为“流动人口”,愿意在大城市的灯红酒绿中租下一隅之地。
02 全球化令谁恐惧、又因何如此
在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反对的声音也越来越强烈,全球各地都有人们在为全球的互联互通而感到焦虑、忧虑和恐惧:
在个别发展中国家,贫穷仍在加剧;而在部分发达国家,由于经济不平等和失业状况更加严峻,人们越来越害怕失业,于是他们强烈要求国家实施贸易保护政策,并对移民加强限制。与此同时,高速经济增长导致环境恶化,而气候变化也不再是一种遥远的威胁,它成为迫在眉睫的忧患。
有两项调查的结果颇令人深思,一项调查是2005年面向20-25岁法国青年的提问“你认为全球化意味着什么”,结果发现,48%的受访者回答“恐惧”,仅有27%的受访者回答“希望”。另一项调查是2003年皮尤人民与新闻研究中心在全球范围询问人们对于全球化的看法,调查显示,世界范围内大多数人认为全球贸易的发展、商业关系的深化对他们的国家有利;但是在美国和西欧,只有28%的人认为这种融合“非常有益”;谈及对全球化的负面评价时,富裕国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27%的家庭)认为“全球化对本国产生了负面影响”,相比之下,在亚洲(9%)或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发展中国家(10%)中,支持这一观点的家庭数目则微不足道。全球化令谁感到更为恐惧便一目了然。
富裕国家的民众之所以认为全球化对本国产生了负面影响,多数是因为害怕移民大潮对就业市场的冲击。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在著作《好的经济学:破解全球发展难题的行动方案》一书中曾经专门分析过移民问题,这两位经济学专家长期致力于对贫困问题的研究,从他们的经验以及研究结果来看,移民之所以选择“移民”,往往是迫不得已之下的选择,就如前文所言,是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求逼迫他们做出了“背井离乡”的选择,而这种选择从整体而言,也是经济更优化的选择,对当地就业市场是“利大于弊”的选项,远谈不上冲击;如果真的要担心对就业市场的冲击,在缺少移民的情况下,科技进步带来的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反而更有可能大范围冲击本地的就业市场。
当然,除此之外,全球化不可否认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我们当下正在迎战的新冠肺炎疫情。从人类开始大流动、大迁移开始,我们已经经历了若干次大型流行病:公元542年,历史上第一次鼠疫暴发,印度的老鼠将瘟疫带到埃及,并沿着地中海贸易沿线一路下去;6个世纪后,黑死病在欧洲各港口蔓延,沿路屠城;1918年流感,夺取的生命远超过一战,更重要的是,传播的速度惊人,一年半的时间内肆虐全球。当然,一年半的时间如果与电脑病毒的传播速度相比,又是小巫见大巫,网络将身在各地的我们联系在一起,也给了病毒以可乘之机,在虚拟世界里肆虐的病毒甚至可以在短短数天内攻陷上百个国家……《大流动》一书的原著成书于2007年,因此作者在书中并未提及新冠肺炎疫情;也许作者当时也未曾料想,时隔数年之后,关于全球化的讨论会越发激烈吧。
03 结语:全球化,向何处去?
面对肆虐全球的病毒,人类还会坚持“大流动”吗?
当我们低头看一眼桌上的饭菜便会知道,全球化已经深刻融入了生活之中:无论是西瓜、西红柿这些“西方国家传入的物种”,还是辣椒、咖喱等香料,包括不同的饮食方法,背后都是一段“全球大流动”的传奇故事,都带着长途跋涉的印记。
当然,我们今天提到的“大流动”,与纳扬·昌达在《大流动》中介绍的商人、传道士、冒险家和武士的开拓已然有所不同:
今日的全球化和早期相比,也有一些显著区别:产品和思想传输的速度不同,消费者和产品数量持续增长,而且种类也日益丰富,而人们对全球化的感知度也随之增加,全球化的各种弊端也渐渐浮出表面,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但是,不容否认的是,全球化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格局。商品的创新和生产,服务的供应,都能时时在世界各地进行,这种变局首次出现,为有准备的人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也让没准备的人面临闻所未闻的挑战。
当年的商人、传道士、冒险家和武士,往往带着一股视死如归的气概闯向未知,而如今,我们往往带着清晰的目标和愿景,查找好细致的信息和攻略,更加信心满满地向远方进发。如果只看出发时的模样,我们神似于先人: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希冀、渴望与向往。